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兩個鄰國能做到和睦相處。在戰國初期,韓趙魏從晉國分家出來之時,他們之間還能保持短時間的和平,聯合起來對抗秦國與齊國,但這隻要依靠魏文侯的深明大義,他不參與其他兩家爭鬥,而且總是在私底下調解。但魏文侯一過世,他的繼任者就改變了策略,與韓國與趙國打得不可開交。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韓、趙、魏三國的亂鬥可以在它們的地理環境上找到原因,它們的國土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邊界矛盾多,就容易造成戰爭。

另外還有一對關係比較和睦的國家,經過了長時間的和平,卻容易發生了戰爭。這就是燕國與趙國。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燕趙之間的和平要歸功於燕昭王。燕昭王本來是一個流落在魏國的燕國公子,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王位。但此時,燕國發生內亂。由於燕王噲爭利好名,把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從而引起了太子的不滿,於是國內各種勢力圍繞王位發生了內戰。燕王噲 、燕太子、子之等都在敵軍中被殺。而齊國趁機侵佔了大部分燕國土地,幸虧的其他諸侯國的幫助,燕國才得以復國。而燕王之位就從流落國外的公子中選擇。此時,在各國中非常有威望的趙武靈王看中了燕昭王,把他接回了燕國。從而以來,燕國與趙國的關係就非同一般,一直保持著友好。趙軍還與燕國一起伐齊,大破齊國軍隊,一度佔領了齊國72座城池。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但是燕王到了下一代,關係就發生了變化。原因在於,齊國經過滅國性打擊後,為了生存,就與趙國等國緩和關係。齊趙是燕國的兩大鄰國,他們的關係和好了,那麼燕國就很被動。於是燕國就有了報復之心,於是齊趙兩國發生了戰爭,但戰爭規模不大。趙國當時以齊國人田單為相,攻佔了燕國四座城池。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這人田單就是為齊國復國的人,他受齊王排擠,出使趙國。然而他念念不忘報復燕國,拆散與趙燕之間的和好關係。而趙王當時也覺得有必要限制一下燕國的實力,於是與齊國結盟。

田單這一戰規模很小,但影響卻很大,像一根刺一直扎地燕國人心中。但是趙強燕弱,燕國並不能立即採取反制措施。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到了秦趙發生長平之戰時,燕國發現了機會。當時,趙國軍民在長平損失慘重,青壯年幾乎死於戰場上。這時的燕相是一個叫慄腹的人,他出使趙國,本來是出於友好目的的,而且還跟趙王定下了互助的協議。這在趙國人看來,真如雪中送炭,於是對趙使十分感激。眼看著燕趙友好關係即將迎來難得的提升機會,慄腹卻對燕王提了個鬼主意。他說趙國的青年人都死在外邊了,國內的小孩還沒有長大,正是個伐趙的好機會。此時的燕王名叫喜,也是一個貪利忘義的人。他聽了慄腹的建議,組織了60萬軍隊,讓慄腹帶隊攻打趙國。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在當時,60萬軍隊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後來秦國滅楚,舉國徵兵,也才60萬。所以燕王是要一戰滅趙。

但是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卻顯得非常魯莽。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一是時機不對。此時秦趙大戰已經告一段落,趙國得到了休整。

二是將領不對。派了一個慄腹為將,此人雖為相國,卻軍事才能從未見於史載。

三是輕敵。只看到了趙國損失慘重,卻沒有看到它力量尚存,名將廉頗尚在。事實上,當時也有人提出勸阻,但燕王覺得勝利在握,根本沒去考慮不利的一面。

戰國七雄之不安全感:燕趙多年友好,為何最後要以命相搏

戰事的結果出乎燕王的意外,60萬部隊被趙國13萬人打敗。從此以後,燕國成了一個趁人之危的代名詞。

燕國為什麼要對齊國下那麼重的死手呢?原來在於不安全感。一來,齊國與趙國的聯盟讓燕國食不甘味。二來,燕國的都城距離趙國連接太近,趙國只在在邊境線上突然發起突襲,幾天就兵臨城下了。這也就是兩國雖然能保持長久和好,卻最終發生了戰爭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