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第五章 魏晉風度

一、人的主題

魏晉興起門閥士族地主階級,新思潮反映在文學美學的基本特徵,便是人的覺醒。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古詩十九首》突出的是一種性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哀,影響深遠,核心便是懷疑論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表面看頹廢悲觀,深藏的是對人生、命運,生活強烈的欲求和留戀,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曹丕確定九品中正制以來,對人的評議正式成為社會政治文化談論的中心,人的內在精神成了最高的標準和原則。

造型藝術中的“氣韻生動,以形寫神”,文學中的“言不盡意”成為美學原則。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二、文的自覺

魏晉新風以曹丕為最早標誌,顯赫一時的皇帝可以湮沒無聞,華麗優美的詩篇卻可以長久傳頌,從此“為藝術而藝術”,確認詩文具有自身的價值意義,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便是自然而然了。

詩經的四言到魏晉發展成五言,藥、酒、姿容、神韻加上文彩詞章,構成了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康德曾說,線條比色彩更具審美性質。書法是這種把“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純粹化的藝術,為中國所獨有。在魏晉時代,氣勢雄渾的漢隸,變為草行楷書。

三、阮籍與陶潛

藝術與經濟政治經常不平衡。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朝不保夕,阮籍表面看盡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更加強烈的執著人生,非常痛苦。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陶潛則採取一種政治性的退避,以內在的人格和不屈己的生活,算是找到了生活快樂和心靈慰藉的現實途徑,兩人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一超然世外,平淡沖和,此二人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秀代表。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第六章 佛陀世界

一、悲慘世界

宗教是異常複雜的現象,一方面麻痺人們於虛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人民在一定歷史時期,憑藉宗教對現實苦難進行抗議式的逃避,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藝術。

從漢末到唐前,整體社會長期處於戰禍、饑荒、動亂之中,現實社會毫無公平合理,於是把因果寄託於輪迴,佛教興盛。石窟壁畫主題以割肉貿鴿,捨身飼虎,500強盜剜目等最為普遍,這些熱烈迷狂的藝術情調構成了北魏壁畫的基本美學特徵。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壁畫是為了襯托雕塑。北魏的雕塑從雲岡早期的高鼻深目,威嚴莊重,發展到龍門、敦煌、麥積山的秀骨清像,長臉細頸,衣褶繁複飄動,哪種飄逸自得,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理想美的高峰。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印度佛教藝術從傳入起,便不斷的中國化。

二、虛幻頌歌

隋唐一統後,長時間的和平穩定,雕塑到唐代便以健康豐滿的形象出現。在中國宗教是從屬於政治的,儒家思想滲入了佛堂,唐代龍門奉先寺的本尊大佛,以十餘米的高大形象表現出親切動人的美麗神情。壁畫的內容也轉變為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若說北魏的壁畫,是對悲慘現實和苦痛犧牲的描繪,以求得心靈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那麼唐代則是對歡樂幸福的幻想,來謀取心靈的滿足和神的恩寵。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三、走向世俗

中國古代社會有三大轉折,為魏晉,中唐、明中葉,社會的轉折也鮮明地表現在藝術領域。

佛教到中唐後,總體變得更加世俗化,歡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壁畫中對生活小景、山水樓臺描繪增多,寺院的“俗講”,實際已經是宋人平話和市民文藝的先聲。禪宗盛行,壓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人皆有佛性”“擔水砍柴,莫非妙道”,宗教迷狂在中國逐漸走向衰落,神的形象已完全人世化、世俗化,宋代雕塑充分的體現了這一特徵。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宗教雕塑大體可分為三種,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以二者結合勝。作者更推崇魏,因為它比較充分的運用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以靜態人體的大體輪廓,表達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對象和理想。


魏晉風度和佛陀世界——《美的歷程》筆記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