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文 | 武志紅


0 1


今天想聊一個有點舊的話題:起跑線。

最近幾年,贏在起跑線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少了,整個社會呼籲著給孩子減負,父母也開始重視孩子的“快樂教育”。

但一旦到了升學、人生成就的話題上,各種焦慮還是會自發地湧現上來。

處在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社會,想贏是再正常不過的,但給孩子一個好的起跑線,不應該侷限於所謂的學業和工作。

我看過有一定能力和潛能的人,聰明靈敏,但在很多場景下,卻沒辦法正常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一般是性格或者人格所導致。

曾奇峰曾說過:


我們有一個錯誤的想法就是,我們如果在數理化這些知識或者技能上能越來越強的話,我們就會在競爭中間取得優勢。但這是不對的。因為任何競爭,到最後都是人格層面的競爭。如果我們沒有完善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我們還是失敗者。


這從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說的高校學生空心病盛行可以看出。

這些學生努力考上了清華北大,本可以繼續努力學習,意氣風發地順利畢業,成為社會的佼佼者。

最後他們卻紛紛在上大學之後,耗盡精力和無意義感作鬥爭。

很多我們常規上認為“對孩子好”的行為,從人格層面上,反而很多是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

最常見的是,壓制他的自我。

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0 2


我曾遇到一位女士。

她博士學位,在學校裡教書,有一張很單純的臉,家裡有一個近兩週歲的男孩。

她觀察到,當姥姥帶孩子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變得內向、封閉,而且會出現各種問題。

孩子的奶奶帶孩子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變得外向、開朗,也會更開心、活潑。

因為她和婆婆的關係緊張,所以這個事實讓她非常難受,她一度很想否認。

但孩子的轉變實在太有規律,一跟姥姥就會內向,一跟奶奶就會外向開朗。

重要的是,她愛孩子,希望孩子能發展得更好。

於是,她最終全然承認了這個難堪的事實,並主動做了一些調整。

她減少了自己媽媽帶孩子的時間,甚至有意地少讓媽媽過來。

同時,承認婆婆的價值,也試著去修復和婆婆的關係,因為她不想讓孩子處在一個分裂的三角關係中。

這位年輕的媽媽還觀察到,在孩子一歲半前,姥姥和奶奶帶孩子的差異並不大,而在孩子一歲半後差異顯得越來越明顯。

一般來講,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是第一個“叛逆期”,他們想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這個階段,孩子特別喜歡說“不”“我來”。

此時,如果大人利用他們的力量去壓制孩子,那就會破壞孩子的自由意志。

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不同的養育者,面對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位媽媽觀察到,奶奶和姥姥對孩子的叛逆都容易有不愉快產生,然後會用一些方式去壓制孩子,但程度上有巨大的差異:

姥姥會鍥而不捨地一遍遍給孩子施加壓力,或者直接粗暴地逼迫孩子按她的方式來;

而奶奶沒有這麼執著,並且她會用有趣的方式誘惑孩子聽自己的,或者保持一定的耐心,等著孩子自己來。

這兩種方式都稱不上是“不含誘惑的深情”,但對孩子而言,他獲得的空間是有巨大差別的。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襪子。

奶奶會接受,而姥姥會不耐煩甚至生氣,有時會對孩子說“你看你笨的,你看你笨的”,然後乾脆替孩子穿襪子。

這時候,孩子會哭鬧,而姥姥會變得更不高興。

姥姥一不高興,孩子就會害怕。

可想而知,在姥姥的教育下,孩子是多恐慌和無助。

他只能通過自我壓抑和自我封閉,以此降低產生衝突的概率,屏蔽一切的反應,好讓自己不那麼害怕。

但這也使得他無法放鬆下來,沒辦法自在地玩樂、探索和學習新技能。


0 3


這位年輕的媽媽講這些細節時,禁不住哭了。

她說,看著自己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她想起了自己可怕的童年。

小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媽媽都會逼迫她放棄自己的意志,只能按照媽媽說的來。

而爸爸常出差,家裡就只有她和媽媽兩個人。這時候,媽媽的逼迫與不高興就會形成極其有壓力。

雖然爸爸回來時也基本站在媽媽這邊,但她還是希望爸爸在家。因為,爸爸在家,媽媽的情緒會好一些。

而爸爸不在家時,媽媽很容易歇斯底里,然後會對她各種辱罵和暴打。

長期處在這種相處模式之下,她一直是一個乖得不得了的孩子,根本不敢違逆媽媽的任何意志。

這一點也展現在她的各種社會關係中。

她沒辦法在關係中放鬆下來做自己,沒辦法為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做爭取。

她深深地感知到,任何關係對她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可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關係中,你都覺得做不了自己,總是太考慮別人,那麼你就會想要逃離關係,變得內向與封閉。

但一個人不可能活在關係外。

這種關係帶來的壓力,會壓抑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首先,只要在關係中,他就需要消耗多餘的精力和注意力。

一個人成長和工作最高效的方式是專注。

但他可能會因為太在意別人的反應,沒辦法沉下心來,在自己該努力的事情上發揮自己的能力。

其次,一個沒有辦法在關係中做自己的人,只能在關係中表現“假自我”。

也就是順從別人,做一個別人期望的自己。

即使最後為了別人的期待,拼盡一生,考上了名校,有了讓人羨慕的工作和家庭,也難以獲得真正的愉悅。

因為他已經輸掉了自己的人生。


0 4


回到博士媽媽這裡。

慶幸的是,她有著強大的自我覺察能力,隨著年齡增長,她越發渴求改變痛苦的現狀。

長期的諮詢慢慢地改變了她的“社交恐懼”,她越來越有力量去捍衛在關係中自己的意志和空間。

現在看自己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她知道,如果沒有其他人在,那麼姥姥勢必會對自己的孩子各種打罵。

因為如果家裡基本上只有姥姥和孩子在,那麼在這種二元關係中,一旦有暴怒產生,那麼這份暴怒很容易使氛圍變得讓人窒息。這時候,就容易發展成大人攻擊孩子,把這份暴怒宣洩到孩子身上。

這位年輕的媽媽總結:在她的家裡,幾乎所有的關係中都藏著——順從,就是好像所有人都在期待著別人順從自己。

她爸媽如此,公婆也是,老公也是,她也是。

只是她很難做到讓別人順從,長期諮詢後她也不再輕易順從別人。

可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獲得這種順從,只因孩子小,沒有反抗權威的力量。

所以如果沒有覺察,繼續讓姥姥帶孩子,可能又會重複自己的人生。

她家裡的故事,和她的這份總結讓我深受觸動。

我們總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可生命一開始就被教導順從,那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輸在起跑線上”。

武志紅:能讓孩子在家裡贏,Ta才不會在社會中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