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鄉有什麼搞笑的方言口頭語?

用戶暱稱被隱藏


我是山東臨沂的。

說起地方方言,真的事妙趣橫生,豐富多彩。

離別思故鄉;聞音識鄉鄰。不同的地方,對同一事物語言的表達方式,各有千秋。這就是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是老祖宗就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普通話的普及,地方方言將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圈。雖說是社會的進步,但也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地獄語言文化就這樣逐漸消失嗎?出路在哪呢……?

同一個地方的方言,在不同環境、情形、狀態、場合、時間、人群、輩分……。其語言用語表達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說我們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

我就用方言說一段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

父親;你個東西,夜天你大姨叫克狼頭子搬到了,格爾拜子咔了。你大擰雞門才說,應該旺旺才是。(兒子,昨天你大爺叫大土塊絆倒了,膝蓋磕了。你大娘今天才說,應該去看看才對。

哈哈這方言說出來太過癮了。


作平8977


開封的方言,很讓人關注,而更多的原因呢,是因為他代表了河南。一提起河南,好多人都會笑,這點兒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本人是河南人,所以我不知道大家為什麼發笑,後來瞭解和觀察了一下,好像是因為河南話跟現在的普通話,有一種語音上的戲劇化的韻味在裡邊,所以大家總想笑,比如一提起河南,大家都會說,"中","不中"。好像這兩個字就代表了河南。

我前段時間曾經說過,其實河南話非常的古老和精緻。古老,可以上溯到宋朝時期的京腔國語,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老城區地方語言。到現在為止,還在老城區使用的地方語言,仍然與過去的宋時許多的文獻上邊的語言相吻合。這足以證明開封老城區地方話的古老傳承。而精緻呢?則更能說明開封地方語言的獨特。我在這兒介紹一句宋時流傳下來的“國罵”~“佔臺兒”。

“臺兒”應連起來發一聲,臺+兒化音。而前邊的“佔”字,這是丈人二字的連發。現在文譯,應該是“丈人他兒”。這句國罵的意思,是說被罵的人是他老丈人的兒子。滿篇不帶一個髒字,但是細解其中內容,則比現在流行的“國罵”要厲害的多。

首先,老丈人是他的親爹!但卻不能稱其為爹。為什麼呢?我們分析一下。

一、無論他的父親跟其它任何一個女人生下他,他就得稱其為父。而在這兒不能稱,這說明其生母不在其它範圍內,而在其家中。

二、其生父被他稱為了老丈人,說明他娶了他生父的女兒為妻。

高妙之處來了!

一、他存在,必有其母。但其父母又都不能確立社會公開身份,為什麼?

因為,是其生父跟女兒生下他。

二、女兒“無夫”而生,如何結局?

把兒子養大,招子為夫!

所以,他就是他老丈人的兒子!

短短一句話,卻把一家人的品行表述到了極致。並,不帶一個髒字!如此犀利的地方語言,不知還有那個地方能與之並肩?!


花片兒客源自動來877


正好我前幾天寫一篇家鄉方言,幾乎句句搞笑,現錄於以下:

二月二日龍抬頭,早上出門去剪頭。皆天王起個腦殼,剛出門就創了一下,痛得彎起背,個砍腦殼死的,門檻子搞這么高,是想搞死個人啦。下樓後,見一埃頭,用力一踢,沒想到用力過度,一撲爬跌到水溝裡,一隻手膀子和客漆包都打溼噠,冰死個人滴,只好回來換哈子,不然就凍成凌勾子或冰渣渣了。

一看要過早了,炒點榨廣椒,搞點豆屎,坑幾個包穀巴巴當早餐。吃完早飯,背起背板子,拿起打杵,去割羊草,遇到一個風兒包,都是長腳老,只好離遠點,怕蜇到噠!去找捆條,又遇到呼啦子,用刀砍了扔得遠遠的,弄了一個上午,才搞齊一背駕子草,回去羅!

老媽喊:低嗄子,回來捅飯!我趕緊背起背駕子回去。個油地,沒看清面前,額殼包撞到樹上了,個闆闆的,難道今天不宜出門?

老媽看見我腦殼上起了大包:格死個枯路,割個草羊,都搞出拐來了!你是個騾子骨胚,抹點化豬油就好啦!

這個要家鄉人才看得懂喲!


五峰巴人


我們老家就一個詞我都弄不清楚什麼意思,就是“繞彎”,一個人這樣問另一個人說,你什麼時候去趕集啊,另一個人說我繞彎去,大概半小時後,又碰見這個人,又會說你繞彎咋沒走啊,還有一個詞是‘zhenyin,’,具體是那兩個字我不知道,同樣是上邊的事,也會這樣說,你什麼時候去趕集啊,我zhenyin,等一會又會說你zhenyin咋還沒走啊,這兩個詞有時候還能通用,反正不是本地人聽了是一臉懵逼,本人學習不好,具體表達不出來


騰飛123412808


煙臺方言笑話:

一天下晚,小夥送小棍寧回家,在門口不嘎實分開,倆人繃在一起一頓親。半個小時後,小滾娘他爸開窗大喊:“個綠草的,放開俺滾娘!小夥嚇夠嗆,老半天緩過勁兒來辯駁說:“鼠啊,俺倆四真心相愛滴。”老頭還四火刺稜滴:“真不真心妹四兒,親她我也認了,敗大半夜壓俺家門鈴上親!”


帥帥的辰哥


我作為東北人,要說到搞笑的方言口頭語,我們東北人肯定是當仁不讓啊!和大家簡單聊聊我們東北話!


其實東北話不僅只有【你愁啥】,其感染能力也絕對不能小覷,不管你來自哪裡,和東北人待在一起,間長了都會變成東北人!

“老鐵,沒毛病”

“唉呀媽呀,你個損色(sai)兒”

“整啥呢?”

“老費勁兒了”

“白捯飭了(別收拾了),麻溜的”

“好使!”

這些話你肯定都聽過,偶爾還能來兩句!

這個曾經上過熱搜的圖片彷彿自帶語音

能讓人分分鐘腦補出一段對話:

“咋就不好使了呢?”

“咋整這突然呢,都佈道啊”

有事請按鈴

不是東北人估計都不知道啥意思

嗯?按?傻傻分不清楚

聽說過東北人特別熱情吧,而且自來熟,特別的能聊,這或許就是東北方言傳播的根本,因為能說自然傳播的快啊

在東北

有一種醜,叫“磕磣”

有一種喜歡,叫“稀罕”

有一種運動,叫滾犢子

有一種無奈,叫“沒咒念”

有一種迷茫,叫“蒙圈兒”

有一種髒,叫“埋了巴汰”

有一種男兒氣概,叫“尿性”

蠕動不叫蠕動,叫固擁

撒謊不叫撒謊,叫扒瞎

講道理不叫講道理,叫掰扯

不合群不叫不合群,叫隔路

討厭不叫討厭,叫膈應

輕浮不叫輕浮,叫得瑟

打架不叫打架,叫幹仗

你喜歡東北人麼,小編我就是哦,歡迎交個朋友


趣味樂見


反正,每個地方的口音都有一些區別 四川各地的話口音也不同 有些四川有些地方說的 不是說四川人就一定聽得懂的。 相信其他省份也會有這種情況,能否分享一下???


嘟嘟15549


說到方言,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相隔千里兩個不同地方,也完全不同的方言語系,會偶然發現有一些單詞,本以為只有他們的方言裡有,是土得不能再土的方言,不但普通話裡沒有,別的地方更不可能有。結果在這倆八竿子打不著的方言語系裡,神奇的同時存在。

類似情況,我曾經發現好多次,但是沒有記錄下來,現在只想得起來一個,也算有代表性,拿出來聊聊,諸位如果有類似發現,也可以一起聊聊,很有意思。

筆者所在的城市杭州,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詞彙“夯不啷噹”,就是所有,通通,一起,一股腦兒的意思。這個詞彙即使現在,也只是一些年齡較大的人用,吳語系如紹興等地都通行,年輕人不常用了。但是有一天我聽到一個貴州遵義人也有這個詞彙,確認後得知,這是他們那裡的方言,表達的意思,發音,完全一樣! 後來我琢磨,類似的詞,可能是古漢語中存續下來,也可能是古時候整個家族,村莊的集體遷徙而保留下來。說不好,總之很有意思


鋒尚傳播


在我的家鄉我有很深的情感。所以很多都在我的記憶裡。

如果一個人很二,我們就會說他“不胎嗐”(音是這麼讀的,至於字嗎?我也不知道)。

也會是他“你二白白(伯伯讀音)”就是表達他很不靠譜,這也是好朋友之間的一種調侃。

還有就朋友之間關係比較鐵,結拜兄弟什麼的,稱為“打老跟”。

說一個人比較能力,稱他“兇得很”。

……

問一個人幹什麼“搞啷子”。

……



十夜魅


我們河南人說的最有意思的方言就是“懟”。曾經我們單位一個粗狂的男領導對新來的美女同事說了一句話。“小王,把這個這給我懟懟,懟好了給我我再懟”「其實就是打份文件,完了給他簽字」當時女同事滿臉通紅,笑死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