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我不是藥神》再上演!

——從聊城“假藥”案背後看中國抗癌藥市場現狀

現實版《我不是藥神》再上演!


近日,山東聊城一醫生開具抗癌藥經食藥監部門鑑定為假藥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患者家屬在醫生的推薦下從第三者手中購買了抗癌藥卡博替尼,患者服用後短期內症狀有所改善,於是再次購買該藥,但出現了嘔吐等不良反應,不久後去世。患者去世之後,其家屬將藥品拿到食藥監鑑定,鑑定結果為假藥。當事醫生稱其推薦藥是出於好心,並未從中獲利,而患者家屬開始“維權”之路,將醫生推向了風口浪尖。本次事件或許就是《我不是藥神》的現實版,患者展現出對“藥”的渴望更是對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我國目前的抗癌藥市場卻不盡如人意。

現實版《我不是藥神》再上演!


一是我國對於抗癌藥的研究進展緩慢。目前國際上對於抗癌新藥的研發頻頻取得突破,而我國卻進展緩慢。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2010-2014年全球癌症新藥可及性的排名遠遠不及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印度。同期49種新藥僅有6個在中國上市。

二是我國進口抗癌新藥的審批流程長。2018年,免疫藥物PD-1終於在國內上市,它的到來比美國晚了整整4年,而HPV疫苗讓國人等了整整10年。

三是正規途徑的進口抗癌藥都近乎天價。相關媒體報道顯示,一片250毫克的抗癌藥艾瑞莎,中國市場價為500元人民幣,而在美國本土的售價僅為10.3美元(約合66元人民幣)。

隨著我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斷走高,抗癌藥物國內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當前國產藥較弱、進口藥稀缺的背景下,苦苦等待“救命藥”的患者很難用到廉價藥。不過,可喜的是,隨著中國將部分進口抗癌藥關稅降為零、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範圍等利好措施的實施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抗癌藥物等創新藥物的研發,癌症患者將會用到越來越便宜的“救命藥”。雖然人類目前還沒有徹底戰勝癌症,癌症在全球範圍內仍是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重要殺手。但每一種癌症新藥、新療法的突破,都讓面臨死神召喚的一部分人重新點燃生命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