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周恩來在瀋陽的讀書生活

少年周恩來在瀋陽的讀書生活


△14歲的周恩來(1912年)

“這盛世,如你所願。”

2019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誕辰121週年。

紀念,緬懷。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周恩來是唯一在東北度過少年時代的成員。1910至1913年,周恩來在東北生活了三年,先後就讀於鐵嶺銀崗書院和奉天省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以下簡稱東關模範學校),那裡留下了他在瀋陽奮鬥的足跡。

對於求學東北的經歷,周恩來珍視備至,把它視為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在1946年與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中,周恩來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仿寫《村望》:“國破山河在,村殘草木深。感時勿落淚,誓叫寇驚心。烽火連歲月,捷書抵萬金。白頭休志短,患除賀更新!”

少年周恩來在瀋陽的讀書生活


△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高等丁班上課的教室

煙龍山聆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在瀋陽讀書時立下的豪邁誓言。

蘇家屯區委黨研室主任水英姿告訴記者,周恩來讀書報國思想的形成和他在蘇家屯的一段經歷還有關係。

水英姿說,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的一個“紹興師爺”之家。1910年春,周恩來隨同回家探親的三堂伯周貽謙來到奉天省銀州(今鐵嶺縣),在他家寄居,併入銀崗書院(初級小學)讀書。這年秋天,他移居奉天府(今瀋陽市)周貽賡家,入新建的東關模範學校丁班學習。

1910年冬天,學校放寒假,周恩來接受同學何天章、何履禎的邀請到位於蘇家屯魏家樓子的何家做客。在何家,周恩來第一次見到了何殿甲老先生。何殿甲,字鰲峰,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愛國心的私塾先生。他十分重視教育,不但在村中開辦學堂,還把自己的侄子何天章、何履禎送到東關模範學校讀書。何天章、何履禎在學校與周恩來志同道合,三人很快成為好朋友。

何老先生熱情地接待了周恩來,並帶著三個少年遊覽村東的煙龍山。煙龍山是日俄戰爭的戰場,遊覽之時,距日俄戰爭結束不過五年。戰亂給魏家樓子留下了殘垣斷壁,設於村外的戰壕、炮樓猶在。老先生講述了何家於戰爭中死亡四人、重傷四人、太爺被活埋的慘痛經歷,揭露了日、俄兩國吞併東三省的野心。列強的兇殘,滿清的腐敗,給少年周恩來以強烈的震撼,他義憤填膺,激起滿腔愛國熱情。

在書房,何老先生含淚吟誦杜甫《春望》一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那飽含愛國激情的詩句,深深地打動了少年周恩來的心。他隨即仿寫一首《村望》,謙遜地呈給老先生求教。“國破山河在,村殘草木深。感時勿落淚,誓叫寇驚心。烽火連歲月,捷書抵萬金。白頭休志短,患除賀更新!”老先生看罷,連連稱奇:“想不到你小小年紀竟有這般心胸,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敬也!”

又一天,何老先生懷著憂國憂民的感傷誦讀陸游的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受詩情感染,激動不已的周恩來立即依韻擬寫一詩:“戰火洗劫萬寶空,吾儕爭見九州同。華師盡掃列強日,捷書飛傳告鰲翁。”一聽周恩來的詩是告慰他的,何老先生深受感動,連連說:“倘人人才智若此,何憂中華不興,壯哉,斯言也!壯哉,斯言也!”

還有一次,周恩來與何殿甲在書房談古論今,老先生興致頗佳,便邀請周恩來對對聯。老先生隨口詠出上聯“勿當列強之僕”,周恩來略一思索,立即應出下聯“誓做中華之主”。老先生連連點頭稱讚:“對得好!對得好!”

在學校,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等進步書籍。他自己還訂閱了《盛京時報》,養成了每天堅持讀報、關心國事的習慣。隨著認識的深入,周恩來的思考越來越深入。怎樣把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怎樣使中華民族得到振興?一系列的問題讓周恩來無法平靜下來,並開始了艱辛的求索。

1911年的一天,在一次修身課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為了幫父母記賬,有的說是為了謀個人的前途。13歲的周恩來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年10月,當聽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統治的消息後,周恩來在學校率先剪去象徵清朝臣民的辮子。在他的帶動下,許多同學也都紛紛剪掉了辮子,表示同清朝政府決裂。

論學築夢:“吾恐同學之智識亦無由新,道德亦無由固,而欲叢人才、蔚國器,難矣。”

少年周恩來在瀋陽的讀書生活


△《東關模範學校第二週年紀念日感言》局部

甲等作文

瀋陽市政協文史顧問、歷史文獻收藏家詹洪閣現收藏了一套《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其中第二卷中有一篇《東關模範學校第二週年紀念日感言》,是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第六班上學時,在第三學年第六學期所寫的。這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周恩來最早的一篇作文,充分表現出他的非凡才能。

詹洪閣說,在東關模範學校兩年間,周恩來“肆力學科,兼好讀散文小說及新聞雜誌”,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由於廣泛閱讀《史記》《漢書》《離騷》等書籍,周恩來的作文尤受老師讚許,常被批上“傳觀”二字,貼在學校的成績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

1912年10月,東關模範學校迎來了校慶兩週年,這也是辛亥革命後該校第一個校慶日。周恩來心潮澎湃,特作《東關模範學校第二週年紀念日感言》。文中提出:教與學的目的,都是為國家造就人才,使國家富強起來。他寫道:

“吾全校之諸同學乎。吾人何人,非即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國民之學校耶?聖賢書籍,各種科學,何為為吾深究而悉討?師之口講指畫,友之朝觀夕摩,何為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鉅之責任耶?以將來如許之重負,基礎於小學校三四年中,同學,同學,宜如何奮勉,始對之而不愧哉?”

為了論述怎樣才能把教育辦好,周恩來提出了明確的建議。具體而言,校長和教師則“當殫其聰明,盡其才力”“求整頓宜重實際,務外觀先察內容,勿自隳行檢,以失人則效;勿鋪張粉飾,以博我名譽;更勿投身政界黨會,謀利營私,以紛擾其心志,而日事敷衍”“為學生擇良教材,教習為學生謀深造就。守師嚴道尊之旨,除囂張浮躁之習。注重道德教育,而輔之以實利美感,更振之以軍國民之精神”。學生在學習中應奮勉學習,“深究而悉討”“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鉅之責任”,並充滿感情地說:“吾恐同學之智識亦無由新,道德亦無由固,而欲叢人才、蔚國器,難矣。”

國文教師看後,欣喜地評價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長語重,機暢神流。”

1913年6月,這篇文章被評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覽會上展出,並作為範文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1915年,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生國文成績精華》等書,均收入這篇作文。由此,足見這篇文章的優秀程度。

感懷恩師:“少年時代在瀋陽讀書時,得山東高盤之先生教誨與鼓勵,對我是個很大促進。”

“翔宇”由來

1913年2月,周恩來結束了東北三年的學習生活。

“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指日登”,是周恩來送給同學郭思寧的臨別贈言,署名“翔宇”。遼寧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尚金州向記者解釋了“翔宇”字的由來。

尚金州說,在延安時期,一位外國記者問周恩來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來回答:“少年時代在瀋陽讀書時,得山東高盤之先生教誨與鼓勵,對我是個很大促進。”高盤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於山東章丘一個清貧的書香世家,自幼聰穎好學,被塾師譽為“神童”。1901年他考入山東高等學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盤之在進步教師蕭少瑜的啟發下,先後組織“樂群學會”“玫瑰花詩社”兩個學生組織,與會員賦詩論文,抨擊時弊。1905年冬,他與這兩個組織的骨幹成員秘密加入同盟會,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07年,高盤之領導轟動省城的高等學堂反清鬥爭,遭到清政府通緝而亡命東北,到東關模範學校擔任歷史、地理教師。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淵博的學識,很為周恩來所敬仰。

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來。1913年,15歲的周恩來小學畢業,準備赴天津投考南開中學。臨行前,他與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別之情。高先生說:“我僅問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樂’,你可知曉?”周恩來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此其一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此其二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樂。”高先生滿意地說:“有你這樣一位英才弟子,我願足矣。”周恩來緊緊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淚。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寫有“翔宇”二字的紙片遞給周恩來,說是斟酌忖度多日後想出來的,意在祝願少年周恩來如鯤鵬展翅,翱翔九天。從此,“翔宇”就成了周恩來早年發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間常用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