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园捉鱼记》

洪园在西溪湿地内,为洪氏宗族文化之园,近年来,那里的民俗文化活动搞得很热闹。洪氏是钱塘望族,据说宗族里出过三个宰相、五个尚书,家族旺势能延续八百多年不断,确实非同一般!做官的洪氏我不是很了解,但洪氏后裔-清代戏曲家洪昇,凭借《长生殿》,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剧鼻祖,应该都知道吧!

洪园内有诸多景点:花海,荆源古村,东关荷塘,火柿映波,蒹葭泛月……我在《九月十九柿叶红》一文里,曾经描写过秋熟时的西溪盛景:灯笼般的火柿挂满枝头,白鸟在秋水荻芦上滑翔,蒹葭苍苍,芦花飘荡……闻兴而来的人们收获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秋天,还有视觉上的盛宴。

《洪园捉鱼记》

我们这次去参加的,是东关荷塘的年关捉鱼活动,确切地说,是东关荷塘中一个池塘里的放水捉鱼。东关荷塘总体有百亩之大,分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小池塘。夏天时,这里有莲叶何田田的盛景,睡莲、鸢尾、香蒲、美人蕉……各种姿态婀娜的水生植物或临溪照影,或端坐水中央,一个个都是诗经中的千千佳人。

我们到达时,一台大电泵正在工作,荷塘里的水已经被抽得差不多,鱼儿们在塘底藏不住青灰色的脊背,东溜西窜。下塘捉鱼的勇士们换上连体橡胶裤,肩背鱼篓,手持捞网,步履笨重地踏进鱼塘。塘里淤泥有一至两尺深,但最深处,水也仅没过膝盖。满塘的鱼儿似乎知道有危险来临,甩着尾巴,扭着身子,拼命往泥坑里钻去。

《洪园捉鱼记》

“四大家鱼”在这里一应俱全:青鱼体型最大,杭州人叫“螺蛳青”,此鱼专吃螺蛳,大的能吃下大田螺,没螺蛳就吃黄蚬儿,总之喜欢带贝壳的食物,也是个对饮食有要求的主儿,怪不得吃得体型硕大,长得比人长也不罕见。浙江人年底腌晒青鱼干,将大青鱼开膛破肚去内脏,但鱼鳞不刮,与盐压在大缸中,一周过后取出晾晒风干。过年时挂一条大青鱼干在窗口,如旗如帜,年味就特别地浓。然后是草鱼和鲢鱼,既然螺蛳青专吃螺蛳,那么草鱼是否专吃水草呢?这么说好像也没问题,草鱼是食草性鱼种。但鲢鱼比它更自律,是典型的素食主义者。最后一个鳙鱼,模样特别容易辨识,这家伙眼睛似乎长错了位置,长到嘴角下边去了,看起来总是一副瘪着嘴的苦情脸,颜值不高。鳙鱼头大,几乎占身体的一半,又被称为大头鱼、包头鱼、胖头鱼,浙江著名的千岛湖鱼头煲大都以鳙鱼来制作,菜场买回个大鱼头,劈成一半,一餐也不一定吃得完。一条鳙鱼,最有价值是它的大头,以炖汤或煮豆腐为佳,其次是鱼身,可加剁椒清蒸,最次鱼尾巴,一般红烧了事。

《洪园捉鱼记》

除四大家鱼之外荷塘里还有常见的鲤鱼、鲫鱼、鳊鱼等。众所周知的鲤鱼怎么没进入四大家鱼呢?说起来挺有意思,鲤鱼在唐朝时候被禁止捕杀,只因为“鲤”音同大唐国姓“李”,所以唐朝的鲤鱼成皇亲国戚了,免去血光之灾,不上餐桌,只跳龙门,身价百倍。

我先生最机灵,拿了一把捞网,站在水边一块石头上捞小鲫鱼,一捞一条,一捞一条,这捡漏也来得太容易,不到半小时居然装了半水桶!

“晚上回家可以油炸着吃。”

“买块豆腐炖奶汤鲫鱼,鲜死了嘞!”

“还是油炸好吃,骨头都炸得酥酥的!”

“弄点青花椒,撒姜片老酒,很入味。”

……

鱼塘的工人们七嘴八舌建议着,仿佛已经闻到了晚餐的香味!

《洪园捉鱼记》

捞上来的大鱼们浑身裹满塘泥,黑不溜秋,被倾倒在草地上,工人们拿来高压水龙头,将它们冲洗干净,众鱼便现出了亮闪闪的银鳞,配上洪园广播里放的民族音乐,整个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捞上来的大鱼中有好几条通体金黄的“锦鲤”,其中最大的一条成了合影明星,每个人都过来捧着它留影,起先它还不服地挣扎一番,到后来,连挣扎的脾气都没了,乖乖任由你们捧着、抱着、亲着,咔嚓咔嚓,而它早已万念俱灰,大概是也明白了自己终将走上餐桌的命运。

半小时之后捞鱼的工作全部收工,工人们又打起电泵,重新给荷塘充水。这时候,一群白鹭飞将过来,瞅准这个时机,开始啄食鱼塘里的小鱼。这动物也真是聪明,刚才人们在塘里捞鱼时,鸟儿们不敢过来抢食,在岸边的林里藏着,等人走了,塘里还没开始放水,恰是它们捕鱼的最佳时机,于是它们趁着这个间隙,呼朋引伴过来抢食,大快朵颐。生存的智慧真是无处不在啊!

《洪园捉鱼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