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士葉生
首先,農村沒生活過,沒有發言權。但家裡親戚有農村的。不管什麼年代,只要腦子活,人緣好,在農村也會生活的很滋潤。再說說城市,我在東北一資源型城市(油城,現在……呵呵),70年代末80年代初,100元在城市真的可以養活一家人!那時候企業職工和家屬看病不用錢,單位報銷。子女上學,企業都有自己的學校,小、初、高上學都不花錢!住房單位給分(按家裡人口多少,分多大面積的,當然了也要看在單位的人緣好壞,有沒有門路。)。單位還給發各種勞保(洗衣粉,肥皂,毛巾,手套………),工作服,工鞋……吃的,秋天分秋菜:白菜,土豆,蘿蔔……過年過節分大米,白麵,豆油,蘋果,凍梨。過年分小雞、豬肉,五月節分雞蛋,八月節分魚………有槓精會抬槓說那時候這些都是要票的!錯!那你是沒生活在我們這個城市這個企業,單位分的不要票!有的只會象徵性的交點錢,大多時候甚至是不要錢!那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工作起來都特賣力氣,真的是為了四化建設而工作。
用戶51343139011
這個問題的提法有欠缺。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箇中等城市裡,沒有幾個人的工資過百元的,當時是實行八級工資制。只有礦山,井下特殊工種的八級工是108元,其它八級工工資九十元左右。市長工資在七十到八十元左右。我是1960年考上五年制重點大學的。國家的大學教授工資最高。我們的糸主任比校長高很多,是一級教授,據說是周總理動援回國的。工資一千多。
我家五口人,父親工資每月56.4。
家裡每月給我八元錢供我讀大學。學校補助八元錢。我們學校除高等數學外幾乎都是學校自已出版的教材,到專業課全部是學校自編的講議,學校教材全部免費。學生有病也是免費的,到市裡醫院看病回學校全部報銷。當時的風氣是鼓勵勤儉的。
有錢的家庭也不給學生多少錢的。我們班同學有幾位是高幹子女。是省一級的,其中我校還有一位國家二級領導的女兒,他們每月只給孩子二十元錢,他們沒有學校補助。所以在學校同學間十分友好,分不出誰富誰窮。當時的大學課程很重,幾乎沒有玩的空間。每週六天課程。在大學是沒有留作業的。中間也沒有考試,只是學科結束考試。兩學科不合格留級,四科不及格退學。同學都是自覺苦讀的。可以補考一次,很少很少有留級的,沒有聽到誰因四科不及格被勸退學的。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選科學習。
學生上課非常自由,聽不聽課全由學生自已決定。學校沒有班主任。一個糸只設一名輔導員。學生管理全由學生會和黨支部,團支部管理。
大學畢業全部有工作,第一年48.5,第二年54.5。
說說工人,學徒三年,出徒工資是31.5。長到38.6,得用十幾年。
86年開始長工資前,工人的工資大部是在四十到六十之間。
這個工資基本養活四,五口人之家。
但是要說的,從工資上看是很低的,其實生活並不是現在人想的那樣低。生活上他們衣食無憂,精神上感受到很是愉快的。因為沒有社保費用,沒有醫藥費,家屬有病半價報銷,住房房租每月一元多點。我家在東北,冬天每戶給一噸煤,上下班有一元多路費補貼,每人還有五元左右的糧食菜油補貼,生活困難職工由工會補助。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基本沒有腐敗現象。當然也就沒有貧富不均的矛盾。
退休人員不分幹部和職工,大至在五六十元。看病單位有記帳單,只需五分錢掛號費,全部醫藥費,住院費報銷。工資準時發給職工,不會拖延半天的。
當時生活上的物價:
50年-60年。玉米麵每斤六分六。大米一角多,豆腐二分一塊,(到七幾年漲到八分錢一塊),豬,牛,羊肉差價不大,五幾年是兩三角,到七幾年是基本在五角左右一斤。秋季大白菜一分二錢一斤。所有蔬菜都是幾分錢一斤。
60年經濟發生困難後,有些生活物品要憑票供應了。
如魚得水286568400
老夫今年八十。七十年代,我工資五十六元,妻子四十二元,孑女二人,父親去世早未成年弟妹五人,母親無固定收入四十餘元。孑女在單位幼兒園,弟妹全部上學。看病不收弗,弟妹,母親半費,看一次病一,二角錢,公房二戶共百餘平方,交單位租金五,六元/月,未感到生活緊張。生活較寬裕。大家庭,和睦。油,豬肉,豆剩品,棉布計劃供應,但魚,雞,牛,冰凍豬肉,經常有賣。當然這不是六十年代初那三年。但三年困難時,由於幹群一條心,群眾之間相互關照,精神奮發問上,也未感到什麼大問題?
手機用戶6445053857
我1969年從部隊復員回班時分到工廠,月工資39元,另有一元五角的糧貼。後升過兩次工資,到1979年時工資為46元。老婆工資將近40元。也就是說,我們兩人月收入為88元。當時不供房(自有住房),不供車。兩個孩子,一個上學一個由丈母孃帶。
我們這樣的收入,僅能維持一家四口最基本的生活,添制傢俱家電完全是做夢。
最後補充一句,我們這樣的收入,在本地的同齡人中絕對是高收入,連公務員都趕不上我們。當時的制度是統一工資標準,企業幹部與國家機關幹部完全一樣。因為我所在的企業是國家一級保密廠,加上保密費工資標準還超過了國家機關幹部。
所以說那時以一百元的收入養活六口人是可以的,但只能保證不餓死凍死。
gwb550
我家是農村的,父母生了我們兄弟姊妹7個,父母加四兄弟三姐妹,共9口人,最大的54年的,最小的弟弟也是71年的。
那時的農村沒有每月收入多少這個概念,基本上沒什麼現金收入,年終生產隊裡分紅,分的也是工分,扣除了一家人一年的口糧之外,能有剩餘的工分,叫餘糧戶,用它可以兌換現金,1個工分大概2分錢左右,記不清了,一年下來換得的錢大概幾十元吧,絕對不會超過100元,那是個大數目;如果工分扣光還不夠的,叫缺糧戶,也就是你一人家幹了一年,所有的收入還不夠你一家人吃了,還欠生產隊的,當然,你家也拿不出錢來給生產隊補上,會記在帳上,從下年的工分中扣。
在我大哥高中畢業之前,主要靠父親一個人出工,母親長期生病,很少出工,所以一家人基本上靠父親一個人養活,還要供一群孩子上學,所以,我家基本每年都是缺糧戶。
70年代中,大哥二哥相繼高中畢業,在村裡算是文化人,所以在大隊小學裡做教師,也就是民辦教師,不用種田,每月有現金收入,記得他們的工資大概是8塊每月,這在村裡算是不錯的人家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某年小學開學報名,我沒去,父親問我為啥不去,我說沒錢,我父親說,找你二哥要去。於是我就去學校找班主任報名,但沒敢直接找二哥要錢,因為我那時很怕二個哥哥,他們大我十多歲,又是學校的老師,在學校犯點事都會告到他們那裡,一頓揍是逃不掉的。我跟班主任說,學費記在我二哥名下;記得很清楚,一學期學費1.85元。
恢復高考後,二個哥哥相繼考上了師範,所以,80年代後,他們轉了正,工資高了,每月27塊半,收入很高了,所以家裡買了立體聲收音機,上海喜燈牌的,它的牌子和樣子我現在還記得,村裡第一個買收音機的,大概下圖這個樣子,網上找的。
後來又買了自行車,一輛永久一輛鳳凰,都是名牌哦!那時也沒有其它牌子哦(圖是從網上搜的)
84年張明敏唱的《我的中國心》紅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收音機裡收到這首歌,半村的人都來聽。
從我上面的回憶裡,你大概能對40年前的100元的購買力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知了。
三哥老朱
他媽的那時我剛剛參加革命,拿了兩個多月的17.5元,後來漲到了27.5又過了一年32.5在八二年漲到33元因為幹機務開車,到了八三年漲到了38.6在後來到了45元,反正那個年代有錢買不到東西,計劃經濟,一個豬頭大的三元,小的二塊五,豬肉八毛四,麵粉九塊二毛五,一袋五十斤,小孩上學一年三,五塊就夠,看病只要在本地區沒錢也能看,到年底單位互相轉賬,個人不用拿錢,食堂饅頭四兩一個,八分錢,兩分錢的菜就夠了,燒煤七塊錢一噸,媽媽的,現在錢掙的是多,但物價也高的嚇人,現在是幾個老人養一個孩子,要是在,北,上,廣買房把這些所有的老骨頭詐幹了也買不起,二十幾年前,北,上,廣的房價才多少,就漲的這點工資一年買不了一平米,
時間久了584
40年前我父親每月36.8元母親掙的好像比父親少 具體少多少我不知道 因為當時我母親掙的錢自己攢著給姥姥家(我因此記恨母親當時妹妹太小不知道這事,到妹妹懂事後也知道了母親掙錢不往家裡放時基本上就不去姥姥家了)再說父親這每月36.8元的工資養活的是一家五口人當時奶奶健在,過的日子和其他人家一樣都是蒸窩頭貼餅子 白麵少一個月都蒸不一次兩次饅頭,孩子多的生活上更是差點有的孩子多的糧食不夠吃還得吃高糧面,當時在隊裡當書記 隊長 會計 出納 保管的生活比工人們好點,這就不用我說原因了 大家應該都明白。那年代掙錢少但物價低啊,夏天拿五分錢去村裡的菜園子買菜瓜 一斤半一個的大菜瓜可以買三個,紅糖顏色的糖塊一分錢兩塊,大白兔兩分一塊。
先看有沒有好評論
我1974年參加工作,因為是家中唯一子女,可留城沒插隊。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38元,幾個插隊的同學讓我請客,我說你們挑地方。結果去了城裡一家大飯店,點菜的時候,大家儘量不點貴的,我大方的點了一道油燜大蝦,3.8元,同學們都說太奢侈了。這頓飯花掉了半個月的工資。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同學中最有錢的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是奇葩,我身邊的同齡人家中都是四,五個孩子,真不知道怎麼活下來的,應該是得益於住房,教育,醫療基本免費,粗茶淡飯,布衣糙棉。那時候病也少,特別是富貴病,據說北京的第一例糖尿病診斷出來時還引起爭論,這就是傳說中的糖尿病嗎?我一直有個觀點,人這一生實際上就兩個死法,一個是餓死,一個是撐死,自己選吧。
閻氏兄弟
夠!不但夠還有節餘!
我七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在貴州深山裡三線工廠,第一年21元,第二年27元,第三年31元,第四年37元,第五年轉正定二級工44元。每月伙食費10元,朝陽橋每包0·27元三條8·1元,其它費用不到5元。每月總共23·1元。還餘22·9元,這是單身時期,抽菸是轉正定級之後!
結婚後,雙職工88元,住房是廠裡分配,每月房租、水電5元,大米每斤0·139共40斤5·6元左右,每星期趕集購買雞蛋、雞5一8元一個月從高算32元,(包括國家供應的肉,油,煙,肥皂等)醫療費全免,子女托兒、上學費用全免。不到三年,靠自己的力量淘汰了廠裡配發的傢俱,購置了收音機、照相機,電唱機、縫紉機、風凰單車,那日子是過得有滋有味,真正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小康家庭。
當然這是一個普通的雙職工家庭,而農村,城市的幹居民有許多的生活是不能以之相比的,不過貪富之差沒有現在這麼明顯,只是吃好吃壞之分,穿好穿壞之別。現在收入翻了百倍,如果說還養活不了5個人,那是生活質量提高了,七、八十年代不敢想的事現在都實現了,高擋電器,汽車、手機、高檔服裝、旅遊、住房……沒有一樣不要錢,如果能放棄高檔的追求,只是為養活一家人,現在的工資還是有餘的!
user5303762286193
出這個題目的估計是十八二十歲年齡的,要不咋會這樣寫。我是79年進的廠,當時月工資12元,這讓我們農村鄰居都羨慕極啦,那時的經濟香菸七分錢一盒,我給進廠介紹人就買了兩包兩毛錢一盒的白河橋香菸,當時把他激動的不知北,比現在下酒店花上千元消費都高興,老家集鎮那時雞蛋1元錢27個都不捨不得買,除非誰家有特別的好事了買上三二毛錢招待客人,擱現在都快1元錢1個啦,一高興大包小包的拎,掏錢時眼都不眨一下。你們說還是人民幣,也不知現在是錢虛啦還是物價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