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3月24日電 題:汪明荃:山水不變,情不變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閔捷 香港九龍灣臨興街,一座由昔日的工廠大廈改建的大樓,著名香港藝人汪明荃的工作室就設在這裡。約150平方米的工作室一多半被打造成了小型排練場,另一邊則是一個小客廳和一間小型辦公室。牆上掛滿了不同年代的海報,見證著這位影視歌三棲明星從藝50年來的輝煌歷程。 一頭齊肩短髮,一襲綠底紅碎花旗袍,71歲的汪明荃依然神采奕奕、優雅大方,她至今仍常在這裡練功、排練、辦公及會客。上世紀80年代,一曲《萬水千山總是情》隨著同名電視連續劇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那個時代的集體回憶;1985年,汪明荃登上春晚舞臺,被更多內地人所熟知;後來當代表、做委員,成為香港演藝界的代言人;如今,她又為推動兩地文化交流不遺餘力,併為振興粵劇繼續發光發熱…… (小標題)出道50載 紅遍大江南北 乳名“小妹”的汪明荃1947年出生於上海崇明島,1956年秋天來港定居。1966年,熱愛表演的她加入了麗的映聲第一期藝員訓練班,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剛出道的5年間,她拍了26部劇,包括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汪明荃在劇中飾演了一位愛國熱血女青年莊夢蝶,她把這個美麗樸實、勇敢堅強的女性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觀眾難以忘懷。 演藝生涯一開場便是香港無線電視臺頭號女主角的汪明荃,還曾參演過許多重頭劇,而她所飾演的角色與現實中的她也都十分相像——總是明媚勇敢,溫柔堅強。同時,她還出唱片、做主持、開演唱會,是香港娛樂圈風頭無兩的標杆性全能藝人。 “隨著人生經歷的變化,每次唱《萬水千山總是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正如歌詞所表達的:山不變,水不變,情也永遠不會變。”汪明荃說。 1985年春晚,汪明荃壓軸連唱3首歌曲,並在臺上做了一個現在看來很尋常、但在當時的內地卻極為少見的舉動——與央視現場觀眾握手互動交流,她讓人們感受到了眼前的藝術家是一個真實的、有情感的人。 兩年前,適逢出道50年,汪明荃在香港體育館舉行慶祝入行50週年演唱會。她在臺上歡歌熱舞,施展渾身解數:流行歌曲、戲曲、古典舞、現代舞……活力十足,讓全場觀眾為之沸騰。 “71歲,不打算退休,我還有很多重要事要做。”汪明荃堅定地說。 (小標題)代表、委員30年 為香港演藝界代言發聲 上世紀80年代對汪明荃而言,應該是她最璀璨的黃金時代,也正是那時,她踏上了參政議政的路途:當選為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後任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41歲的汪明荃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專心投身其間,為民發聲,做了不少恪盡己力的貢獻。 1998年,汪明荃轉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迴歸20多年來,每年的慶迴歸文藝晚會上,人們總能見到她的身影。 2004年,因致力於香港的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汪明荃獲得香港特區銀紫荊星章。 2017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中,汪明荃積極建言獻策:應充分發揮香港溝通中外的優勢,並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 “這30年帶給了我許多成長。”汪明荃感慨地說。在這期間,她邊參會、邊考察、邊學習,關心時政、瞭解民情,未敢有絲毫懈怠。 “我是人民代表,就一定要敢於表達,為民發聲。”她說,粵劇在當時不受重視,粵劇發展式微讓她焦心,所以她就和許多香港文化界人士一同努力,向各方表達建議和訴求。終於,粵劇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在2009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標題)振興粵劇 身體力行不遺餘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汪明荃機緣巧合接觸到粵劇,她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半路出家”學習粵劇,成了花旦,建立粵劇團,後來還成為八和會館首位女主席,並且連任多屆。 成立於清光緒年間的八和會館,至今已經有130年的歷史。成立以來,以弘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不但積極向公眾推廣粵劇,也關注粵劇演員及從業人員的發展和傳承工作。 近年來,汪明荃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民間藝術、傳統文化上。她憑藉自己的社會能量和明星效應,排除萬難,積極培育粵劇新人,提升粵劇創作和演出水平,為粵劇演出爭取經費、場地和特區政府的優惠政策,努力為粵劇界爭取了不少利益並提高了社會地位。 在她的積極奔走下,香港的文化地標、粵劇殿堂——新光戲院得以重生;高山劇場成立了粵劇教育及資訊中心;而最令她開心的是,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場地——戲曲中心終於在1月20日正式開幕。 “拍劇或唱歌,我今年應該不會了,我只想一心一意做粵劇。”汪明荃說,做粵劇很辛苦,唱唸做打要付出很多體力,但目前還可以應付。“粵劇在香港很興旺,我想努力把香港的粵劇帶到大灣區去。” 如何進一步將粵劇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發揚光大是汪明荃一直思考的問題,她希望區內可以設立一些協助各地劇團往來巡演的中介公司,為安排場地檔期、預算票房、活動宣傳等事宜提供“一條龍”服務。 從演戲、唱歌、演粵劇,再踏上參政議政之路,如今仍然頻繁出現在各種演出和社會活動上,汪明荃不知疲倦,把每天都過得有聲有色、熱氣騰騰……(完)
閱讀更多 新華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