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李詠,那年我在錄影棚裡見到的詠哥

10月29日,李詠走了,刷屏的追憶文章持續了很久。

一頭特立獨行的黃波浪長髮,一張總被調侃的“馬臉”,揮錘子砸金蛋銀蛋,還有那個最帥氣的動作——把手卡搜一下飛出去 ,十幾年前他霸屏央視最火的娛樂節目,當之無愧的娛樂一哥。

李詠在電視屏幕上消失了很久,當我們今天再次談起李詠,我們在談些什麼?

2009年,我還在廣院讀書,那年3月正好有個機會去《詠樂匯》節目的錄製現場,心情還是挺激動,能見到最紅的主持人。那期節目,嘉賓是李開復,也是火得不得了的青年導師,李詠跟開復就在一個模擬家裡客廳的餐桌上,一邊嘮嗑,一邊按著臺本上來一道道菜,我早忘記了具體的內容。中間好像休息過兩次,化妝師給李詠補妝,順便再捋一下流程。錄了大改一個小時,結束後李詠、開復和兩個“廚師”合影。我中途偷偷拍了幾張圖,李詠的尖頭皮鞋,他標誌性的瘦身長制服。

追憶李詠,那年我在錄影棚裡見到的詠哥


說實話,比起《幸運52》、《非常6+1》,詠樂匯有些悶,並不太適合李詠,沒法像飛卡片砸金蛋那樣隨性放飛自我,最後這檔節目也沒有大火,做了一些期後停播。

在那個沒有微信、沒有抖音的年代、也沒有搶紅包的年代,娛樂相對是稀缺,人尚且能老老實實坐在電視前,收看為數不多的幾檔娛樂節目,央視王小丫《開心辭典》也是那個時候火起來的。比起端坐說教的央視其他節目,李詠是另類存在,自稱代表了央視娛樂的底線,在稀缺時期誰能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觀眾當然更買賬,這是一片藍海,就像90年代《東方時空》創辦時,首開先河一樣,都有劃時代的意義,之後模仿者接踵而至,藍海變成了收視率激烈廝殺的紅海。

在千人一面中,觀眾早就盼望著新面孔新個性的差異化,誰能挺身而出,與其說是觀眾捧紅了李詠,不如說是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娛樂基本功能的迴歸後,必定會出現一大批開先河的人來引領新風。當我們習慣了當下娛樂至死時,很難去體會十幾年前,給李詠們開的這道口子,得有多大的魄力。

再也看不到詠哥眯縫眼的壞笑,正是他和那個年代敢大膽嚐鮮吃螃蟹的電視人,讓電視不再是說教的肉喇叭,變得有血有肉有人味。

追憶李詠,那年我在錄影棚裡見到的詠哥

當借李詠去世,湧現出各種警醒你怎麼防癌的真的、偽的健康老帖子時,這種反思未免太輕浮,更重要的反思,在於李詠之於那個年代的中國電視和電視觀眾,到底改變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