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近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在長時間的繁衍生息中,逐漸走出故土走向世界,如今可以說是遍佈全球。因此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華人聚居區,如註明的紐約唐人街、日本橫濱的中國街等。

然而,鮮有人知,其實在印度也有一箇中國城。

1778年,一位叫楊阿釗的客家人來到印度,於當年6月19日獲英國總督華倫哈斯丁批准定居並同意他回中國帶工人,隨後大批梅縣客家人陸續到這裡落地生根。至今,在他們聚居的區域裡,還保留著中文學校、中文報紙,甚至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有返還故土為自己的後代入族譜的傳統。

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這就是生活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客家人,如今生活在印度的客家人大約有一萬人左右,他們的聚居區是一個叫做塔壩的地方,規模和一個小鎮相當,印度人將這個地方稱之為“唐格拉”。雖然是面積僅僅十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但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客家人,幾乎都從事皮革產,而且曾經對印度皮革生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一部分客家人的祖先來自廣東,他們自到起,就以鞣製加工皮革為生,巔峰時期他們掌握著印度全部皮革生產量的20%以上。

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皮革生意的繁盛,以及客家人的繁衍生息,使得塔壩成為了印度最著名的中國城之一。上世紀70年代,皮革暢銷歐洲,塔壩地區的華人皮革廠遂擴大規模,從外國購買各類新式機器,製革技術由此得到改進,到80年代中期已達253餘家。塔壩中國城皮革業鼎盛時期曾經聚居了1.2萬華人,同時也給印度人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雖然從生活方式來看,很多在印度的客家人,都能說著和加爾各答當地人口音近似的印度口音的英語,加爾各答當地的中餐館,被印度人的飲食方式也同化得比較嚴重。但是這裡的客家人卻仍舊心繫祖國,他們一直以“拿著印度護照的中國人”自居,老人從小就開始教育下一代: “印度是家,根在中國”。只要你能夠聽懂客家話,你就會驚奇地發現,這些在海外二百多年的同胞,依然能夠保留著親切的梅縣客家人口音。

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這都得益於客家人深入骨髓的宗族觀念,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只要條件允許,都會不遠萬里到故鄉去認祖歸宗。而在海外,他們也堅持著對自己的子孫後代進行中文教育,在加爾各答有一所歷史近七十年的中文學校——培梅學校,不過由於居民多是客家人,這所學校授課使用的是客家話,許多客家人的後裔,都是在這裡學會了自己祖先所使用的梅縣鄉音和漢字,至今很多塔壩的客家人依舊能使用熟練的中文。

印度有座著中國城,學校授課用客家話,教育孩子:印度是家,根在

近年來,塔壩的皮革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直接導致了塔壩當地的很多客家人都再度移民到歐美國家,曾經盛極一時的塔壩中國城,已經稍有些破敗蕭索的感覺,當地客家人的子女也都很多選擇了英語學校,不知道學會了異國他鄉的語言後,他們會不會像先祖一樣,再次踏上客居他鄉的旅程呢?

本文轉自客家精英手機報Hakka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