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因為機緣巧合,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我翻閱最多的就是《倚天屠龍記》。

“射鵰三部曲”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金庸武俠小說的合稱,因三部小說在情節上有承接關係,故有此名。

“射鵰三部曲”橫跨南宋末年到明朝初立這段百年曆史,《倚天屠龍記》是尾篇,塑造了張無忌這個優柔寡斷的主角,主角無俠者風範,讓讀者多年來意難平,其實大可不必。

回顧“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最能詮釋俠義精髓,郭靖一人即已代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主題高大上,有時代之風。

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但《射鵰英雄傳》全書的脈絡籠罩在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下,結局其實是很喪的。

而這個“喪“,是在《倚天屠龍記》裡點明的:借俞蓮舟向殷素素講故事這個橋段,告訴讀者,襄陽城破,南宋隕落,郭靖黃蓉夫婦殉國。

《神鵰俠侶》則是一段纏綿悱惻的故事。楊過既叛逆又倔強,小龍女清冷也柔情。但這是金庸小說啊,《神鵰俠侶》是三部曲之二,多彩的人物故事,牽引出了太多的愛恨情仇。

就像武氏兄弟與雪嶺雙姝,楊過曾見過張君寶。這就是三部曲的令人流連之處,後書道盡前書事。

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倚天屠龍記》裡面不完美的主角,卻有四位紅顏知己。

張無忌攜四女泛舟大海,頗有武俠言情的惡趣味,但這情節畢竟是小品,《倚天屠龍記》裡真正優質的描寫是明教。

試想蝴蝶谷中,明教眾人身著白衣聚眾起義,迎著火光,唸誦:“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是武俠小說中情節的昇華啊!

“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此句罷了,男兒皆抱拳而去,此去經年,是驅除韃虜,逐鹿中原。

這是金庸小說裡少有的俠以武犯禁情節,也是三部曲中最後一部應該有的格局。

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倚天屠龍記》裡還有一段頗為點睛,那就是眾所周知的黃衫女子、楊過後人。

歷部《倚天屠龍記》拍攝,黃衫女子都有意無意的選一個亮眼的演員,那是因為她的出場,有一句臺詞非常重要:

“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十六個字,不僅點明前作結局,詞句繚繞,也增添了讀者不盡的唏噓之感。

《倚天屠龍記》裡有一個小細節,崑崙掌門何太沖,是《倚天屠龍記》開場與郭襄有緣的崑崙三聖何足道的徒孫。何太沖懼內,為人也不是什麼磊落之人,還多次加害張無忌。

金庸“射鵰三部曲”激盪江湖,為何《倚天屠龍記》最精彩?

​但在萬安寺一役中,面對蒙古人的誘降,他全無懼色,大是大非堅貞不屈。

這段在全書中不足為道,但這幾句描寫卻勾勒出了漢家兒郎一派掌門的民族氣節,不得不讓人佩服《倚天屠龍記》人物塑造之豐滿,令人叫絕。

有趣的是,《倚天屠龍記》結局之時,明教最終成為明朝的奠基人,但教主張無忌卻不貪大志,飄然而去,為伊人憑欄畫眉。一個十足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

少年子弟江湖老,相比於前兩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的結尾,《倚天屠龍記》的結尾更顯釋懷。

激烈的歷史畫卷,終還是迴歸平凡。也是在提醒讀者,這不是起點小說,沒有外掛,絕無王霸。漢復王朝,迴歸一統,功德圓滿,如此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