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自去年世界盃後,德國隊兩次面對羅納德-科曼執教的荷蘭都被全面壓制。在歐國聯的比賽中,他們客場0-3完敗,主場則是2-2與對方戰平。不過在今晨,勒夫改寫了命運,他們客場3-2絕殺了橙衣軍團。從0-3到3-2,德國隊到底發生了什麼?勒夫又給球隊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2018年世界盃對於勒夫來說是一次慘痛的失利,作為衛冕冠軍,他們小組賽即遭出局。0-1不敵墨西哥、0-2不敵韓國,勒夫的球隊可謂刷新了球隊下限。而更讓勒夫心痛的是,他一向推崇的傳控體系在對方的龜縮陣容與快速反擊下被衝得七零八落。這就猶如美好的理想在骨幹的現實面前不堪一擊一樣,這一次失利對於勒夫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儘管下課的聲音很多,但是他依然頂住壓力選擇繼續執教。他明白,那些他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世界盃戰績糟糕,他一定要率隊重回巔峰。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勒夫世界盃中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就是一味的傳控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似乎只要對方後場紮緊籬笆,各條戰線緊湊,德國隊就很難攻破對方球門。而此消彼長,你攻不進去,德國隊脆弱的中後場就將直接暴露給對方,很容易就被對方反擊。輸給墨西哥和韓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世界盃後,勒夫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他最先做出的調整先穩固中後場,攻擊模式也從以我為主的大舉進攻變為防守反擊。世界盃後首戰比賽對陣法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勒夫已經從世界盃吸取了教訓。在赫克託退隊又沒有很好替代者的情況下,勒夫把身材高大防守能力強悍的呂迪格放在了左後衛的位置上。另一大調整則是此前一直踢右後衛的基米希提到了中場,為克羅斯保駕護航。勒夫深知,只有先穩固球隊後防才是當務之急,因為世界盃上一次又一次被反擊破門已經多次刺痛了他的心。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在那場比賽中,兩隊0-0戰平。穩固防守的德國隊在進攻端沒有製造太多機會,而法國隊同樣也不擅長主動進攻。自2016年歐洲盃決賽慘痛失利後,德尚已經深刻意識到踢法華麗根本沒有任何用處,而世界盃上他們也是憑藉著相對保守的防守反擊才奪得冠軍的。

這一戰德國隊雖然沒有取勝,但是還是收到了部分媒體的稱讚,雖然進攻端機會不多,但是他們後場已經變得相對穩固。以往基米希與赫克託都是助攻能力超強的邊後衛,這往往會給對方留下巨大的反擊空間。而克羅斯運動能力不足,他也無法給中場提供硬度。此役勒夫的幾大調整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而也正是從這一戰之後,更加堅定了勒夫改變打法的決心:你們用防守反擊打敗了我,我也要用同樣的方式贏回來!

世界盃後德國隊進行了8場比賽,在前3場比賽中,勒夫都把基米希推到了後腰位置,他明白球隊的技術型中場太過脆弱,克羅斯需要一個保鏢。而在後面的5場比賽中,勒夫的戰術更加保守,他有4場比賽都排出了5後衛陣型,同時基米希依然打在後腰位置上。這樣近似於6後衛的打法,儼然就是一個大巴陣。

2010年世界盃,勒夫的青春風暴讓全世界認識了嶄新的德國隊;2012年歐洲盃,華麗的日耳曼戰車讓人看得如痴如醉,只是運氣不佳碰到了宿敵意大利。2014年世界盃,他們終於如償所願拿到了冠軍。多年以來,勒夫的球隊一直崇尚傳控,打法也是賞心悅目。而如今,勒夫卻用6後衛開始了自己的革命。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本場對陣荷蘭的比賽,也是新勒夫時代的一場代表作。勒夫在後防線上派出了金特爾、聚勒以及呂迪格的三中衛組合,他們的身高都超過了1米9,可謂一道嘆息之牆。邊後衛則是效力於巴黎的科雷爾以及效力於霍芬海姆的舒爾茨。這樣嚴密的五後衛戰術第一要務就是穩固後球隊的防守。同時在中場位置上,勒夫則派出了基米希、克羅斯以及格雷茨卡的搭檔。也就是說,德國隊的進攻,只交給了薩內與格納布里兩個人。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就是這樣,勒夫用自己極度保守的戰術策略贏下了荷蘭。也許有人問,只有2名攻擊手,這夠嗎?夠了!想想世界盃上洛薩諾是如何攻破德國隊大門的,想想世界盃上孫興慜又是如何攻破德國隊大門的。極致的防守反擊甚至只要一個大腳+1名球員就夠了?

勒夫世界盃後的重大調整除了後防線,還有來自對前鋒線的改造。傳統的德國隊都是踢得大開大合,前面頂個高中鋒,邊路無限傳中喂球。然而在戈麥斯退隊後,日耳曼戰車已經沒有了可靠的大中鋒,這既是一大問題,也是一個契機,因為

勒夫現在的防守反擊戰術確實比較適合維爾納、格納布里等小快靈的球員,而類似瓦格納、穆勒等有球能力不足的隊員則並不適合他的新體系。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世界盃拒絕薩內讓勒夫成為了眾矢之的,而世界盃後及時糾錯重要這位曼城攻擊手則讓人對勒夫心生敬佩。現在的德國隊,他們並不會如過往一樣強調控球權主動出擊。保證了後場的穩固的他們只需要等待對方進攻,一旦對方壓上打不透他們的防線,德國隊立馬可以由克羅斯發動由攻轉守,隨後薩內、格納布里等速度快、突破能力強的球員直插對方心臟。

在與荷蘭的比賽中,德國隊的控球率只有47%,低於荷蘭的53%,這也是勒夫放下身段打你反擊的一個體現。具體到比賽中,你也可以看到德國隊的大部分有威脅進攻都並非來自於陣地戰,而是在攻守轉換中反擊。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解讀】當勒夫都開始擺起大巴 我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德國的快速反擊讓荷蘭很狼狽

勒夫變了,世界盃的失利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墨西哥、瑞典還有韓國用一次次防守反擊擊潰了勒夫,而經過世界盃的洗禮,勒夫已經重新振作和反思。他知道現有的球員配置在當今的足壇,一味用傳控滲透是沒用的,勒夫可以說是革了自己的命。這就像年少時的我們對社會充滿了的美好憧憬,但最後卻在殘酷的現實中變得現實。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深刻反省的決心。勒夫拒絕拜仁三將的做法看起來頗為激進,但是或許只有他知道,不深刻改革是無法拯救這支球隊的。而到底他能否讓德國隊重新回到巔峰,還是讓我們用時間來驗證吧。

(特里格羅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