一頓飯,一個年!晒晒你的年夜飯

臘月三十的晚上不能早睡,可是這天還得早起。

一陣寒風襲來,睡夢中不自覺地拉緊棉被,母親推開房門,“快起床,把早飯吃了,鍋騰出來好煮晌午。”天才矇矇亮呢就不讓人睡覺了,好氣人!今天三十月,是真正的過年了,為啥還要起這麼早?午飯後就可以穿新衣裳,褲兜裡裝上父母給的過年錢,要去買一盒甩炮,紅甘蔗比白甘蔗甜,得讓弟弟掏錢買兩根,去年都是我花的錢,邊吃邊逛邊放火炮,一直到正月十五天天都可以吃臘肉香腸,紅糖醪糟蛋想吃就吃,走親戚還有新年錢……腦袋縮進被子裡,想到這些就沒那麼生氣要早起了。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還沒踏進灶屋,就看到一團團熱氣從門窗飄散開去,好香啊!味道中混著臘肉、香腸、新鮮二刀坐墩肉、豬腦殼、豬肚子、豬舌子,還有……?母親今天在大鍋裡到底煮了些什麼?我們幾兄妹打賭誰猜的準,輸了的中午就少吃兩片香腸。“趕快把湯圓吃了,不然趕不上午飯了。”聽到我們在外面吵吵嚷嚷,母親在灶屋裡叫起來。

也難怪母親著急,今天中午的團圓飯還有好多活要幹呢!父親依然在裁縫鋪裡忙碌,一大早就守著幾個人在等著取新衣服,昨夜又只眯了一兩個小時,能趕上準時吃午飯就不錯了,別指望他有空來幫忙。

豬頭肉和坐墩肉煮上了,這叫“有頭有尾”;母親正在剁昨天殺好的雞,還要再生一個爐子,把雞肉燉上,養了三年的老母雞,時間短了可燉不和;還要去菜園子拔幾個蘿蔔切成滾刀塊下在雞湯裡,割幾根蒜苗炒回鍋肉,掐幾把豌豆尖給清蒸酥肉墊底,多扯一些小蔥,挽一把燉雞、涼拌心舌的切成蔥彈子、馬耳朵蔥放在爆炒豬肝裡、魚上要撒一些蔥絲、湯裡要的是蔥花、晚上包包面也要用……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我有些生氣:“為啥昨天去菜園子時不一起弄回來嘛!”“隔夜的哪有現拔的好吃?”母親說,一夜的霜凍讓地裡的蘿蔔更甜了;魚還沒有殺,前幾天從河裡打起來的鰱魚在洗衣池裡活蹦亂跳;竹蒸籠裡才放了一個碼好的酥肉,旁邊還空著位置,等著糖糯米、扣肉、燒白……來作伴,一起去蒸蒸汽浴。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活路一多就手忙腳亂,去園子裡摘菜的咋個還沒回來?又不是要守著蘿蔔長大。半天也沒把魚抓出來,一條魚比一個人的勁還大?爐子裡該加炭了,不然一會兒要熄火。坐墩肉可以撈起來,香腸也可以撈起來了,再煮就過火候了。

有些活卻不能慌,糖糯米的糖色要小火,一著急火大了炒糊了又得重新炒。雞湯燒開了,要放成文火燉。母親在灶屋裡不緊不慢的幹著活,任憑我們幾兄妹吵吵鬧鬧。在父親屋子裡等新衣服的老鄉卻看不下去了,“來來來,我來幫你殺魚。”一個挽起袖子走過來;另一個在火爐旁幫忙擇蔥蒜。此刻他們的家裡也一樣忙碌著吧!

一晃眼,時間到了十點半,父親的徒弟在急急忙忙收拾東西,他們也要趕回家吃團圓飯。有一個都急得快掉眼淚了,她家有些遠,害怕趕不上這頓飯。這時候是不需要說太多客套話的,沒有人會留在外面吃三十中午的團圓飯,再遠再累,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去和家人吃上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

離中午十二點只有不到一個小時了,還要去祖母墓前燒紙上香,一來一回要花上大半個小時,得馬上出門。“路上走快點,不要邊走邊耍,不然趕不上回來吃午飯。”母親對著我們喊。

回家的路上,聽到有鞭炮響起來,就像掛在我們屁股後面放一樣,讓我們飛奔起來。搞快啊!放鞭炮的這家人要吃午飯了。老家的習俗,三十的團圓飯,一定要趕在十二點前開席,吃飯前要放鞭炮,誰家都不肯落在他人後面,接著第二家、第三家……鞭炮聲次第響起,在山谷迴盪。

一進家門,我們趕快拿起鞭炮,跑到屋外,點燃捻子,躲到一邊,捂著耳朵看鞭炮響起。屋裡,父親已經送走最後一個等新衣服的人,母親已經擺好碗筷和涼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忙碌了一上午,忙碌了一年,讓我們好好地享受這一頓團圓飯。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除夕晚上,看著電視裡主持人說餃子包好了,該吃年夜飯了。我在想,中國人年三十的這一頓飯,無論在哪裡,都是那麼看重。只是,為什麼我們那地方放在了中午吃呢?

走出山村,來看整個中國。地理學家在中國地圖上劃了兩條著名的線,一條是沿秦嶺淮河的南北分界線。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還有一條從璦琿到騰衝的“胡煥庸線”。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中國是一個有著巨大差異的國家,南北方的氣候、地理條件差異導致生活方式大不同。以前我在北方(大連)讀書時,冬天,有的大學食堂星期天只供應兩頓飯。北方的冬季大雪覆蓋,在農耕時代,是沒多少事幹的,早上不用起來那麼早,夜晚又來得早,因此到了冬天基本上吃兩頓飯。年三十那頓飯吃的時間長,吃著喝著聊著天就黑了,是不是該叫年夜飯?同樣,靠近東邊的地區時區上都差不多。

我的老家就靠近這兩條線(或者叫兩個帶)的交匯處(圖中紅點附近。原圖中胡煥庸先生的名字寫錯了),屬於南方,一年四季都是吃三頓飯。

一頓飯,一個年!曬曬你的年夜飯

其次在主食習慣上,大致形成了南稻米北面粉的局面。儘管老家主食是米麵基本上對半,不過仍以稻米更看重。一來是我們那裡的人認為麵食不經餓,幹一陣活肚子就空了;在冬季,白天仍然要幹一整天農活,晚上清閒點才吃麵條;二來,吃飯都要弄幾個菜,吃米飯可以慢條斯理吃菜下飯,甚至可以邊喝酒邊吃飯吃菜,麵條就不行了,不趕快吃就糊成一團不好吃了。因而老家是重午飯,吃米飯下菜,年三十也不例外。

為什麼南方也有些地區在三十晚上吃團圓飯呢?原因有多種,我能猜到的有兩個。

第一,中國幾千年來人口的大流動造成的。湖廣填四川,客家人的聚落遍佈各地,宋朝軍隊最後一戰是在中國極南端的江門進行的,等等,家族村落地理位置發生遷移,很多傳統和習俗一同帶過去並得以保留。

第二,地理學家按照人們的努力和地表做出的反應為標準,將地表劃分為容易生存區和生存艱難區,再細一點的可以劃分為七種類型。某些地區,種子撒下去就可以躺在床上等收穫;另一些地區,年年辛苦勞作,收成還不夠播下的種子多,就沒必要同天鬥同地鬥;還有一些地區,你只要不停的努力,就會有更多的回報。不同地表類型,決定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一天吃幾頓飯。

午夜的鐘聲響起,又一年到來,無論是中午飯還是年夜飯,都是團圓飯,是家人最放鬆的歡聚,是我們從做了整整一年的社會人迴歸為自然人的一頓飯,一天,一年!

好好享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