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自從“佛系”一詞出現以來,就被各行各業廣泛認同,幾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心領神會,一點兒也不覺得陌生。就好像這個群體早就存在,只是一直缺乏一個合適的統一的名稱,這回總算是正名了。

你曾經自認過是“佛系”或者調侃過其他人是“佛系”嗎?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不求甚解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還是先了解個大概再把人格歸類也不遲。

“佛系”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雜誌中,我們不去追究它的出處,也不用去理會它在流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引申含義,因為這個詞是藉助了“佛”的概念,所以,佛才是它的文化和基本內涵的出處。

說到佛,中國傳統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中的“釋”指的就是佛教。儒教來源於孔子,道教來源於老子,都是中國本土的思想,而佛教來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所創。

這三種思想匯聚於奴隸制與封建制交接之際,後又經過漫長的此消彼長的融合過程,最終達到統一確立的地位。

到了後現代社會,雖然人們的意識和概念受到各種現象的衝擊而解構,變得碎片化,但每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流行詞彙的爆發性傳播都有其鋪墊和醞釀。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自媒體出現後,各種關於經典文字的轉載鋪天蓋地。

而在常見的至理名言中,源於佛教的不佔少數,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在不斷接受強化記憶的同時,很多詞句除了朗朗上口之外,還圖文並茂,令人賞心悅目。

就這樣,被輪番灌輸了幾年之後,一聽到“佛系”這個概念,頓時就覺得遇到了知己。

以上便是“佛系”形成的文化歷史條件和外部條件,下面再來探討一下“佛系”形成的的內在因素或者說智力支持。

在佛教文化傳統和通俗佛教用語得到廣泛傳播作為概念認知的基礎上,實踐作為“佛”的基本前提也非常重要。因為“佛系”不是指一種正在養成的過程,不同於我們在哲學系學哲學,在文學系學文學,而在“佛學系”學佛學。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佛系”是指已經完成了修習佛學的過程,只不過是從實踐中來,而不是在寺廟裡或者書本中的文字中學到或頓悟而來。

不誇張地說,“佛系”群體已經把這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日常行為模式的出發點來對待了,只是沒有如傳說中的那樣成佛而已。

佛必須是全知識狀態的,沒有無知的佛,也沒有一知半解的佛。

知識是不斷在更新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昨天學到的知識,也許今天就過時了。

而現在的互聯網就像一個無限知識的外掛,它可以隨身攜帶,其維度不但包括了人類歷史上所知道的一切,而且還在不斷更新著,不拘泥於宏觀或是微觀,也不限於某個特定專業或是跨學科的知識。

有了充分的外在和內在條件,“佛系”才具備了佛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僅自己覺悟,而且也使他人覺悟,這就是信息形式下的知識共享。

覺悟的傳播是一種識別能力,否則在信息不可控狀態下的絕大多數信息都屬於垃圾。

這也是“佛系”被調侃成以“都行”、“可以”、“沒關係”為口頭語的麻木群體的原因,而事實上在很多時候這卻是他們已經對無效的結果給予了綜合判斷的表現。

這種看淡一切的思維方式看似消極,但也有其積極的方面,比起某些成功人士分享一些無營養的東西,“佛系”對於知識的分享要高尚得多。從佛教角度講,分享也是一種慈悲,而慈悲是不分高低貴賤的。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佛系”的另一個表現是“知行合一”,這也是實踐中重要的一環。說它很重要,是因為這一點正是儒、釋、道三個思想體系容易產生分歧之處,而且這三個思想體系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行合一”。

在歷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對於主流思想的“佛道之爭”,從認識的不同角度上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文學作品方面,佛教有師徒四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西天取經的《西遊記》,道教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東遊記》,從文學和藝術成就上來說,兩者本質上並不矛盾,都是經典的作品。

今天的“佛系”之所以不是佛教,還是多少有些“脫胎換骨”的意味。做一個辯證式的假設:把佛系中“知行合一”中的“知”劃分入當今的“儒”,把“行”劃分為當今的“佛”,而把“合一”劃分為當今的“道”是否更合適呢?

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說過:“辯證的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質的研究為前提——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

對這段話中的“佛教徒和希臘人”,顯然不能教條地去理解,而應該辯證地理解。

所謂高級發展階段的人,就綜合了全知、全識、全能的前提條件,也就是在知識、識別和實踐上都達到充分發展之後的人。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雜談,在信息時代,沒有哪個人或者哪個行業會單純地適用於一個孤立的思想,類似“佛系”這樣的流行語也只不過是把過去的經典做一下通俗化的處理而已。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思想領域不但融合了古今中外各個體系,還增加了很多正在生成的新事物,這不是靠固步自封的方法論能夠做到的,也不是靠文人的行雲流水能夠做到的,而是通過理論結合實踐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的。

同樣的,所謂“佛系”,不是打坐唸經,更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是腳踏實地、不畏艱險、樂觀並且泰然地與變化無常的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所以,不要隨意地輕視和調侃一個龐大的群體,因為這正是構築穩定社會的基石。

我們也期待所謂的“佛系”能夠為世界帶來有益的融合和真實的發展,希望這一切不是簡單重複的永恆的輪迴。

“佛系”一詞是怎麼來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