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前幾天,被同事們討論的一個電視劇《都挺好》給吸引了,連我這個平時不怎麼看電視的,偶然看了幾集後也魂牽夢繞。然後看了微信公眾號書蝶的(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深入剖析後,讓我更加期待後面的劇情了。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令人念念不忘的不僅是演員好看,演技過關,更主要的是劇情無私,絕不給虛偽的親情留下一件外衣。

我歎服於編劇定是個有故事的人,並對她產生好奇。劇情因父母重男輕女遺留問題而起,一系列跌宕起伏真實的讓人想逃避。若作者沒有過類似生活經歷,很難杜撰的如此清醒接地氣。

特意搜索了下作者,收穫卻不多。《都挺好》的作者叫阿耐,一個絕對神秘的女人。這個阿耐不簡單,近年大火的劇作都出自她之手。包括《歡樂頌》和《大江大河》等。

迄今為止,阿耐從沒參加過任何宣傳活動,堅決不透露真實姓名,據說連出版社的責任編輯都不知道她長什麼樣。

只聽說是女性,五十歲左右,家庭背景顯赫,是江東區機械企業高管。

阿耐的微博上,僅有一張她的側面照片。有消息爆出,阿耐與出版方簽訂了20年的保密協議,旨在保護她某世界500強企業總經理的身份,同時也使她自己免於糾紛。

可以說低調的令人敬佩,成功的令人仰慕了。

或許只有不喜喧囂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好的關注於作品本身,更執著於從根本上打動人心。

這部豆瓣8.5分的劇,用蘇家一家人的現實生活,折射出了中國式親子關係隱蔽潛規則:親子之愛,可能只是一場秘而不宣的交易。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這樣的潛規則,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爆紅在情理當中。

當然劇情在爆紅叫座背後,也不是沒有結梗。比如"姚晨"從一個底層妹子居然被商界大咖街頭選中,一路抬舉到買得起豪宅幾座,現實中這樣天上掉餡餅的概率基本為零。

還有二兒媳婦不僅漂亮懂事還特別有志氣,拼死拼活賺錢,想還給公公自己老公年輕時啃老花的錢。這絕對是媳婦中的戰鬥機,不僅能幹而且超越,是所有公婆們都夢寐以求的那款。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能對公婆如此好的媳婦?

還有很多人說,看了這部劇最大的感覺是:蘇家的男人,一個也配不上劇中的女人,有點傾向於女人的嫌疑。

藝術來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只要人性詮釋深刻,能讓情感產生共鳴,其它戲說便無足輕重了。

總之,這部劇深得人心,更是深得女人心。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都挺好》編劇阿耐側面照

02

為什麼女人都愛看?不僅因為女人是感性的動物,更因為劇情透露了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劇中蘇媽媽本身是個女人,卻嚴重重男輕女。從小捨得給兒子吃雞腿卻不捨得給女人吃雞蛋。捨得賣房子供兒子出國、買房,不捨得給女兒付學費。

那種對女孩明目張膽的漠視與打壓,看的讓人心疼、憤懣。從而對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姚晨"長大後的一系列冷漠無情、硬性反擊,覺得帥酷與勁爽。

此劇比較挑戰傳統意義上的母女之愛,父女之愛,兄妹之愛,讓原本披著皇帝新裝的很多親人感情,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面前。因為這樣的父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女兒也遍佈成千上萬個家庭,這樣的隱疼也瀰漫在每個女兒心中。

這種對原生家庭、對親生父母,又愛又恨的感情,是很多獨生子女所無法理解的。可以說排除獨生子女那一代,其他的多子女家庭長大的女孩,都能從此劇裡追溯回舊時光影,看到自己的影子。

重男輕女絕不僅僅是封建殘留的一個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可悲現實。即使到了現在,很多人思想的餘毒依然未清。

每年1300萬墮胎大數據裡,因為性別而殞命的佔了絕大多數。那些準媽媽們,明明都是女人,明明不想活成母輩的愚昧,很多人卻在成年後又活成了母輩。

在她們角色無形轉換之後,她們沒有超脫,依然活成了曾經討厭的別人的樣子。

還有很多女人,曾經在年輕時抱怨婆婆或媽媽重男輕女,卻在自己當了婆婆媽媽後,依然傳承了老路。依然認定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給兒子看孩子天經地義,給女兒看孩子情理不通。

而且無論女兒多好多孝順,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依然覺得男孩才是他們家庭的根基。這是很悲哀的現實。

所以說當年計劃生育倡導的只生一個好,的確給親子關係賦予了有利的保障。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無論如何,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僅憑為人父母的本能反應,關愛也是足夠的。而一旦多子多女,男女有別的潛意識仍然會被激發。

就像有人說的,中國多子女家庭女孩的成長史,太多利用,太少關愛。

雖然聽起來刺耳,但現實就是這麼扎心。更悲哀的是那些傷害女兒的媽媽自己也曾被傷害過。可是她們好了傷疤忘了疼,依舊用同樣的邏輯對待自己的女兒。

有篇文章說:

每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是女兒的"隱形監獄";

每一對重男輕女的父母,都給女兒判了"無期徒刑"。

他們給女兒帶來自卑和恐懼,喪失熱愛生活的能力。

一點沒有言過其實。很多女人長大後性格孤僻,缺乏自信,靈魂深處都可以追溯到不被重視的童年經歷。小編其實也是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但是相對明玉還是好很多,至少我通過努力,在父母的資助下順利畢業,並從58同城拿到一份滿意的offer。父母給我的愛是少了一點,但我不埋怨他們。那個時候的大環境在那,我能理解他們。

03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你帶來的哪些傷害,至今都無法釋懷?

半數以上的留言,都來自女孩,一字一句,皆是血淚。歸納起來基本就是,從小就聽著爸媽說"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沒用,反正以後要嫁人,會生孩子做飯就行了"。

只要家裡有男孩的,父母就不會太在乎女兒,基本是一種共識。

有時候我們弘揚親情的偉大,更像是一種信仰,一種社會正能量。至於箇中滋味,竟無人可言說,說多了就是不孝,所以很多人都學會了裝作若無其事。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也越發趨於理性,再遇到別人父母子女糾紛,已然學會了冷靜看待,而不是感情用事僅憑他一面之詞。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值得同情,因為所有的老人都曾年輕過。但對於父母,子女們能做的更多的是以德報怨。這是親子關係裡的先後之分,也是後來者的使命。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子女。就像羅曼羅蘭的名言,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看清真相依然去熱愛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格局與智慧,也是一種惜緣隨緣莫攀緣的無奈。

而若說起男女之別,其實女孩更應該是首先被"富養"的一個。因為女人才是一個家庭裡的風水,甚至決定著幾代人的興旺。

只有女人從小得到過富足的愛,她才有健康快樂的心態對待她的家人。只有她受到過平等的對待,她也會複製這樣的平等對待她的孩子。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就像有人調侃的那樣:

若你爹娶錯了女人,那麼你的童年將會生活在痛苦之中;

若你娶錯了女人,那你的中年也將生活在痛苦中;

若你兒子娶錯了女人,那你的晩年也將生活在痛苦中。

所以說,娶一房好太太旺三代絕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好女人決定了上一代人的幸福,這一代人的快樂,下一代人的未來。

而好女人離不開從小充滿愛的環境來培養。

奧地利關愛女孩協會有一個著名的提問:

"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

"投給女兒。"

"為什麼?"

"因為教育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

而教育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不得不說人家這才叫活明白了的民族智慧。

有人說,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總是有些擰巴,不是彼此感受不到對方的愛,就是內心有愛也不知道怎麼表達。

而其實只要做父母的公平公正地熱愛子女,子女是一定能感應得到的。

心理專家說過,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子女提供多麼富裕優質的生活,而是每當想起父母,首先感受到的是力量與溫暖。

這可能就是我們新生代父母,應該努力追求的方向。

原本《都挺好》: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