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所獻明明是玉,為何兩次被楚王的玉匠鑑定為石頭?

品茗玩玉


(卞和獻玉圖畫)

第一種可能:這個故事是杜撰的。按照《韓非子》記載,卞和獻玉的故事經歷了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兩代三任楚王,其中楚武王在位時間為50年,就算卞和在楚厲王去世當年得到璞玉、在楚文王繼位元年獻玉完畢,這也需要50年的時間。另外,卞和在山中找到這塊璞玉,能夠準確判斷出這是一塊美玉,並且付出那麼沉重的代價後都不動搖自己的信心,說明其相玉能力相當高,並且對自己的相玉能力相當自信。能夠有這麼高超的鑑定能力、這麼堅定的自信,說明當時卞和應該不會是十幾歲的小夥子,再小也得二十多歲。如此算來,卞和活到楚文王繼位時已經七八十歲了。古代正常人活到這個年紀已經算高壽了,卞和在青壯年至中年的時候連續失去兩條腿,肉體上飽受摧殘。他本想通過給楚王獻玉得到好處,但兩任楚王卻以斷腿相報,心理上的失落、絕望恐怕也是少不了的。如此飽受身心折磨,還能夠活到這麼高的年紀算得上奇蹟。更為傳奇的是,楚文王繼位後,卞和還能捧著璞玉在楚山腳下連哭三天,確實匪夷所思。當然,僅憑這種推斷還不足以認定這個故事是假的,但也至少說明其中有些細節可信度不高。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鳥)

如果這個故事真是杜撰的,也很正常。因為春秋早期,在周王室眼中楚國帶頭稱王,在中原諸侯眼中楚國是荊蠻,醜化楚國或者給楚國找點毛病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二種可能:春秋時期玉的概念已經轉變。從考古發掘的古玉看,遠古之時人們的觀念是“美石為玉”,紅山、良渚、龍山、二里頭文化古玉普遍以地方玉、瑪瑙、綠松石、水晶等為原料。商代晚期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地區,殷墟婦好墓就出土了一些精純的和田料玉器,之後的西周、春秋墓葬出土和田料玉器逐漸增多,並且一般都精雕細刻。據《韓非子》所記載的故事,卞和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早期。卞和之後一百多年,孔子賦予玉以11種美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明確提出了貴玉賤珉的思想(珉即為美石),標誌著人們對玉的概念已經從“美石為玉”轉變成“貴玉賤珉”,此後就進入了以和田玉為真玉、以美石為珉的階段了。這種玉有德的思想觀念、貴玉賤珉的價值取向,應該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量變積累,極有可能春秋早期周天子和各大諸侯的玉匠相玉就已經開始對和田料情有獨衷了。卞和所獻璞玉得自楚山之中,自然不可能是和田玉,楚厲王的玉官和楚武王的玉官把它鑑定為美石符合當時的鑑玉標準,並不為過。

(虢國墓出土西周玉蠶,羊脂白玉)


戰漢古玉


在中國文物史上來說,有一件物品一直是人們追捧至極的,但是卻也是因為找不到而牽腸掛肚的,就是和氏璧。

《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楚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給予臏刑懲罰,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



和氏璧究竟屬何種寶玉?多年來,白玉、獨山玉、藍田玉、瑪瑙、岫玉、月光石、拉長石、翡翠諸說,眾說紛紜,種種猜測。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

“石之美者謂之玉”,玉的種類繁多,玉石的科學分類也是近現代的事,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不為我們所知的稀有的玉的種類也不足為奇。和氏璧到底是何種玉已經無從考證,但我們還是能從古人記載中推論一些其他的東西。



“楚卞和往荊山,見石中有璞玉,抱獻楚歷王。王……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賞而歸。世傳和氏璧,以為至寶。”玉璞指的未經加工、切割的天然玉料,也就是帶皮殼的原石,在外行人眼裡外表和普通石塊差不多。


我們可以推測,卞和偶然間發現了一塊帶有皮殼原石,肯定是地表或淺地表裸露出來的原石,他通過相玉的一些方法,比如掂量墜手感(玉石一般比重大)、沾水觀察、透光觀察、敲擊聲音甚至是撫摸皮殼等——具體請參考翡翠賭石。於是卞和很篤定這塊原石中有品質高的美玉。也可以看出來,卞和很有工匠精神,也就是“軸”,所以才有“卞和三獻”的故事。

卞和,抱璞,只合荊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兩足先遭禍。傳國爭符,傷身行貨,誰教獻與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這首《朝天子·卞和》通過卞和獻璧、身遭不幸的故事,旁敲側擊地諷刺、揭露了賢愚不辨,濫施刑罰的封建統治者。“卞和獻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劇。它的人文意義已經遠遠大於它的歷史考證性。

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



卞和因為求真務實的高貴精神及相玉鑑定的高超技藝,卞和被後人尊為“白玉祖師”,奉為“白玉真人”。


君子玉不去身


楚國卞和獻玉,楚王不認,指為石,

這事有幾個可能,

楚王根本不是喜歡玉,

讀歷史可知楚王所謂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楚國做為後發國家,想與秦國爭霸,

人口與糧食才是國之大事,

楚王愛玉,是為了開墾糧田,

以愛玉挖玉為由頭,平整開墾糧田,養人口,強大國力,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宮女以細腰為美,節省糧食可以養更多兵士。

所以人家並不關心玉不玉,

人家關心的是把土地中的石頭挖出來,好便於耕作,便於種糧食,便於養人口,解決農業問題。

這就清楚了,

玉重要嗎?玉挖出來了,就是石頭!

玉石不如玉米!

所以卞和抱著的就是塊石頭!

如果挖出玉的坑,種不了糧食,土地沒有平整,那就毫無價值!

這在國學中叫“梳玉"

是君主引導民眾開墾荒地,開闢耕地的一種方式。

好了,事情清楚了。

玉的價值,在於背後開墾的糧田,

在於梳玉平整出來的農田。

玉,價值連城,

一兩田黃三兩金,

一塊好玉百傾田。


AUTUYT


上面二位,“戰漢古玉”和“君子玉不去身”,對此問已從歷史及玉文化角度作了詳盡而且頗有見地的回答,自嘆不如,這裡如再補充,就有畫蛇添足之虞。

簡單的表達一下看法,以不負邀請者的美意。

卞和及和氏璧的故事,因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廣為人知,但其真實性一直以來都有質疑。上面“戰漢古玉”從時間跨度上的分析很到位,就不復述了。

據記載,卞和是在荊山得到和氏玉的。據此推測,應該是一塊璞玉,外面有皮殼。作個比較牽強的比喻,好像現今緬甸的翡翠賭石,一刀下去,或傾家蕩產,或身價倍增。楚國的玉匠,或不敢冒險擔責,或缺乏眼力,一推六二五,反而省事。

總之,歷史故事傳至今日,虛構成分難免,求實較真,大可不必。


卓然堂


安徽省靈璧石協會經長期調研和多方論證,確認秦始皇傳國玉璽“和氏璧”為安徽宿州靈璧石之“五彩玉”,也就是這樣的玉石,我這塊玉,名叫丹霞溢彩,重一百五十公斤,可以與壽山石比美的玉石,硬度在六度以上,喜歡的朋友請點贊。



大海17880099


上過鑑寶節目的都知道,你的真貨他會告訴你是假貨。

然後在臺下會有人聯繫你。

便宜收購。

在以後的日子裡,你會發現你的這件藏品會在別的拍賣行上拍出高價。

這就是古代的套路。

古為今用。

這個女子拍了個小視頻說自己在馬爾代夫沙灘上度假。

你信不信?



領航者號


據說:和氏璧是出自豫西靈寶市的荊山玉,事實證明,很多時期都是外行領導內行,很多人都是看透不說透,識時務者為俊傑,只是卞和有點過於執著了!


行走盧氏


你拿過來讓我看,我也會說那是石頭!


大唐神都


可以說這塊玉是一塊神奇的東西,在無緣人的眼裡就是石頭,在有緣人眼裡是無雙的美玉。


白起106_54043


現在不一樣嗎?指鹿為馬是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