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1天變4天,決策與民意互動新體現

一天“小短假”變四天“中長假”,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支配空間和選擇自由。這份選擇自由,很關鍵。

安排上了。

中國政府網發佈通知,2019年勞動節放假安排調整為2019年5月1日至4日,共4天。前後兩個週日,4月28日和5月5日上班。

今年的五一恰逢週三,原定只放假一天。如今,一天“小短假”變四天“中長假”,實在是個意外的驚喜。我的朋友圈裡,有些眼疾手快的人早已趁著低價訂好了出行的機票。

這種調整,也呼應了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的承諾。當天記者會上,搶到最後一個機會的記者程姝雯向總理提問:“今年五一會放小長假嗎?”總理回應道:“我們會讓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

而承擔起“抓緊研究”任務的國家發改委,在集納了部分“兩會”代表委員的建議後,充分研判社情民意,最終確定了現在的方案。

可見,民眾與決策之間的關係,並非是單向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訴求,值得決策部門去傾聽和研判。而民意也往往是相關部門工作調整和改進的路標。

當然,是休息一天好還是騰挪出四天假期好,可能見仁見智。雖然“一天假”的本質沒變,但挪出4天完整假期,無疑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支配空間和選擇自由。

一天的假期,像是繁忙的工作中插入的一個“逗號”,來不及沉醉,來不及回味,便匆匆溜走。而四天假期,則更像是一個“分句”,有了文字和內容,假期的意義也才豐滿起來。

五一前後正值春暖花開,氣候適宜。加上如今高鐵、高速網絡日漸細密,四天時間的旅行也不會覺得太過匆忙。

趁著春風拂面,走出去,深山尋花、海邊踏浪、探望父母、帶娃自駕——我們總是需要這樣的契機,暫時逃離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迴歸自然、迴歸親情,讓日常緊繃的神經舒緩下來,積蓄起重返工作和生活戰場的能量。

最近“報復性熬夜”成了熱詞,其實熬夜的危害很多人不是不清楚,只是由於經常性加班和通勤時間延長,留給他們的自由支配空間太少太少。於是夜深人靜時,不捨得閉起的雙眼,就成了“我和我最後的倔強”。

從這個意義上講,“加長版”的五一假,一定程度上緩解著人們的“自由焦慮”,對假期的期待、規劃,也不啻為生活中的一種儀式感。即便是“宅”在家裡,四天時間仍給了你足夠的自由,去設計“宅”的姿態。

新京報曾刊文《增設“黃金週”不如保障現有休假制度》指出,我國國民休假的“基本盤”共有115天,假期總數其實高於大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即使與節假日最多的日本相比,也僅僅少了3天。

在總量不落後的背景下,如何發揮這些假期的最大效應,讓民眾感覺休得更“爽”——這一次從民意出發對五一假的騰挪和調整,提供了一個積極的樣本。未來,讓假期調整更合理、更得民心,民意與決策的互動依舊不可或缺。

總而言之,生活並非只有高不可攀的KPI和食不知味的工作餐,還有十多天後的清明假和三十多天後的勞動節——提前預祝各位假期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