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最窮的卡拉村,由於編織鳥籠而脫貧致富,人均年收入6萬元


近日走進丹寨縣城僅幾公里遠的卡拉村,步入村子,就感覺到村子的與眾不同,一棟棟苗家吊腳樓掩映在樹林間,家家戶戶的庭院裡都掛著鳥籠,處處都能聽見清脆鳥叫聲。走在卡拉村的大街小巷,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編制鳥籠,院子裡,一樓的廳堂內,都堆放著鳥籠成品和半成品。

 卡拉村被譽為“中國鳥籠之鄉”,是傳統鳥籠的製作之鄉。當地有400多年的鳥籠編制歷史,村民以鳥籠編制技藝見長。卡拉村有168農戶中,有125戶都在從事鳥籠製作行業,年生產鳥籠達12萬個。該村製作的鳥籠享譽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圖為村書記王玉和家的二層小木樓房。

卡拉村已是現存的為數不多的古老手工製造鳥籠專業村。當地編制的鳥籠,主要以楠竹、金竹為原材料,堅固耐用而且不變形。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之別,圓形居多。正常情況下,籠內均設有供鳥站立的橫杆,兩頭緊貼籠邊處還分別套掛一個精美的花色瓷杯。


作為丹寨苗族的分支,卡拉村的苗家人崇拜鳥圖騰,素有養鳥、鬥鳥的喜好,鳥籠編織的技藝便祖輩相傳下來。在卡拉村一個滿是鳥籠的農家院門口,接待我們的是村裡的書記,也是憑藉鳥籠技藝帶領全體村民脫貧致富的手藝人—王玉和。

以前丹寨縣是貴州的貧困縣,而卡拉村是丹寨縣排名倒數的救濟村,而王玉和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在我們這個村裡是最窮的一個人”,當時的王玉和,是真正窮到根上了。 生活所迫逼著他尋找出路,而他也沒有太多選擇,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了一批鳥籠跑到都勻,沒想到一下賣光了,算算一個鳥籠能換10斤大米,可把他樂壞了,只覺得渾身充滿幹勁,回家就開始大肆製作,並拉上妻子幫忙。圖為王玉和。

兩口子一天就睡3、4個小時,睜眼就接著做鳥籠。在生活的巨大壓力下,有的人會選擇向現實屈服。而有的人,選擇向命運抗爭,當出現一絲希望,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王玉和就是如此,他憑藉自身的精明與可怕的吃苦精神為自己和家人趟出了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圖為王玉和的小兒媳婦在編織鳥籠。


隨著王玉和漸漸在外地打開了市場,他與家人就開始忙活不過來了。他開始採購竹子,無償發放給周邊的村民製作,卡拉村的鳥籠產業,又開始逐漸興旺起來。圖為做工精美的鳥籠。

後來,王玉和又當選為村書記,帶領全體村民脫貧致富成為一種他必須承擔的責任。他一邊開拓新的市場,一邊開發新型鳥籠,同時還推出了卡拉村農家樂旅遊項目。圖為村書記王玉和。

遊客來到卡拉村,可以體驗苗家民俗活動、參與鳥籠製作、品嚐地道農家飯。可以說,憑藉鳥籠一項,王玉和就盤活了整個卡拉村的整個經濟。圖為村書記王玉和。

如今的卡拉村,村裡80%以上的家庭都在生產鳥籠,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中國鳥籠第一村”,王玉和非常確定:“我們卡拉村的命運就靠鳥籠來改變。”

王書記介紹說:2018年生產鳥籠12萬個,銷售額達到650萬,現在鳥籠是我們卡拉村支柱產業,2017年萬達小鎮開業以來,給我們卡拉村帶來很多遊客,鳥籠的銷售額上升了,特別是農家樂這一新型產業,由以前的三家發展到28家。2018年統計顯示農家樂的收入超過了鳥籠的收入。特別是我們還開業了鳥籠體驗館、照相館,帶動遊客到卡拉村參觀非遺產業。圖為王玉和妻子和兒媳婦在編織鳥籠。


王書記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卡拉村以前靠政府救濟,現在是全縣脫貧致富村。2018年年收入平均每戶6萬元左右,人均收入一萬多元。鳥籠收入600萬,農家樂收入800萬,一共有一千多萬。全村有626人,只有30人出外打工。年青人在家裡製作鳥籠,每個人每天收入200元。2011年命名為省鳥籠技藝傳承人,致富帶頭人。

王玉和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婦,四個孫子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十口之家。家裡不但做鳥籠生意,還經營農家樂。圖為農家樂餐廳包房,牆上掛的都是王玉和家的牛在歷屆鬥牛比賽中獲得冠軍錦旗。

王玉和妻子在廚房切菜。她說,現在年紀大了,家裡的事情主要由兒媳婦去打理,自己幹一些粗活。

“二樓是農家樂餐廳,每天都有客人來吃飯。農家樂燒的菜是自己種植的,豬是自己養的,所以特別好吃。”王玉和的妻子非常自豪的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