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號航空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4艘"小鷹"級航空母艦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在美國的超級航母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從由來、總體佈局及相關係統的發展變化、專屬該艦的殊榮、參戰經歷等方面介紹其中的3號艦"美國"號航母,以饗讀者。

由來及服役概況

"美國"號航母的誕生背景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裁減了航空母艦的裝備規模。朝鮮戰爭爆發後,美方中止裁減航母數量的步伐。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為了取得與空軍一樣的戰略核打擊力量,千方百計設計建造能夠放飛雙發艦載轟炸機(美國海軍將其稱作重型攻擊機)的超級航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海軍在保留若干改進型"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同時,不斷改造"中途島"級航母。另外,還設計建造了4艘"福萊斯特"級超級航母、4艘"小鷹"級超級航母。

"福萊斯特"級是為了滿足艦載機噴氣化的需要和戰略打擊的任務需求而設計建造的世界上第一種滿載排水量超過8萬噸的超級航空母艦。"福萊斯特"級建成並服役後,美國海軍發現該級艦存在不少缺點,於是著手進行相應改進,並從1956年開始建造"小鷹"級航母。1958年,美國開始建造世界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美國海軍原打算多建造幾艘同級核動力航母,但迫於成本壓力,只好作罷。在此之後,美國不僅放緩了航母的建造速度,連續兩年沒有編列航母的建造預算,還提出了稍小些的核動力航母設計方案。幾番周折之後,美方決定繼續建造常規動力航母。"美國"號便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也是在"小鷹"級舷號之間夾帶一艘"企業"號的原因。為了加快建造速度,"美國"號沿用了"小鷹"級2號艦"星座"號的艦體,只是上層建築和電子設備等略有變化。這樣,美國海軍就得以繼續建造超級航母。

美國海軍"小鷹"級航母兩視線圖

"小鷹"級3號艦於1961年1月9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62年1月10日被約翰·肯尼迪總統命名為"美國"號,1964年2月1日下水,1965年1月23日在諾福克海軍船廠入役並加入大西洋艦隊。首任艦長為勞倫斯·海沃斯海軍上校。服役之後,海軍人員將"美國"號稱之為"大A",旗語和無線電代碼為NUSA,戰術無線呼叫代碼為Courage。該艦的座右銘是"不要觸怒我"。"美國"號航母在服役前期,舷號一直為CVA-66,表示該艦為攻擊型航母。從1975年6月30日開始直到退役,舷號變更為CV-66,表示該艦成為通用型航母,可以全面遂行防空、反艦和反潛等作戰任務。"美國"號人員編制是艦員2930人,其中軍官155人;航空人員2480人,其中軍官320名。

正在幹船塢中建造的"美國"號航空母艦

"美國"號航母的艦徽,上面的艦銘是"不要觸怒我"

服役概況

"美國"號於1965年3月25日離開母港諾福克海軍基地,前往弗吉尼亞外海進行海試。4月5日,一架A-4C"天鷹"單發輕型攻擊機在航母上完成了首次彈射起飛和阻攔著艦。之後,"美國"號開往加勒比海進行了2個月的海試訓練。11月底,"美國"號隨第6艦隊首次前往地中海,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第一次海外部署。

"美國"號航母自服役以來,每隔1~2年即要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維修。自1966年至退役,前後維修17次。其中有5次大修,每次大修時間均長達9個月以上,每次一般維修時間為3個月左右。通過歷次維修和大修,逐步增添了一些新的裝備,該艦的技戰術性能有了進一步提高。1979年11月6日,該艦駛入諾福克海軍船廠,開始接受入役後最大規模的檢修與改裝,安裝了北約"海麻雀"導彈發射系統及"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1980年底改裝完成後,"美國"號在關塔那摩灣進行了適應性海試。從此以後,該艦以全新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航行中的"美國"號航母。近處是一架UH-2"海妖"直升機,遠處是一艘改進型埃塞克斯級航母。照片攝於1976年。

"美國"號在服役期間始終保持著頻繁的海上活動。它曾先後22次執行海外部署,每次大多在半年以上。1980年以前,有3次遠赴中國沿海的北部灣執行戰鬥部署,9次活動在地中海。1981年,該艦在執行第11次海外部署時,首次通過蘇伊士運河,並從此將其部署範圍擴大到印度洋。

美國海軍原計劃在90年代後期對"美國"號進行延長服役期的改裝,但因冷戰結束、預算縮減,遂決定讓"美國"號提前退役。1996年8月9日,"美國"號正式退役並從艦艇名冊中除名,停泊在佛羅里達州費城海軍退役艦艇錨地,等待處理。

2005年,"美國"號被選作美軍航母抗打擊試驗平臺,為研製新一代的"福特"級航母提供抗打擊能力的相關數據。2月25日,有關方面在費城海軍碼頭為"美國"號舉行了一場紀念儀式,曾經在航母上服役的部分艦員及官員參加了儀式。4月19日,"美國"號被拖離錨地,前往大西洋試驗海域。"美國"號航母被安裝了多處高爆炸藥,接受一系列水上、水下爆破試驗,模擬航母遭受魚雷、巡航導彈及小型自殺艇等各種類型的攻擊。航母上安裝的數百套傳感器和攝像機記錄了整個過程和所有試驗數據,這些數據成為美國設計建造"福特"級航母的重要參考依據。接受了25天的打擊後,5月14日中午,發揮出最後餘熱的"美國"號航母緩緩沉入了大西洋1828米的海底深處。

進行爆破試驗的"美國"號航母

爆破試驗後,"美國"號航母沉入大西洋海底。

從正式加入美國海軍到1996年退役的31.5年中,總計有7萬名海軍官兵在"美國"號航母上服過役。它參加過美國在20世紀60至90年代幾乎所有的重大沖突,包括越南戰爭、美利衝突、海灣戰爭等,先後榮獲5次戰鬥之星獎、3次海軍部隊嘉獎、3次部隊優異獎和7次遠征獎。

總體佈局、作戰系統及其演變情況

總體情況

"美國"號與其他"小鷹"級航母一樣,基本上沿襲了"福萊斯特"級的艦型特點,尺度和排水量均大致相同,可以說是"福萊斯特"級的改進型。由於該艦在服役期間幾經變化,已經很難準確描述其不同時期的外觀狀況和技術特點。"美國"號航母標準排水量60300噸,滿載排水量82200噸,全艦長326.9米,水線長301.8米,型寬39.6米,吃水10.9米。飛行甲板長318.8米,最大寬度76.8米,距離水面高18.9米。艦上的動力裝置包括8臺福斯特-維勒雙鼓筒式鍋爐(蒸汽壓力8.17兆帕,溫度510攝氏度)及4臺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往復式蒸汽輪機。動力裝置的總功率為28萬馬力(209兆瓦),驅動4個推動軸上的5葉螺旋槳,最高航速可達33節。30節航速時續航力4000海里,20節航速時續航力12000海里。螺旋槳之後是2個方向舵。艦上擁有極強的發電能力,總髮電量為2萬千瓦,可供當時整個紐約市的照明用電。

試航時的"美國"號航母

與"福萊斯特"級相比,"小鷹"級航母最明顯的改進是飛機升降機和島式上層建築的設置。從"福萊斯特"級開始,美國的超級航母共有4座舷側升降機。由於經驗不足,"福萊斯特"級在上層建築之前安排一座升降機,在其後安置兩座升降機,還在左舷的斜角甲板前端設置一座。"小鷹"級改變了這種佈局,將艦島後移,並在其前設置兩座升降機,左舷的升降機改在與艦島後升降機對稱的位置。這一佈局大大改善了艦上的飛行作業狀況,並作為標準設計被20世紀美國建造的所有航空母艦沿用。另一個較大的改變是武器的配備。該級艦取消了前後兩舷側8門127毫米火炮,取而代之的是在尾部兩側的雙聯裝"小獵犬"防空導彈發射系統。每個導彈發射架均配有40枚導彈,從而大大提高了航母的遠程防空自衛能力。

"美國"號採用封閉式艦首,微凸式方尾。艦體從艦底至飛行甲板形成整體式的箱型結構,共分為1200個水密艙,各要害部位均有裝甲保護。該艦退役後實施的抗打擊試驗,證明了"小鷹"級航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美國"號的特點是上層建築較小而且集中,其位置更靠近尾部,動力裝置後移。相較於"福萊斯特"級,這些改變使全艦的整體結構更為合理,縮短了軸系,並可為機庫和飛機維修車間提供更多空間。該艦飛行甲板以下共設10層。1~4層為燃料艙、淡水艙、武器彈藥艙等,5~6層為居住艙室和食堂,第7層為飛機修理車間,8~10層的一部分為機庫。機庫甲板最大尺寸為:長225.55米,寬32.31米,高7.62米。該艦可攜帶2150噸航空彈藥和738萬升航空燃油(195萬美製加侖),以滿足艦載機聯隊的需要。

1967年時的"美國"號航母兩視線圖

飛行甲板

"美國"號航母的飛行甲板的平面形狀與"小鷹"級前兩艘一樣,而與"約翰·肯尼迪"號和"企業"號的飛行甲板稍有差別。"小鷹"級4號艦"約翰·肯尼迪"號的飛行甲板的平面形狀與後來的"尼米茲"級非常相像,"企業"號的飛行甲板的平面形狀與"美國"號的差別主要在於艦首和斜角甲板的前端。"美國"號的飛行甲板總飛行作業面積約16592平方米。它採用典型的斜角甲板,長220米,與軍艦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10.5度,關鍵部位的鋼板厚度達100毫米。飛行甲板上設有保障艦載機起降的蒸汽彈射器、阻攔索、阻攔網、飛機升降機,以及起重機和電動拖車等各種設備。該艦的1號、2號和4號彈射器為C-13型,3號為C-13-l型蒸汽彈射器。

C-13型彈射器的動力衝程為75.9米,軌道長度為80.72米。C-13-1型彈射器的動力衝程為94.49米,軌道長度為99.01米,具有更強大的彈射能力。4座飛機升降機的尺寸為開口寬25.9米(一說是24.38米),縱深長15.9米,面積373.65平方米,安全升降能力約40.37噸。與當時美國的其他航空母艦一樣,"美國"號在艦首

和斜角甲板前端設置有3個回收角,原因是當時的美國海軍艦載機採用託索彈射和首輪拖曳彈射兩種彈射方式。F-4、A-4、A-5等飛機採用託索彈射方式,A-6、A-7、E-2等飛機採用首輪拖曳彈射方式。由於託索彈射方式是利用鋼纜將準備彈射起飛的飛機與彈射器往復車拖板相連,帶動飛機向前滑跑,到彈射器軌道盡頭時,鋼纜與飛機分離而向前墜落,回收角則正好可以接收這些鋼纜。F-4戰鬥機在航母艦載機部隊退役以後,已經不再需要拖索彈射方式,全部改為首輪拖曳彈射方式。但這些回收角中,只有位於艦首左側的在1988年被撤除。

海試時的"美國"號航母前視照片,可以看到飛行甲板前端設有3個回收角(其中1個在斜角甲板前端)

與其他超級航母一樣,"美國"艦飛行甲板兩側邊緣設置有幾乎和航母等長的、供甲板工作人員工作使用和應急脫險的貓道。與大多數航母不同的是,該艦在艦島的右側,設有兩層貓道。在3號升降機之後的設備是一臺起重機,主要用於將碼頭上的貨物吊放到飛行甲板或3號升降機上,也可以用於吊放交通艇等小型船隻。

島式上層建築與相關係統

與"福萊斯特"級航母相比,"小鷹"級航母的艦橋位置被提高,艦橋甲板層數增加到7層,艦島長度也被縮短。與"小鷹"號航母相比,"美國"號航母的艦島結構也進行了修改,並向後延長了一小段,煙囪亦略為縮小,並向後移動,藉此擴大了艦島內部可用空間,並減少了排煙對艦島電子設備的影響。此外,"美國"號的艦島上還設置有電子對抗裝置。從"小鷹"號開始,美國的大部分超級航母都在艦島之後設置了雷達桅。

"美國"號剛建成時,艦橋頂端安裝有1部AN/SPS-43遠程對空和對海搜索雷達,主桅正面平臺上安裝有1部圓柱拋物面形AN/SPS-39三座標雷達,其上是1部AN/SPS-10對海搜索雷達,主桅後面平臺上有1部AN/SPN-6飛機進場控制雷達,主桅與煙囪之間的圓柱形平臺上安裝有2部用於制導"小獵犬"防空導彈的AN/SPG-55火控雷達。上層建築之後的格子桅頂端是1部AN/SPS-30三座標雷達。主桅頂端是AN/URN-20塔康系統天線。在它服役不久後,美國海軍便在雷達桅之後增設雷達整流罩,內設AN/SPN-10飛機進場控制雷達,並將AN/SPS-39雷達換成平板狀的AN/SPS-52雷達。

攝於1976年的一張"美國"號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艦島原貌。艦橋上面是AN/SPS-43搜索雷達,雷達桅上是AN/SPS-30三座標雷達。

"美國"號在早期的一次大修中,在軍艦右側增設了一套"小獵犬"導彈發射系統,使該艦"小獵犬"導彈系統的總數增加為3套,並在之後又進一步改進,用於發射"標準"導彈,增強了該艦的防空能力。7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陸續為所有超級航母配備了反潛飛機和反潛直升機,"美國"號也進行了相應改裝。1979年11月到1980年9月,"美國"號進行了一次服役以來最全面的大修。在這次大修中,"小獵犬"導彈系統被撤除,換上了

"北約海麻雀"導彈系統。為適應作為戰術指揮中心的需要,該艦新安裝了"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艦上所有主要工程設備部件均進行了大修,增設或換裝了電子設備。

艦尾左舷的"標準"防空導彈

"美國"號航母發射"標準"艦空導彈

繼幾年前向外擴張一部分後,艦島右前方結構的體積再度增加。AN/SPS-43雷達被新型的AN/SPS-49所代替,飛機進場控制雷達在之前增加AN/SPN-43、AN/SPN-44雷達的基礎上,將早期的雷達更換成AN/SPN-41和AN/SPN-44兩種,安裝了一套用來接收所有通信衛星和同步衛星信息的氣象衛星系統。塔康系統天線更換為AN/URN-25。此外,增加了4座雙加油接收站,可在航行途中同時補給艦用燃油和艦載機燃料。"美國"號在1980年9月進行大修後,能力明顯提高。以AN/SPS-49雷達為例,該雷達是一種先進的雙座標遠程對空搜索雷達,廣泛裝備於美國海軍的護衛艦、巡洋艦、兩棲攻擊艦和航空母艦,以及部分國家的水面戰艦。該雷達採用高平均功率,具有對雷達反射截面較小的空中目標進行探測的能力,可跟蹤255個空中目標,最大作用距離不低於463千米,具有極佳的抗干擾能力。

1978年時的"美國"號航母艦島特寫

"美國"號航母在退役前的雷達電子設備包括:用於替換AN/SPS-43雷達的AN/SPS-49遠距離空中搜索雷達,雷達桅上的AN/SPS-48C三座標雷達,主桅正面平臺上的1部Mk23 TAS目標截獲雷達,主桅後面平臺上的1部AN/SPN-43型飛機進場控制雷達。導航雷達包括1部AN/SPS-64 (V)9型導航雷達和1部富魯諾900型導航雷達。飛機進場控制雷達則包括AN/SPN-41、AN/SPN-43、AN/SPN-44和AN/SPN-46。

"美國"號航母服役後期,艦島上的雷達已經更換為新型號,最前面的是AN/SPS-49兩座標對空雷達,雷達桅上的是AN/SPS-48C三座標對空雷達。此外,在艦島靠下側還有一座"密集陣"近防炮。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密集陣"近防炮與"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是美國航母的標準配置。"美國"號的防空武器裝備為3座Mk29"北約海麻雀"導彈發射裝置和3套20毫米Mk15"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Mk29"北約海麻雀"導彈發射裝置分別佈置在艦尾左右兩側平臺和艦首右側平臺上。與其有關的Mk91火控系統包括Mk95照射器、Mk23目標截獲系統和AN/SPQ-9雷達。以Mk95照射器為例,該裝置分別佈置在左舷側4號升降機之後的兩個小平臺上,艦橋右側突出的控制室之上和後面的圓柱形平臺上(原來安裝"小獵犬"制導雷達的部位),艦尾右舷"海麻雀"與起重機之間的小平臺上。"密集陣"近程武器系統則分別佈置在艦島右側、艦尾左側,以及艦首左側平臺上。此外,該艦還在艦橋右側、艦島左後側突出的飛行控制室頂部以及主桅上佈置有篦子形的衛星通信天線。

"美國"號航母的1座"密集陣"近防炮在進行射擊

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除了各種雷達、武器系統之外,"美國"號航母還裝備了在全艦居於核心地位的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TDS)。美國海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NTDS,並於60年代初期引進到現役艦艇上,讓艦隊戰術數據處理與態勢顯示進入計算機化時代。該系統作為美國乃至世界上研製最早、使用最廣泛的海軍艦載作戰指揮系統,普遍裝備於大型水面艦艇和兩棲艦船,可完成對目標的檢測、識別、分類、情報綜合、威脅評估及武器分配等。第一批NTDS系統於1961年裝備在"奧里斯坎尼"號航母、"金"和"馬漢"號導彈驅逐領艦上,主要用於對系統進行作戰鑑定。1962年4月鑑定完成後,該系統開始正式服役。

在NTDS系統尚未完成鑑定之際,美國海軍已經決定在"企業"號核動力航母與"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上安裝該系統。當NTDS系統鑑定完成後,正在建造中的"美國"號與兩艘姊妹艦"小鷹"號、"星座"號一同在1963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安裝NTDS的l7艘艦艇中。由於"小鷹"號與"星座"號都已投入使用,只能在l964年以後趁著返港大修的機會陸續安裝NTDS,於是當時仍在建造中的"美國"號就成為同級艦中最早配備NTDS的一艘,也是繼"奧里斯坎尼"號與"企業"號之後,第三艘配備NTDS的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NTDS的戰術顯控臺

NTDS是由計算機、軟件包、控制檯和數據鏈構成的一個組合系統。系統包括一個數據處理組合、一個顯示器組合和數據傳送設備。數據處理組合通常由2~4臺AN/UYK-7或AN/UYK-30計算機、軟件包和輔助設備組成。來自視頻信號處理器和各種數據鏈的傳感器數據通過中央設備組合和傳感器轉換器輸入到計算機,然後在雷達視頻處理器的輔助下進行處理。NTDS能與"機載戰術數據系統"(ATDS)和"海軍陸戰隊戰術數據系統"(MTDS)相對接。當數據完成相關處理和評估後,再將其傳送至相應的艦艇和其他陸海空平臺。般每個水平或垂直顯控臺一般可有200個航跡。每個探測設備通常對應有一個垂直顯控臺,而AN/SPS-49雷達則有兩個。航母上一般配置20~25個垂直顯控臺,而水平顯控臺則較少。

NTDS使用4A、l1號和14號3種數據鏈。4A號數據鏈將有關信息從裝有NTDS的艦上自動傳送到飛機上;11號數據鏈用於在裝有NTDS的艦上自動傳送航跡情況報告、電子戰報告、武器狀態、指令和控制信息,其數據以高頻或特高頻無線電傳送;14號數據鏈用於從裝備NTDS系統的軍艦向其他友鄰艦艇發送低速電傳信息,友鄰艦艇用電傳打字機接收。NTDS系統最終共有5個型號投入使用,1型~4型的主要區別在於與11號數據鏈的數據通信標準上,5型是與16號數據鏈(聯合戰術情報分配系統即JTIDS)兼容的系統。據信,"美國"號航母上的NTDS系統還可利用16號數據鏈實現與其他作戰平臺的互聯互通。

艦載機及其變化情況

"美國"號服役期間,其搭載的艦載機既有噴氣式飛機,也有活塞式飛機,既有固定翼的飛機,也有直升機。該艦服役期間也曾經臨時搭載過U-2R照相偵察機、T-2"橡樹"和TA-4艦載教練機、"黑鷹"與"支奴幹"直升機等。

1969年11月,U-2R偵察機在"美國"號航母上進行起飛測試

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航空工業,"美國"號航母的艦載機更新速度很快。在剛服役那陣子,其艦載機聯隊包括2箇中隊的F-4B"鬼怪"戰鬥機,3箇中隊的A-4C"天鷹"輕型攻擊機,1箇中隊的E-1B"跟蹤者"預警機,1箇中隊的EA-1F電子干擾機及1箇中隊的RA-3B"空中武士"偵察機。另外還有C-1"貿易者"運輸機(英美兩國將其稱為航母投送機)和UH-2A"海妖"搜救直升機。到了1966年,2箇中隊的F-4B戰鬥機未變,A-4C攻擊機中隊則被縮減成2箇中隊。其他艦載機包括1箇中隊的RA-5C"民團團員"偵察機,1箇中隊的E-1B,1箇中隊的EA-3B電子干擾機。C-1運輸機和UH-2A直升機未變。1967年,依然維持兩個中隊的F-4B戰鬥機和3箇中隊的A-4C攻擊機。其他艦載機有1箇中隊的RA-5C偵察機,1箇中隊的E-2A"鷹眼"預警機,1箇中隊的KA-3B加油機,1箇中隊的RA-3B偵察機,1箇中隊的EA-1F電子干擾機。此外還有C-1運輸機、UH-2A直升機和SH-3"海王"反潛直升機。

1967年9月,"美國"號航母進入諾福克海軍船廠接受現代化改裝,以便搭載A-7A"海盜"輕型攻擊機、A-6A"入侵者"重型攻擊機和F-4J"鬼怪"戰鬥機等新型戰機。

"美國"號航母上的F-4J艦載戰鬥機在做彈射起飛前的準備

1970年,"美國"號開始配備A-7E攻擊機。而此時,該艦還裝備了A-6C攻擊機。再過幾年,A-6C被更先進的A-6E取代。從此開始,A-6攻擊機中隊還配備有為數不多的KA-6D夥伴式加油機。電子干擾機更換為EA-6B"徘徊者"。

1974年11月至1975年9月,"美國"號接受了較大改裝,以便使用新型F-14A"雄貓"戰鬥機和S-3A"北歐海盜"反潛機。而在此之前,該艦的主力戰鬥機為F-4S。1976年,改裝後的"美國"號對其反潛戰能力進行了鑑定,在一系列的演習中,艦上的S-3A反潛機和SH-3H直升機均取得成功。在S-3之前,美國海軍的艦載反潛機為S-2,配屬於"埃塞克斯"級反潛航母。也正是有了反潛巡邏機,美國的超級航母才從攻擊型航母轉變為通用型航母。

80年代初期,F/A-18A "大黃蜂"戰鬥機列裝"美國"號航母。1986年11月,"美國"號開始接受15個月的全面檢修及改裝,這是其服役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檢修,改裝後的航母具有了使用新型F/A-18C"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能力。緊接著,艦上的F-14A被F-14B取代。海灣戰爭爆發前,該艦還將S-3A更換為S-3B。

1979年10至11月,YF-18A原型機在"美國"號航母上進行艦載適應性試飛和其他測試,這是"大黃

"美國"號航母服役過程中,先後裝備有F-4、F-14、F/A-18戰鬥機,A-4、A-6、A-7攻擊機,S-3反潛機,E-1、E-2預警機,EA-1、EA-3、EA-6電子干擾機,RA-3B、RA-5C偵察機,C-1、C-2"灰狗"運輸機,"海妖""海王"與"海鷹"直升機等。以F-4戰鬥機為例,該機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的一種雙座、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B型是大批量生產的第一種型號,J型是其改進型,改善了著艦性能,並換裝了在那個時期難得一見的脈衝多普勒雷達。S型是對已有J型的壽命延長型,改進了發動機和火控雷達。與空軍型的F-4E不同,海軍型的所有"鬼怪"式戰鬥機均沒有固定式機炮,且機身長度較短,對空作戰主要依賴"麻雀"中程空空導彈和"響尾蛇"短程空空導彈。F-4擁有較大的航程和載彈量,綜合作戰能力較強,在被F-14和F/A-18取代之前,一直是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主力戰鬥機。

1981年時的"美國"號航母后視,可以看到後甲板停放著多架F-14戰鬥機。

再以A-7E攻擊機為例,該機是A-7系列攻擊機中最終的海軍型號,是一種革命性的、攻擊能力完整的計算機轟炸系統的輕型攻擊機,攻擊能力比早期輕型攻擊機更為準確。它是第一種裝有慣性導航系統的輕型攻擊機,也是第一種安裝有平視顯示器的作戰飛機。A-7E配備的雷達能夠區分並標示雷達特徵較小的目標,如鋼鐵橋樑的橋墩。轟炸系統與負責導航的慣性導航系統以及負責截獲目標的雷達系統相結合,使得A-7E成為很好的夜間攻擊機,能夠保證武器系統在合適的投彈點自動投擲炸彈,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打擊。在這種作戰模式中,A-7E攻擊機飛行在3000~6100米高度,作戰能力幾乎與能夠進行雷達轟炸的A-6A攻擊機相當。

"美國"號航母上搭載的VA-72攻擊機中隊的A-7E輕型攻擊機,照片攝於1986年美利衝突期間。

"美國"號航母在設計之初,估計艦載機搭載數量為90架左右。在20世紀80年代末,該艦主要搭載的是美國海軍第一艦載機聯隊(CVW-1),共有85架艦載機。包括2個F/A-18戰鬥攻擊機中隊,2個F-14戰鬥機中隊,1個A-6E攻擊機中隊,1個EA-6B電子干擾機中隊,1個E-2C預警機中隊,1個S-3A反潛機中隊和1個SH-3H直升機中隊。

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國"號共有艦載機79架,包括20架F-14戰鬥機,18架F/A-18戰鬥機,14架A-6E攻擊機,5架EA-6B電子干擾機,4架E-2C預警機,8架S-3B反潛機,4架KA-6D加油機和6架SH-3H反潛直升機。

1994年,"美國"號共有70架飛機和直升機,具體型號和數量是:F-14A戰鬥機14架,F/A-18C戰鬥機22架,A-6E攻擊機14架,EA-6B電子干擾飛機4架,E-2C預警機4架,S-3B反潛機6架,SH-3H反潛直升機6架。臨退役之前,該艦終於配上SH-60F"海鷹"反潛直升機。

在1965年,"美國"號航母的艦載機聯隊主要有VF-33、VF-102戰鬥機中隊,VA-64、VA-66、VA-76攻擊機中隊,VAW-12預警機中隊,VAW-33電子干擾機中隊,以及VQ-2偵察機中隊。以曾經在"美國"號航母上服役的F-14戰鬥機中隊為例,先後有VF-33、VF-74、VF-102、VF-114、VF-142、VF-201中隊光顧過該航空母艦,並在艦上服役。F-14"熊貓"戰鬥機是美國海軍吸取越南戰爭教訓而研發的世界上第一種第三代戰鬥機,採用雙座、雙發、雙垂尾的氣動佈局,並使用變後掠翼技術。大功率脈衝多普勒雷達與"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相結合,使"雄貓"戰鬥機具有強大的遠程攔截能力。

上世紀80年代初,1架VF-102中隊的F-14A戰鬥機從"美國"號航母上起飛

由於研製時間較早,A型飛機長期配備推力稍小的TF-P-412渦扇發動機。8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將少部分A型飛機換裝F110-GE-400渦扇發動機,還全新生產了38架。這些飛機被稱作B型。換裝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之後,F-14B的技戰術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數十年中,先後有CVW-6、CVW-9、CVW-8、CVW-11和CVW-1艦載機聯隊在"美國"號上服役。最後時期的艦載機包括F-14B戰鬥機、F/A-18C戰鬥機、EA-6B電子干擾機、S-3B反潛機、ES-3A"影子"電子偵察機、E-2C預警機、C-2A運輸機,以及SH-60F/HH-60直升機等。

"美國"號航母上的1架C-2運輸機

專屬"美國"號的首次或唯一

"美國"號航母在其不長的生涯中,充當了科技先鋒艦和作戰急先鋒的角色,儘管其名聲比不上"企業"號、"中途島"號等航母,但也為山姆大叔盡效犬馬之勞,讓其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本文在此列舉一些與"美國"號有關的首次或唯一。

"美國"號是在"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服役後,美國海軍裝備的第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它使美國海軍的超級航母能夠繼續發展,併為美國海軍當時的攻擊航母輸送了新鮮血液。"美國"號也是美國最後一艘不以名人的姓名來命名的航母,後來建造的超級航母都是以對美國海軍有重大貢獻的著名將領、總統或國會議員的姓名來命名。

"美國"號是第一艘沒有裝備A-1(AD)"空中襲擊者"活塞式攻擊機和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的航空母艦。包括"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在內的舷號為CVA/CV-65之前的超級航母或大型航母,在服役初期,或搭載有A-1活塞式攻擊機,或搭載有為適應改進型"埃塞克斯"級航母而設計的F-8戰鬥機。"福萊斯特"級、"中途島"級航母甚至還搭載過F3H"魔鬼"戰鬥機、F11F"虎"戰鬥機等更早出現的噴氣式戰鬥機。"小鷹"級中的前兩艘"小鷹"號和"星座"號也曾經搭載過比A-4或F-4更早出現的AD攻擊機和F-8戰鬥機。"美國"號在服役初期,則配備了現代化的F-4B戰鬥機和A-4C攻擊機。

"美國"號是美國海軍裝備的第一艘以自己國名命名的平甲板型大型戰艦。新一代的兩棲攻擊艦艏制艦也以"美國"號命名。

與反潛型"埃塞克斯"級航母一樣,"美國"號在艦首增設l部AN/SQS-23低頻聲吶,這讓其成為除了改裝為反潛航母的少數"埃塞克斯"級以外,唯一配有聲吶的攻擊航母,也是二戰後美國設計建造的所有航母中,唯一配備反潛聲吶的軍艦。1981年,該裝置從"美國"號航母上拆卸下來。

如前文所述,"美國"號是"小鷹"級航母中最早配備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航空母艦,也是第一艘裝備新型塔康系統的航空母艦。

此外,"美國"號航母還進行過U-2間諜飛機的起降試驗。起因是U-2在蘇聯上空被擊落後,一些盟國不再向美國提供可供U-2使用的機場,於是,美國決定在超級航母上放飛並回收U-2飛機,以取代前沿機場。在"美國"號之前,美軍曾經於1963年、1964年在"小鷹"號和"突擊者"號航母上先後試飛過U-2C和U-2G。在"美國"號航母上試飛的是20世紀U-2系列中最大、最重、續航時間最長的U-2R飛機,這種飛機後來重新編號為TR-1。"美國"號是唯一起降過U-2R間諜飛機的航母,這種飛機具備機翼摺疊的能力,可以進入航母的機庫。

"美國"號航母上的U-2R偵察機側視

"美國"號航母與艦載機相關的唯一或第一,還與A-7"海盜"攻擊機分不開。該機是美國海軍在F-8戰鬥機基礎上研製的一款輕型攻擊機,用於取代A-4"天鷹"。最早使用的是A型飛機,安裝一臺TF30-P-6渦扇發動機。採用美國仿製生產的"斯貝"(TF41)渦扇發動機的"海盜"的海軍編號為A-7E。但因最早生產的67架飛機仍採用TF30發動機,故將這批飛機的型號編為A-7C。裝備A-7C的艦載機部隊只有VA-82和VA-86兩個作戰中隊部署在"美國"號航母上。1970年4月10日,"美國"號離開諾福克第二次前往越戰前線。當時已經換裝A-7E的VA-146和VA-147中隊搭乘"美國"號前往東南亞。5月23日,來到北部灣的"美國"號正式投入戰鬥,其艦載機聯隊的A-6C"入侵者"戰鬥機和海軍最新型的A-7E"海盜"輕型攻擊機相繼升空執行轟炸任務。這是該型"海盜"機首次接受戰爭的檢驗。

1972年初,北越軍隊發動的復活節攻勢聲勢浩大,為再次部署地中海正作準備的"美國"號改變了部署計劃,於6月5日第三次前往越戰前線。此次出征,其艦載機聯隊配備了最新型的EA-6B"徘徊者"電子干擾機,這是該型機的首次戰鬥部署。

1976年4月23日,在地中海執行巡邏任務的"美國"號航母上的VF-142戰鬥機中隊放飛F-14A戰鬥機升空攔截蘇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該中隊因此成為第一個使用F-14攔截蘇聯圖-95轟炸機的中隊,"美國"號也因此成為第一艘利用F-14攔截圖-95的航空母艦。

F/A-18是當前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大批量裝備的唯一一種戰鬥攻擊機,其最新型號是外形尺寸放大、技戰術性能提高的E/F型。在20世紀70年代,F/A-18的最早原型機YF-17被空軍淘汰。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在YF-17基礎上研製的"大黃蜂"成為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取代F-4、A-6和A-7的艦載機。改進後的F/A-18原型機經過一系列的常規地面試飛之後,最先在"美國"號上進行艦載適應性試飛。1979年10月30日,F/A-18的第三架原型機開始在"美國"號上進行為期4天的試飛。這架飛機在14個飛行小時內進行了17次著艦復飛和彈射起飛,32次使用阻攔裝置著艦。此外,該機還在每臺升降機上進行週轉,以檢查通行性,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上的不同位置進行了停放,並且進行了模擬維修,以驗證現有設備是否協調有效。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1架F/A-18A在"美國"號航母上著艦

1980年,改裝後的"美國"號成為第一艘裝備"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的航空母艦。

1985年9月4日,"美國"號從北大西洋來到海況較差的挪威峽灣,成為第一艘在此海灣內進行飛行演練的美國航母。

1986年3月24日,也就是美利衝突期間,當一艘利比亞導彈巡邏艇接近美軍艦隊時,"美國"號CVW-1聯隊的一架A-6E攻擊機對其發射了AGM-84"魚叉"導彈,一舉將其擊沉。這是"魚叉"導彈首次用於實戰。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埃及導彈艇發射的"冥河"反艦導彈擊沉後,美國海軍開始發展其第一種反艦導彈,即以渦噴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魚叉"導彈。該彈分為空射型、潛射型和艦艦型三種型別,最大射程可達95千米。空射型導彈於1977年7月開始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出人意外的是,"魚叉"導彈優異的技戰術性能在"美國"號的艦載機上得到了首次回報。

1986年美利衝突前,1架掛載"魚叉"反艦導彈的A-6E攻擊機正準備在"美國"號航母上著艦。

1986年,"美國"號上的VF-33中隊連續895次順利完成任務,創造了F-14中隊連續出動架次的最高記錄。

1991年12月2日,"美國"號再次遠赴波斯灣,成為海灣戰爭後再次部署這一地區的第一艘航母。在這次為期6個月的部署中,"美國"號在印度洋、紅海和地中海舉行了多次海上演練,1992年6月返回諾福克。

"美國"號是第一艘配備完全由婦女駕駛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儘管美國海軍曾經宣稱,直到1993年底,婦女將不在航空母艦上參加海上航行,但是分配到艦載機聯隊的首批8名婦女卻來到"美國"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她們是C-2飛機中隊的飛行和機務人員。這些婦女通常駐紮在意大利,但在當年10月末"美國"號航空母艦因索馬里戰爭而出動時,這支有8名婦女的中隊就被轉調到這艘航空母艦上。

"美國"號是唯一一艘全程參加1986年美利衝突的超級航母,也是唯一參加過越南戰爭、美利衝突、海灣戰爭,並參加波黑禁飛與伊拉克禁飛任務的美國航母。

"美國"號是唯一一艘沒有服役到21世紀的"小鷹"級航母。

"美國"號的服役時間滿打滿算也就是31.5年,是服役時間最短的超級航母。例如"小鷹"號服役48年,"企業"號服役51年,"尼米茲"號到現在已經服役將近43年,並將繼續服役。即便是更早出現的"中途島"號,也服役了46.5年。"美國"號航母的服役時間僅超過大部分的"埃塞克斯"級,不僅短於服役最短的"中途島"級"富蘭克林·羅斯福"號,也短於改進型"埃塞克斯"級中的"勇猛"號、"漢科克"號和"列剋星敦"號航母。

"美國"號航母在1996年8月9日退役,圖為其退役後在諾福克軍港的情景。

儘管服役時間不長,但"美國"號卻不幸成為有史以來被擊沉的最大戰艦。2005年5月14日上午11時30分,"美國"號航母在飽受25天的抗打擊試驗後艦體大量進水,緩緩沉入大西洋海底,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葬身海底的最大型戰艦。

參戰經歷

身陷6日戰爭的邊緣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與其鄰國之間爆發了為期6天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當時,美國海軍在地中海東部部署的"薩拉託加"號和"美國"號航母戰鬥群除了防範一刻不離的蘇聯艦隊外,還要負責監控阿以戰爭動態。6月8日,美國海軍"自由"號間諜船在西奈半島國際海域受到以色列"幻影"Ⅲ戰鬥機和魚雷艇的攻擊。這次攻擊中,共有34名美國海員喪生,另有171人受傷。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遭以色列空軍戰機攻擊的美國"自由"號間諜船

"自由"號的求援呼叫讓"美國"號和"薩拉託加"號航母戰鬥群直接捲入其中。短短几分鐘後,幾架F-4B戰鬥機就呼嘯著離開航母,在艦隊上空擔任警戒任務,防止艦隊遭受同樣的襲擊。同時,"美國"號航母彈藥庫中的武器彈藥被迅速運到了飛行甲板上,4架A-4C攻擊機攜帶"小鬥犬"導彈和副油箱後相繼升空。VAW-122中隊的E-2B預警機負責協調艦上VF-33和VF-102中隊"鬼怪"戰鬥機的計算機控制天線指揮系統,同時也進行水面監控,並搜尋接近美國海軍"自由"號的艦船。

1967年在地中海的"美國"號航母

在作戰部隊忙碌的同時,"美國"號航母的艦長已經派出"海妖""海王"直升機,前往出事海域進行搜救。儘管沒有其他證據,但美國和以色列政府始終堅稱這場攻擊是一次誤會。在此情況下,"美國"號遂緊急召回了已經出擊的A-4C攻擊機。而"薩拉託加"號上的A-1攻擊機也被緊急召回。

3次參與越南戰爭

"美國"號航母在1968年、1970年和1972年3次受命部署在北部灣揚基站參加越南戰爭。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與美國空軍一樣,主要利用各種作戰飛機實施了近距離空中支援、空中轟炸,並與北越的戰鬥機發生了空戰。"美國"號航母執行的3次任務,大體對應美軍的"滾雷"和"後衛"行動。

1968年5月30日,"美國"號途經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島、印度洋、巽他海峽、蘇比克灣和中國南海,駛抵位於北部灣的揚基站,首次參加越南戰爭。到達的第二天,其艦載機就迫不及待地參加了對北越的轟炸行動。在此次部署的112天中,"美國"號的艦載機轟炸了北越的道路、橋樑及其他戰略目標,阻止北越軍隊和作戰物資向南越滲透。以VF-33戰鬥機中隊的F-4J戰鬥機為例,這些飛機在數月內執行4000小時的戰鬥任務,並投放了總重約1360噸的各種武器。

1968年7月10日,"美國"號航母上的F-4B戰鬥機首次擊落米格-21戰鬥機。這也是該艦艦載機在越南戰場首次擊落北越的戰鬥機。

1968年在北部灣的"美國"號航母

1970年5月,"美國"號再度來到了北部灣參與越南戰爭。該艦搭載了A-6C和A-7E兩種艦載攻擊機,目的依舊是執行大量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以首度執行作戰任務的A-7E為例,飛機上現代化的轟炸和導航系統表現得十分可靠和準確。在戰損率下降20%的同時,該機也成為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最為精確的火力投送平臺。在揚基站戰鬥值勤的100天中,"美國"號的艦載機共出動10600架次,投下了11190噸彈藥,運送了193噸的貨物,沒有損失一兵一卒。12月,完成部署任務的"美國"號回到諾福克。

1972年6月5日,"美國"號第三次前往越戰前線。7月14日,該艦正式投入戰鬥,為南越軍隊提供空中支援。10天之後,"美國"號因主機泵出現故障而臨時退出戰區,前往位於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修理。8月10日,重返戰區的"美國"號參加了美軍發起的"後衛"Ⅰ戰役。隨同"美國"號出征的戰鬥機中隊包括海軍的VF-74和海軍陸戰隊的VMFA-333戰鬥機中隊。

在1972年6月至1973年3月期間,已經換裝F-4J的VF-74中隊被派到"美國"號航母上執行掩護A-6、A-7等飛機的任務。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VMFA-333中隊跟隨"美國"號航母參與對北越的空中作戰。9月11日,該中隊的一架F-4J戰鬥機擊落了一架米格-21戰鬥機。在越南戰場,美國海軍的戰鬥機主要是F-8,其對手基本都是北越的米格-17或中國製造的殲5戰鬥機。因種種原因,參戰的F-4大部分隸屬於空軍,主要對手是米格-21。海軍的F-4擊落米格-21的戰例不多。在"美國"號航母上部署的F-4兩次擊落米格-21,為"美國"號參加越南戰爭的空中戰爭畫上圓滿的句號。

1972年10月6日,從"美國"號上起飛的4架A-7C攻擊機完成了對著名的清化大橋的最後一擊。在此之前,美國空軍的F-4戰鬥機首次使用激光制導炸彈將其基本摧毀。"美國"號上的A-7C等於再補上一槍,利用航空炸彈使其徹底癱瘓。

至1973年1月28日停火前,"美國"號一直堅守在北部灣,配合美軍地面部隊打擊北越軍隊及其戰略目標。停火後一個月的2月下旬,"美國"號啟程回國,3月24日到達諾福克。此次出海共持續了292天,是"美國"號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海外部署。

1973年2月,"美國"號航母與"突擊者"號航母一起離開越南戰場,返回美國。

美利衝突

冷戰時期,地處北非、頻臨地中海的利比亞投入蘇聯懷抱,讓美國政府如鯁在喉,決心拔掉這個心腹大患。隨著美利衝突的進一步激化,美國政府決心採取軍事行動,打擊卡扎菲的"囂張氣焰"。

1986年3月23日,美國派出的"珊瑚海"號、"薩拉託加"號、"美國"號3個航母編隊(各型戰艦34艘,作戰飛機和直升機240餘架,作戰人員2萬餘名)在距離利比亞海岸334千米的地中海海域集結,開始實施代號為"草原烈火"的空襲利比亞的作戰行動。當時,"美國"號上的CVW-1聯隊配屬有VF-33和VF-102兩個戰鬥機中隊。這些中隊的F-14A戰鬥機為攻擊機群提供掩護。在利軍發起數次無效攻擊後,第6艦隊司令下令對利實施反擊。24日晚,利比亞一艘法制"戰士"Ⅱ導彈巡邏艇從錫德拉灣駛出,高速接近美艦,從"美國"號航母起飛的一架A-6E攻擊機用"魚叉"導彈將該艦擊沉。之後,美航母艦載機及護航艦艇多次成功攻擊利比亞的地空導彈陣地和艦艇。

美利衝突期間,VF-33戰鬥機中隊的一架F-14A正從"美國"號航母上彈射起飛

繼"草原烈火"之後,美軍又發動了"黃金峽谷"作戰行動,這是比第一次的規模更大的戰役行動。由於上次參加作戰行動的"薩拉託加"號航母離開地中海,為了彌補作戰力量的不足,美軍還動用了駐紮在英國的F-111F戰鬥轟炸機及其伴隨保障飛機。

當地時間4月15日零時45分至1時15分,從"美國"號航空母艦上陸續起飛2架E-2預警機,在航空母艦附近盤旋,負責對的黎波里方向作戰艦、機的指揮引導,並監視利軍的行動;起飛12架F-14A戰鬥機,以雙機編隊在4550米高度巡邏飛行,負責的黎波里地區作戰的空中掩護;起飛6架A-7E攻擊機,攜帶"百舌鳥"反輻射導彈,負責攻擊利比亞警戒及導彈制導雷達;起飛2架EA-6B電子干擾機,掩護6架A-6E攻擊機,攜帶"石眼"集束炸彈超低空飛向班加西;還起飛了數架KA-6D空中加油機應急待用。幾乎在同一時間,"珊瑚海"號航母上起飛了自己的艦載機遂行相似任務。

1986年4月15日零點之後,"美國"號航母上的F-14A戰鬥機和A-7E攻擊機正在進行彈射起飛,準

凌晨1時54分,海、空軍完成空中協調,一切準備就緒。空軍的4架EF-111電子干擾機和14架EA-6B電子干擾機同時施放強烈干擾,當即使利比亞防空導彈制導雷達迷盲,無線電通信中斷。與此同時,海軍航空兵艦載機率先對利軍防空陣地發起導彈攻擊。F/A-18戰鬥機和A-7攻擊機各6架在主攻編隊進入目標區前6分鐘對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利軍雷達站發射了"百舌鳥"和"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約50枚,共摧毀利地面雷達站5座,迫使其他雷達站關機,使利比亞整個防空體系陷入癱瘓狀態,為實施主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美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6架A-6E攻擊機使用"石眼"集束炸彈,突擊了班加西市區的"民眾國"兵營和卡扎菲的預備指揮所。至2時12分,空襲結束。美參戰飛機完成預定作戰任務後,於2時l3分開始撤離戰場。 2時46分和2時53分,從"珊瑚海"號和"美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分別返回著艦。

參加海灣戰爭

伊拉克軍隊於1990年8月侵佔科威特後,許多國家響應聯合國的號召,加入反伊陣營,準備以武力解放科威特。1990年12月28日,"美國"號與"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一同離開諾福克,奉命前往西南亞地區支援美軍的"沙漠盾牌"行動。同行的除14艘護航、保障艦艇外,還包括第2艦隊指揮艦"惠特尼山"號等兩棲戰艦。1991年1月9日,"美國"號和"西奧多·羅斯福"號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向地中海。近一週後,航母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當時正是聯合國規定的伊拉克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1月17日凌晨2點,"沙漠盾牌"行動轉為"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爆發。

"美國"號和"薩拉託加"號、"約翰·肯尼迪"號航母一起組成了紅海航母戰鬥群,其CVW-1聯隊的艦載機在戰鬥大隊上空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任務。2天后,"美國"號發起了參戰以來的第一次空襲,轟炸了最為接近以色列和約旦的伊拉克西部機場,摧毀了伊軍的軍火倉庫。第二天夜裡,CVW-1聯隊發動了第一次夜間攻擊,搗毀了伊拉克的一座石油加工廠。在隨後的3周裡,其艦載機對伊拉克的橋樑、機動式"飛毛腿"導彈陣地、石油加工廠以及共和國衛隊發動了連續的空中打擊。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1架執行完任務的F-14A戰鬥機在"美國"號航母上著艦。

2月14日,美軍空戰戰略發生變化,"美國"號進入波斯灣,和"中途島"號、"突擊者"號和"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一起組成航母戰鬥群,出動艦載機對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以及伊拉克南部的軍事目標發動了猛攻,這使"美國"號成為"沙漠風暴"行動中唯一一艘在阿拉伯半島兩側進行戰鬥的航母。2月20日是"美國"號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其艦載反潛飛行中隊的S-3B反潛機首次成功地用炸彈摧毀了伊拉克的一艘水面艇。2月24日後,多國地面部隊開始進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美國"號等航母的艦載機為聯軍部隊提供空中支援,打擊伊拉克在科威特境內的部隊、坦克和炮兵陣地。100多小時之後,伊拉克軍隊被趕出科威特,戰爭結束。

至3月4日離開波斯灣止,"美國"號在海上連續執勤、作戰78天,其CVW-1聯隊共執行了3008次戰鬥出擊任務,投下了2000噸彈藥,並且在整個戰爭期間沒有損失一架飛機。在這場戰爭中,"美國"號的CVW-1聯隊取得了摧毀伊方387輛武裝車輛和坦克的戰績。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的"美國"號航母及其搭載的CVW-1聯隊

共有9個海軍"大黃蜂"戰鬥機中隊和7個海軍陸戰隊"大黃蜂"戰鬥機中隊參與了"沙漠風暴"行動。海軍帶來了6艘航空母艦上的106架F/A-18A/C,而海軍陸戰隊則從陸上基地出動了72架F/A-18A/C和12架F/A-18D。當時,"美國"號航母搭載了 2個F/A-18C中隊,即VFA-82和VFA-86中隊。

染指其他地區

冷戰結束後,華約軍事組織與蘇聯解體,位於東南歐的南斯拉夫也在這一輪的歷史鉅變中分解成多個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獨立後的波黑(又稱波斯尼亞)地區武裝衝突不斷。1993年4月12日至1995年12月20日,美國、法國、荷蘭三國軍隊以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名義,在波黑執行禁飛區任務。該行動由北約南歐盟軍司令指揮,持續983天,總共出動飛機100420架次,其中美國空軍出動各型飛機24201架次。美國海軍先後派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號、"美國"號、"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和"拿騷"號、"奇爾沙治"號、"黃蜂"號兩棲攻擊艦參與行動。

"美國"號於1993年8月26日到達地中海的基地後,隨即參加了在亞得里亞海的海上行動,包括波黑禁飛區巡邏、救援食品投送以及海上封鎖等。10月27日,因索馬里局勢持續惡化,"美國"號奉命穿越蘇伊士運河,於11月4日到達索馬里外海支援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軍事行動,航母在此海域堅持了30天之久。在完成任務後,"美國"號向北穿過紅海前往蘇伊士運河的途中,其艦載機聯隊參加了伊拉克南部的"南部監視"行動,執行了伊拉克南部禁飛區的巡邏任務。

1993年介入波黑執行禁飛區任務的"美國"號航母

1994年1月,"美國"號再次抵達亞德里亞海。在此次行動中,"美國"號航空母艦編隊創造了一些新的航行紀錄,例如在由14艘艦隻組成的編隊內,有3艘是運載海上遠征軍的艦隻。此外,航母還搭載有200多名海軍陸戰隊官兵。1994年2月5日,"美國"號再一次返回本土基地。

1995年8月28日,"美國"號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前往地中海,執行其一生中一次重要的海外部署。9月初,由於波黑地區局勢惡化,"美國"號和"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參加了北約組織對波黑塞族居住區的空襲行動,其艦載機在行動中投下了包括激光制導炸彈在內的約30噸彈藥。空襲停止後,"美國"號的艦載機繼續在亞得里亞海上空執行巡邏任務。11月25日,"美國"號又轉戰波斯灣,支援聯合國對伊拉克的"南部監視"行動。

1995年時的"美國"號航母作戰指揮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