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轉折點,每一次的轉變都是從內而外的蛻變和成熟,而三十歲是人生第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自我的蛻變和真正內在的獨立和甦醒。

一部香港電影《29+1》,影片敘述兩個不同的女性經歷自己的“三十而立”的故事,反映自己面對三十歲應該如何面對和蛻變。

1.

林若君每天都規律而重複的開始一天,起床、化妝、早餐、坐車、上班過著如同平常人般重複和毫無亮點的日子,開頭僅僅牆面滲水就感覺整個世界崩塌、焦躁不安,反映內心面對即將到來的三十歲儘管心底不斷牴觸,卻無法改變的掙扎和無奈。

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人生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有很多事想做,但是永遠有更多的事你還沒做和要做的”開篇旁白導出,人從出生到盡頭,總是嚮往著無數東西,不斷為之努力和奮鬥滿足自己所向往的一切,卻忽略自己真正想要做而沒去做的事。

對於林若君而言,三十歲不僅是年齡變化,還要身邊一切的變化,朋友間有人通過結婚擺脫自身女人價值下降的魔咒,也有人繼續遊戲人間體驗身為女人的快樂和樂趣,工作上面對自己升職和隨之而來的壓力,卻無人可以傾述,哪怕是家人和戀人,寧願自己默默承受一切,更加可怕是時代好像都默認著三十歲如同分水嶺般預示著自己未來的價值越來越低。

面對三十歲的到來,林若君迷惘而不知所措,日益不斷增加的工作漸漸麻醉自己即將三十的事實,最後甚至連一段感情也失去,父親逝世,種種的一切有誰能理解一個表面堅強的女人,背地卻哭得歇斯底里而又獨自承受無法傾述。

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2.

特別記得的士司機與林若君車上對話:

的士司機“現在年輕人總是扔東西”

林若君“換比修快吧”

的士司機“以前一雙鞋,補三次都不願扔掉,現在家裡電視機壞了,轉過兒子就買新了”

的士司機“年輕人總是喜歡放棄問題,因為放棄問題比解決問題容易多,但到高層了,是時候要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人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隨著成長到足以成為家庭支柱的時候,應該要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問題。

3.

父親雖然患上老人痴呆,卻依舊記得女兒的電話,依舊叫女兒回來吃飯,依舊關心女兒,直到父親去世,林若君才意識到自己總是希望放假就回去,總是希望賺更多錢讓父母不用那麼辛苦。

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不過卻忽略自己父母一天天老去,而我們在外打拼為家為自己為生活,卻漸漸忘記家和親人,試問一下我們究竟多久沒回家好好跟父母吃一頓飯和聊天?

4.

黃天樂其實影片本身從頭到尾並沒有真正“出現”完全是通過林若君搬家後在翻看黃天樂自傳日記,呈現一個樂天,單純對生活一切都帶著快樂的心情對待,無論遇到任何事都用微笑面對,哪怕證實患上癌症都依舊帶著微笑面對自己和身邊人,黃天樂最後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人去巴黎旅遊。

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黃天樂在巴黎曾說“無論就多少歲也好,你每天的生命都在倒數,在剩下時間中一定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為生命有很多事並不能去控制,不如多記下屬於自己快樂的事,唯一能控制就是如何去看待他”。

人總是嚮往著一切,金錢、權利、愛情等等,面對人生的轉折點卻發現越嚮往的一切,失去的也越來越多,失去陪伴親人的時間,失去跟自己相處的時間,也失去彼此溝通感情的時間,

人總是等到失去才會去珍惜,才會回憶起過往種種所珍惜的一切。

最後黃天樂、林若君在巴黎想象中的相遇結合一首張國榮“由零開始”或許告訴我們,無論曾經嚮往什麼也好,生命的一切我們無法左右,唯一能控制是在生命有限的時間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留任何遺憾,面對“三十而立”無論過往帶著多少的悲傷、痛苦、困惑不如放下心結,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致“奔三”自己,由零開始,重新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