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这是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与文学对等,《逃离德黑兰》完全同它的剧本来源一样,是一篇上好的新闻报道,但也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而无法再更深哪怕一步。它的思想深度比不上许多成本远小于它,题材也不如它宏大的小文艺片。拿就近的例子来说,同为奥斯卡最佳电影,在挖掘人性方面,《逃离德黑兰》和《海边的曼彻斯特》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在本片中,导演本阿弗莱克使用了各种类型电影中的常见设定:为国家牺牲小我幸福的特工,配离婚的妻子和过生日永远见不到父亲的孩子 ; 两个妙趣横生,负责为电影增添欢乐氛围的性格奇怪的配角 ; 以及一堆分不清谁是谁,只知道他们在负责阻碍主角的猪队友上司。这些角色在电影中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添加温情,有的负责增加笑料,他们无疑为电影增光添彩,但却无法给人留下深刻清晰的记忆,甚至包括主角本人也难以从好莱坞无数个特工形象中脱颖而出。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要了解《逃离德黑兰》这样的历史电影,就不能离开它的历史背景。《逃离德黑兰》所记录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外交事件之一,这场人质危机严重打击了当年的美国外交的自尊心,使得美伊关系达到当时的历史最低谷,甚至还间接导致了当时的总统卡特竞选连任失败(卡特从各方面努力了一年多才完全救出所有被俘人员,被批行动迟缓)。不可一世的美国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被中东小国攻占大使馆,外交官被扣押长达一年半的一天。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电影《逃离德黑兰》在拍摄时做到了最大限度上的还原,焚烧美国国旗和翻门进入大使馆的镜头都是严格按照当年的老照片进行拍摄,伊朗街头暴乱四起的场景与美国国内嚣张而愤怒的情形都被真实再现。当年的老特工门德兹被请来做电影顾问,使影片的细节部分更加真实。所有的这些还原工作全部得到了认可,经历过当年事件的美国观众一下就能回到当年的氛围中。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节奏也把握得极好。如同所有那些你早已知道结局的电影一样,《逃离德黑兰》采用的是十分常见的遭遇,各种险情各种不顺,最后大获全胜的叙事手法。本阿弗莱克对于电影的节奏把控能力之强,使得本来只需一个半小时就能拍完的电影,在加入了更多的虚构成份而变成两小时后,仍然不使人生厌,每一个小情节都能各得其所,尽管它们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一部本应被载入史册,现在却变成史册里可有可无的一张活页的电影


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极力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人质事件的背景,所以当大使馆被攻破的时候,很多观众会觉得这是美国咎由自取而不是伊朗单方面作妖。而这也是导演最想表达的:国际政治中没有单纯的刽子手,也没有单纯的受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