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在古代,流放發配是僅次於死刑的刑法,但山高皇帝遠,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流放難道不比關在監獄裡要自由?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流放”這種刑法?

首先從古代的生產力來看,農業是最受統治階級關注一項,士農工商中,農民的地位要高於工和商,可就算如此,百姓們吃不飽也是常有的事,要是遇到些自然災害,餓死人是常有的事。

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而這種情況下,犯人關在牢裡反而能吃上飯,長此以往,便有了為了溫飽而故意犯罪的事情發生,這算是流放犯人的理由之一,目的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而流放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鞏固邊境的兵力,古代的邊境並不太平,大仗小仗時有發生,要說這世界上最殘酷的是哪裡,那當然是戰場,否則遇到戰事時,為何要到處抓壯丁?因為沒人想去戰場打仗,可能也是流放才成了僅次於死刑的原因之一。

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到了後來,流放又逐漸演變為讓犯人去開發邊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古人居住的更加聚集,像邊遠的地方鮮有人煙,生活條件自然和中原地區沒法比,沒人願意去開發那些邊遠地區,這些犯人恰恰有了利用的價值,事實上不光是我國古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這種做法,比如說英國就曾將大量的法人流放到澳大利亞充當勞力。

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而這所謂的“勞力”,幾乎是完全免費,高興的時候可以加個餐,不高興的時候就是餓上幾天也沒人會管,可以想象被流放的犯人們沒日沒夜的幹活,又得不到任何好處,彷彿行屍走肉一般,外加荒涼的地區,艱苦的環境,對於犯人來說是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摺磨,有嚴苛的流放地,說是生不如死也不為過,比如說清朝時期,動不動就將要犯流放寧古塔。

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寧古塔常年冰封,吳兆騫就曾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寧古寒天下之所無。”,不僅天氣惡劣,被流放犯人們的待遇更是極差,有了戰事,首先是犯人們頂上,沒戰事的時候又要做苦工,當真是沒有出頭之日。

最後一點來源於古人的思想情節,有時候越是有文學素養的人,這種情節便越大,千萬不要小瞧這種思鄉情節,在我們看來無所謂的事,對古代人來說卻是天大的事,要不古時候曹操為何會有割發代首的舉動?因為古人將頭髮看的與命一樣重要,要是放到現在,有的人一個月不剪髮還難受,所以我們不能以現在的觀點去看待古人,而要站在古人的思想角度上去想。

古代為何會有“流放”這一刑法?你可能還不知道,流放僅次於死刑

流放之地,必然離家甚遠,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到哪都有思念的人,這種精神上的空虛折磨,才是流放最令人恐懼的折磨。

但拋開這些不說,“流放”的出現也同樣是古人智慧的體現,最起碼做到了物盡其用,還能減少食物上的開支,那些犯罪者,也為自己的罪行買了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