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鍊銅

鍊銅在我國出現比西方晚,但西方是紅銅,與石器相比優越性並不明顯,而我國用紅銅加錫和鉛,從而鑄成青銅,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質地更佳。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青銅刀,距今五千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距今四千年的夏代,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和銅鏃,標誌著中原地區是當時的文明中心。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商周時期青銅器成為權力的象徵,祭祀要使用成套的禮器。

早期鑄銅是渾鑄法,以模製範,以範制器。山西侯馬鑄銅遺址的範塊,都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商代的後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安陽,過去解讀為“司母戊”),重832.84公斤,器身是用渾鑄法一次鑄成的,再鑄上鼎耳。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鑄鐘適宜用渾鑄法,才音質純正。

後來使用分鑄法,四羊尊是代表。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中國的另一成就是發明了疊鑄法,許多範疊成一套,用一個總澆口,一次可鑄出上百個鑄件,效率高,成本低。齊國用來鑄刀幣,漢代仍用這種方法鑄錢。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冶鐵

一般把含碳量2%~6.67%的鐵稱生鐵(鑄鐵),含碳量0.1%~2%的為鋼,含碳量低於0.1%的稱熟鐵(純鐵,鍛鐵),含碳量高則硬,熟鐵軟,生鐵硬但是脆。

我國最早利用的鐵是隕鐵,隕鐵中鎳含量高。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西周末年開始鍊鐵,將鐵礦石和木炭在爐子里加熱,可以通過還原反應生出金屬鐵,稱塊鍊鐵(也稱海綿鐵,含碳量低,接近熟鐵),再鍛打成塊煉滲碳鋼。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的玉柄鐵劍(河南博物院藏),西周晚期,是我國出土最早的鐵器。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春秋早期出現了鑄鐵,山西的天馬曲村遺址出土了條狀鑄鐵。鑄鐵比塊鍊鐵純淨,並可以鑄器,它的發明是冶鐵技術上的一次飛躍。西方開始使用鐵比我國早,但一直到14世紀還在用塊鍊鐵,使用鑄鐵上比中國晚了一千八百年。主要原因是我國最先採用高爐冶鐵。

鍊鋼

西周末年三門峽虢國墓出土了塊鍊鐵和塊煉滲碳鋼,鐵和鋼並列出現在我國冶煉史的第一頁上。

使用塊鍊鐵滲碳增加硬度,才能成為鋼,需要高溫下反覆鍛打,費工,且不容易均勻。

西漢中期我國發明瞭炒鋼法。將生鐵在空氣中加熱到1200℃,半熔融狀態下,撒入礦石粉攪拌,促使生鐵中的碳氧化,使碳含量不斷降低,最終可以得到熟鐵,但如果在適當的時間停止,控制好碳含量,就可以得到鋼。炒鋼法使大量生產鋼鐵成為可能。1744年英國才開始用炒鋼法,還稱之為“動搖大地”的鉅變。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燃料

東漢初,先於歐洲一千二百年,中國就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明代又發明了活塞式風箱。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燃料也由木炭漸漸用煤,宋代已確實用煤冶鐵。宋末開始把煤煉成焦炭再冶鐵,英國使用焦炭則晚了五百年。

有色金屬到明代時我國能生產七種:銅、錫、鉛、金、銀、汞、鋅。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中國古代的冶煉技術曾長期領先,周邊各族都是從中原地區學習冶煉。《漢書∙陳湯傳》中說:“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公元一世紀羅馬的《自然史》中說:“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和中國來的鋼相媲美”。但到近代卻落伍了。

古代人的冶金術——《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