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這兩天,微信又悄無聲息地做了一些調整。

3月13日,公眾號後臺編輯器升級“引用”功能,直接點擊“引用”圖標,可以自動形成標準引用格式。

格式分“公眾號文章”和“外部內容”兩種。引用公眾號文章,需輸入文章地址,引用外部內容,需手動鍵入來源。最終,來源都會顯示在引用內容下方。

另一個變化,則發生在今天凌晨。(微信的產品小夥伴延續了“深夜搞事情”的一貫傳統)

所有人應該都看到了,公眾號文章右下角的“好看”變為“在看”。

目前來看,這次微調,其核心功能沒發生變化,只是表述上的一個微妙差異。用戶點擊“在看”,可以寫下想法同步到“看一看”。

與此同時,“看一看”上方列表也改為“朋友在看”和“精選”,用戶可以在“朋友在看”中給排在前列的好友點贊;被點贊也可以收到提醒。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今天起微信看一看的“好看”更名為“在看”,“在看”包含了更豐富的對閱讀的態度,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更無壓力地使用“在看”,更輕鬆地分享文章以及和好友互動。

此外,有同行猜測,“好看”改為“在看”或許有規避風險的作用,“對於一些負面、悲觀向的文章,點好看肯定不合適”。

也有同行提出疑問:“我理解在看就是正在看或者看過的人,但是閱讀量顯示幾百在看顯示幾十個,是不是矛盾?”

總得來說,“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從愛心到好看,一年內幾次調整


第一個階段發生在去年5月,在一次微信改版中,點贊數被置於閱讀數之前,原先的大拇指圖標被替換為愛心。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對於底部改版的原因,當時微信官方的解答是:

將可操作的點贊和“閱讀原文”放在一起,方便用戶集中在此區域進行操作。圖標改為愛心,是和朋友圈點贊圖標保持一致的概念。

當時有人總結:愛心=喜歡=關注=情緒表達;大拇指=牛逼=認同=價值取向。

維持一段時間後,又恢復成點贊大拇指。

第二個階段是去年12月21日,伴隨著《In My Secret Life》的開屏音樂,微信迎來全新的7.0版。

微信將公眾號文章下方原先放“點贊”的位置,換成了“好看”。而且好友會在“看一看”中看到你為哪些文章點了“好看”,以及你的相關評論。

這是一次系統性的功能升級,嚴格來說,第二個階段的調整已經殺掉了“點贊”,因為“好看”是一個全新的功能,利用這個小按鈕打通了“訂閱分發”和“看一看”的內容池。

所以,第一個階段調整的嘗試和努力,比如把點贊挪到左邊,是不是已經想為“好看”功能挪出一個位置?

雖然很多人念念不忘“點贊”,但坦白說,從產品功能的角度來說,“點贊”佔據著黃金位置卻沒形同雞肋,讓步於“看好”也完全能理解。

數據斷崖式下滑?“好看”不應該和“點贊”比


不少新媒體人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感覺點贊變好看後,點的人明顯下降。

為什麼下降?壓力不同。

以前,你看完一篇文章,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但和好不好看沒啥關係,“好看”提升了點擊門檻,因為點完會出現在“看一看”。

比如在灰鴿叔叔看來,“好看”的功能設計,多多少少有點“通過出讓隱私換傳播的意思”。

的確,用戶點“好看”的壓力是有的。

此前新榜文章下,榜友Aemon Targaryen 評論:“你點了真正喜歡的好文,領導看到會說,你怎麼點別家的文章,自己公司的公眾號不點嗎?好了,給自己家的公眾號內容點完,朋友覺得刷屏,我被刪除了。”

但也有用戶力挺“好看”這個詞用得非常好:“本意就是讓你分享好看的文章到一個公共的閱讀空間,至於不適合點好看的,好慘、好贊、好可憐、好憤怒、好搞笑……這些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從數據上來看,去年改版前後,好看數較點贊數大幅下跌。下圖為去年12月21日前後微信公眾號每日的平均單篇文章點贊數的走向: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這個嚴重影響我完成KPI啊,我們要考核好看率。”一位公號運營者這樣告訴新榜。

我們非常理解他的苦惱,這也是很多運營者面臨的實際情況。

但是,既然“好看”和“點贊”已經完全是兩個概念,兩種功能,那我們就不能用過去的舊標準來衡量現在的新情況。(趕緊讓老闆調整標準)

為什麼會出現唉聲嘆氣的局面?因為我們還用“點贊”的認知邏輯來看待“好看”。

知名IT評論人keso同樣認為,原來的點贊是沒有任何關聯效應的功能,不知道誰在點贊,也沒有通知,其實意義不大。這個數據下滑也沒什麼別的影響。

那麼新的數據標準是什麼呢?

我們繼續縮小範圍,以新榜中國微信500強的數據為例,根據新榜出品的《2018年中國微信500強年報》,去年全年,平均單篇文章的點贊數為722.2次,這個數字包含改版後的“好看”數據。

這依然是舊標準。

點贊只能和點贊比,好看自然只能和好看比。

同樣的範圍,我們單獨拎出今年2月的數據,500強大號單篇好看數為505.7,較上個月環比提升了7%,平均每93.5次閱讀貢獻1個好看。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也就是說“好看”的數字正在回暖。這個數據才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好看”改“在看”,大家怎麼看?


知名IT評論人keso認為,這次改動主要基於兩點考慮:

1. 降低讀者主觀評價帶來的壓力,讓它顯得更像是一種狀態表示;

2. 讀者樂於分享的內容,並不一定都是他認為好看的內容,有些他認為不好看,但值得說道的內容也會分享。另外,一些悲劇性內容也不適合好看這個詞,比如空難、火災、地震。

公眾號“書單”的運營者楊續也表達的同樣的觀點,比如某些負面情緒的內容,用戶點“好看”會不太適合。

此外,“好看”有一定的社交分享壓力,比如不想讓別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哎,這傢伙居然覺得這文章好看?!”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所以,楊續認為改成“在看”的初衷,應該是想消除部分這樣的壓力,但他對實際效果存疑,和很多吐槽的網友一樣,他的關注點在“字面意思”——

“在看”出現在尾部,讀者會覺得文章我已經看完了,不屬於“在看”的情況,而且也不利於表達主觀態度,所以點擊的積極性可能會降低。

還沒來得及詳細研究“在看”背後邏輯,同樣是字面理解,微信運營者“貴哥”也拋出疑問,從閱讀者角度,看到文章最後,點“贊”“好看”都是對文章評價。而點擊“在看”是什麼邏輯?

愛範兒運營負責人阿桂擔心,站在用戶角度,“在看”是一個進行時態,而且和前面的閱讀人數含義混淆,給不到一個點擊它的動力。

所以他認為,之後這個按鈕,還需要再次進化。

此外,去年改版調整後,很多公眾號運營者第一時間反應,急忙調整尾部設計:利用各種方式,引導用戶點“好看”。


公眾號改版:“好看”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狀態?


比如公眾號“新聞夜航”團隊鼓勵全員點“好看”。負責人史國立說因為他們把員工當成種子用戶。

而在引導用戶點“好看”方面,他們會在適合的文章結尾,增加“覺得不錯點好看”等字樣,但效果好壞還在用戶意願。

改為“在看”後,這句話的邏輯似乎不成立了。

關於引導用戶點「好看」的效果。“書單”運營者楊續說,最初有一些效果,但現在就不太明顯了,具體還是看文章的選題和質量。“不太適合展示在社交圈的文章,即便水準不錯,讀者也還是會有顧慮。”

“末那大叔”團隊一直以精細化運營著稱。今天凌晨,他們發現這個細微變化後,第一時間要求根據“在看”調整文末引導——“因為一個字之差,玩法全部要變。”

公眾號“末那大叔”聯合創始人鑿夢認為,無論改成什麼,和點贊比,機制已經徹底改變。雖然他們一直會引導用戶點擊“好看”,但鑿夢認為,對於原創作者而言,一切運營都要基於內容本身。

談及“看一看”的價值,鑿夢表示普通用戶應該還不太習慣去“看一看”裡找文章。目前,去看的用戶更多可能是內容玩家,可以去裡面尋找熱點、話題,判斷大家的閱讀情緒等。

如果結合把內容推薦到“看一看”的功能。

很多人表示,調整為“在看”不如“推薦”來得合理,也沒有“薦讀”顯得直觀。

keso認為應該直接用“分享”,因為推薦也是偏正面。而“公眾號內容的分享,會被刻意導向看一看。”

還有人調侃,應該改成“朕已閱”,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