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巖畫,美

〇楊輝麟

西藏巖畫,美

西藏繪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據《西藏佛教寺院壁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記載,西藏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已經注意在器物的不同部位飾以不同的紋飾,包括刻劃或壓印的平行線、三角紋、方格以及菱形等幾何形的圖案,講究圖案的排列和對稱。同時,遺址中還出土有彩陶器,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運用色彩繪製圖案。

年代稍晚於卡若文化的拉薩曲貢遺址,也發現一些陶器的局部有重菱紋、錐刺紋、弦紋以及壓印紋、平行幾何紋、人字紋、波折紋等多種裝飾性紋飾。還有一些紋飾是採用“磨花工藝”的局部磨光技術來表現的,即以光面和糙面的對比來顯示紋樣的結構,給人以立體感。

西藏巖畫,美

進入早期金屬時代之後,西藏許多地區都分佈著古代巖畫的遺存。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以及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等海拔多在4500米左右的高寒地區。這些巖畫或採用堅硬的工具雕刻在崖面、崖陰、天然石塊上,或採用紅色的礦物質顏料塗於這些場所。

據《西藏原始藝術》記載,西藏巖畫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狩獵、畜牧、戰爭與演武、神靈崇拜、舞蹈、佛教、動物以及日常生活等。畫面中出現的單個圖像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神靈、器物、建築物、符號及自然環境等,其中動物形象佔80%以上。這些巖畫充滿著原始的活力,以寫實的手法記錄了遠古時期西藏高原民族原始的宗教、生產和經貿活動以及早期的本教祭祀、信仰符號等內容。

西藏巖畫,美

[狩獵巖畫]是西藏巖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和內容,以藏北和藏西地區的狩獵巖畫最為多見。主要形象是作為狩獵者的人物及其狩獵工具,作為被獵物的各類野生動物。被獵物均為哺乳類,包括野犛牛、羚羊、野山羊、野驢、鹿等,此外還有一些鳥類。

巖畫中狩獵人的造型比較生動,或頭戴尖頂帽或身著長袍,或腰挎長刀或手執弓箭,或騎馬追獵或徒步圍獵,甚至還有手擒獵物的形象,充分表現了西藏狩獵部族的英姿風采。在日土魯日朗卡巖畫中,描繪了三名騎馬獵人圍捕兩頭野犛牛的場面,十分生動。

西藏巖畫,美

[畜牧巖畫]在西藏巖畫中佔有較大比例,以藏北和藏西地區較為多見,而在藏東和藏南地區亦有發現。從巖畫的內容看,當時人們已能畜養犛牛、馬、羊等牲畜,還有被馴養的鹿。如在藏東八宿縣拉魯卡巖畫中就有騎鹿人的形象。在日土縣塔康巴巖畫中,人們牽趕著牲畜隨部落遷徙;在加林山岩畫中,騎馬人對犛牛群實行“領牧”;在革吉縣鹽湖巖畫中,騎馬牧人跟隨牛群實行“散牧”;在那布龍巖畫中,有徒步牧人在牛群之後“趕牧”的場面等,自在悠閒。

西藏巖畫,美

[爭戰及演武巖畫]以西部地區和藏北高原居多。巖畫中的人物多為武士,身著寬肩束腰長袍,最常見的是兩兩相對,或騎馬對峙或徒步而立,或執盾舉刀或執弩以對,或雙方手持長矛作對刺狀,或雙方徒手呈角力態。如當雄縣扎西島洞穴巖畫中的爭戰場面,武士們戴頭盔,著鎧甲,或搖旗吶喊或執盾舉刀,形象十分逼真。

西藏巖畫,美

[神靈崇拜巖畫]

在早期的巖畫中尤為多見,反映了遠古時期的高原先民們對於自身及客觀世界的認識境界。這類題材的畫面主要有日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物崇拜、動物崇拜等幾種形式。日月崇拜的畫面通常出現在狩獵、畜牧、動物群等題材內容的巖畫中,也有僅見日月圖案的獨立畫面。

表現生殖崇拜的畫面也較多見,如在日土塔康巴、納木湖扎西島、八宿拉魯卡等巖畫中,都有一些生殖器外露的男性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體高大,或姿態怪異,或獸首人身,極其誇張。自然崇拜的畫面有著幾乎是程式化的構圖:中央是一枝植物的圖案,兩側有若干分枝,上方是日月圖像,其旁側有類似“卐”符號的星辰,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意識。

西藏巖畫,美

[舞蹈巖畫]在藏西、藏東、藏北巖畫中都有表現,其形式有單人獨舞、雙人對舞、多人齊舞等幾種形式。在塔康巴巖畫中,多為雙人對舞畫面,男子體形高大,有的腰掛刀劍;女子纖細小巧,均穿長袍,面對而舞。在扎西島巖畫中,表現了6位舞者圍著篝火踏歌起舞的場面,姿態優美;在拉魯卡巖畫中,獨舞者頭上的髮辮隨著舞蹈動作飄揚,長袖亦隨舞而揮,舞姿十分生動。

西藏巖畫,美

[佛教巖畫]應是佛教傳入西藏之後的遺存,內容主要有四類:一是器物,主要有金剛杵、經幡、傘蓋等,多與藏文“六字真言”等同時刻出;二是符號,主要有“卍”符號或火焰、蓮花等;三是建築物,常見的有各種佛塔;四是佛教活動,有表現拜佛的畫面,形象逼真。

佛教巖畫中出現最多的是“卍”符號,因為“卍”符號代表著吉祥、永恆的意願或祝福。雍仲符號與生產生活圖像(動物、帳篷、弓箭、旗幟等)組合搭配,有祈求或保佑部族的安泰吉祥意義;雍仲符號與宗教符號(日月、樹木、塔、鳥等)圖像組合搭配,似為反映了生殖崇拜的意味。

西藏巖畫,美

[動物巖畫]主要有犛牛、馬、駱駝、野豬、羊、鹿、驢、鷹、狗、虎或豹等,圖像佔90%以上,出現數量最多的是犛牛。從動物的造型特徵和構圖組合上看,有的表現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有的表現了人們對動物繁衍生殖的希望,有的則表現了人們對某些動物的崇拜意識。

任姆棟巖畫中的“豹逐鹿”,無論從動物的造型看,還是從線條刻畫的流暢看,都是一種相當成熟的繪畫藝術風格。連枝狀的鹿角,圓而清晰的眼睛,明晰的鹿唇,瀟灑的“回首眺望”,帶有懸浮感的蹄部,圓弧線條的紋飾,都刻畫得非常精細,即使在有猛獸狂追的生死關頭,仍不失優雅閒致的風度。

西藏巖畫,美

[生活巖畫]主要表現從事狩獵和畜牧生產的人們的生活,也有部分內容是與農業有關的,如以植物、日月星辰等圖案表現豐產祈求儀式的畫面等。在扎西島巖畫中,有描繪人們起居生活的畫面;在塔康巴巖畫中,有表現古代部族遷徙的內容,人們列成長隊,或揹負重物或手柱木棍或趕著牲畜,十分生動。

西藏巖畫,美

西藏巖畫,是西藏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具有完整意義的“繪畫”。西藏巖畫在技法上十分嫻熟地運用單線勾勒、剪影或造型等方式表現形體,風格簡練、拙樸。這些實例說明,西藏巖畫是“高原古代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表現形式和記錄方式,是西藏古代部族通行的原始的‘藝術語言’”。這些實證表明,早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原始的、土著的早期巖畫已經歷了漫長而緩慢的演變歷程,為以後西藏繪畫的興起與傳播、發展,提供了初步的基礎。

西藏巖畫,美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