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榨乾全家湊了500萬買的新房子,究竟買的是什麼?

我一個同事,工作了四五年,手頭攢了點錢,最近思謀著買人生第一套房。總價170萬以內,在主城區買套60平左右的房子,地段、小區、戶型等都看上眼的,在珠海現在也不太容易找到。最近,單位附近一個樓盤曝出備案價,最高的4萬8,最低也在4萬1,最小戶型91平,最大的180多平,妥妥的500萬+又限制了不少人的想象力。

昨晚,正好翻到和菜頭寫過一篇《買房子究竟是買什麼?》,裡面舉了個例子挺形象,很多人家總愛堆放一些下輩子都不一定能用得上的老物件,捨不得扔,總覺得啥時候正好派上用場。大家不妨算筆賬,你家房子現在市值多錢一平米,再看看佔據1平米空間的物件價值多少錢?你又放置了多久?

你兩萬塊或更高價,買下開發商這一平米,然後堆上價值10元的一摞過期雜誌或盆盆罐罐,一放就是經年累月,這相當於你買了一個鑽戒,卻在上面鑲了一塊2克拉的玻璃。

掏空榨乾全家湊了500萬買的新房子,究竟買的是什麼?

和菜頭說,即便是40平米的小房子,也可以讓人感覺乾淨敞亮,視線中沒多少東西,而他在一位土豪家中看到,上千萬的別墅裡,旋轉樓梯下堆滿了泡菜罈子和自行車,只是他見過最貴的自行車場和吃過的最貴的泡菜。

買房子究竟是買什麼?梳理一下家裡的物件,目之所及滿滿當當,哪一件都捨不得扔,理由無外乎是為了不時之需,然而,去掉了“不時之需”後,並沒有想象中出現那些不便,只是為了滿足內心的安全感。

比如,我之前收藏了不少往期的南方人物週刊、新週刊,有上百期,搬家就遇上麻煩,不捨得扔或賣的理由,無非擔心哪天遇到一個題材可能要翻一下資料,可能會用得上,萬一扔了就找不到了。後來,在斷舍離的洗腦下,我下決心全部賣掉。後來真遇到不便了嗎?我學會了多買電子書或期刊,既省地方,關鍵是有檢索功能呢,需要啥就搜索啥,這比一本本地翻找那上百本雜誌,效率高了多少!

買了更大的房子,不是為了有更多的空間放“不時之需”的物件,經濟賬划不來,更重要的是你心裡有太多的放不下,需要一次從內而外的斷舍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