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週五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這個活躍在各大綜藝節目中的購物神器,在創建3年的時間裡就要謀求上市發展,相比於阿里和京東可謂發展神速,但其背後也隱藏著很多隱患。
首先,為什麼說拼多多是購物神器呢?主要還是它過往的戰績太輝煌了,2015年成立,到2017年三年的時間GWV(網站成交額)超過了1000億,就這一個數字,京東用了10年,阿里巴巴用了5年, 目前拼多多也成為國內第三大電商APP。
而且根據最近一輪的融資顯示,拼多多的估值已經到了15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900多億, 真的具備這樣的估值嗎?我們先看一下它的購物模式:
自出道以來拼多多就標榜自己是社交電商,是不同於以往電商的新的購物模式,通過微信邀請熟人拼單購物,在熟人的圈子裡實現推廣和購物,但有一點要說的是與其說拼多多是電商倒不如說它是電商服務中介,因為從拼多多的招股說明書中看到,拼多多2017年總營收為人民幣17.441億元,其中,在線市場服務營收為人民幣17.407億元;商品銷售營收為人民幣340萬元,所以拼多多不是靠銷售商品實現發展,更多的靠在線市場服務(廣告、佣金)實現營收。這一點不同於阿里和京東的商業模式。
所以拼多多不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電商,它更多像美國的Costco(好市多),Costco是美國的電商服務中介,通過會員制的模式來服務會員購物,會員需要交納一定的會費,這也是Costco的營收主要來源,Costco會把精心挑選的貨真價廉的商品展示給購物會員,實現購物過程。
看到這拼多多不是挺好的嗎?可為什麼說要涼涼呢?
一、價格優勢不能長久
電子商務走到今天已不再是單靠價格打天下的時代了,現在線上線下全打通,客戶新鮮體驗感過去之後還是落實在產品質量上,而且隨著90後或者00後成為新的消費主力,以往靠低廉的價格優勢已經不能吸引他們了,他們更多是追求品質,拼多多目前80%的營收來自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在這些區域價格依然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參考因素,可是單靠價格真的能長久嗎?
答案肯定不是,美國Costco是通過會員制獲得高價值客戶來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客戶體驗比較好,但與Costco類似的拼多多卻沒有入駐門檻,更沒有盡心挑選,只有一個價格低廉的優勢,短期來看還可以,可長遠來看出售低劣山寨的物品走不遠,消費者也清楚一分價錢一分貨,成本在那放著,太便宜的東西也不敢用呀,例如強生嬰兒沐浴露9.9元,還買二送一,這樣的產品敢用嗎?
二、價格優勢不能長久社交電商只是概念,未來不確定性大
社交電商更多是概念不能算是一種模式,對於模式,最起碼在護城河和進入壁壘這一塊要有所建樹,是使其他競爭對手無法輕易複製和攻克的盈利路徑,單靠熟人拼單團購搭建起來的所謂的社交電商,在客戶獵奇心理被滿足後拿什麼來維護住客戶黏性呢?
當年的“百團大戰”已經證明團購模式不能實現長遠發展,在“百團大戰”中美團是存活下來的一個,但也是後來通過收購大眾點評,挖掘在線支付和開展外賣業務等o2o的路徑探索出一條自己的發展模式,但拼多多目前仍然是團購的模式,未來不確定性極大。
三、現在上市是儘快落袋為安,對長期發展信心不足
拼多多不得不說是現在很火的一個購物APP,可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就在幾年前的凡客誠品吧,哪個當年紅火程度不輸現在的拼多多,可如今早已泯然眾人了,所以深諳互聯網電子商務命數的黃崢自然心裡有數,電子商務發展的快破滅的也快,最好的辦法是趁著良好的發展儘快上市套現,京東用了16年才實現上市,但連續虧損了19年,前面咱們說過價格優勢不能長久和社交電商只是概念的背景下,黃崢肯拿10多年去賭嗎?也許十多年之後電子商務早已物是人非,而且拼多多招股說明書上顯示,2017年稅前虧損為人民幣5.251億元,上年同期稅前虧損為人民幣2.920億元,呈現越虧越大的形勢,想想當年的凡客,當年也是如日中天最後泯然眾人,互聯網的命數如此,還是儘快上市套現來得快,所以對於未來的發展來說就顯得信心不足。
閱讀更多 鷹眼交易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