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上有沒有必要安裝魚雷發射管?

著迷理論物理


其實像早期的超無畏艦甚至是後條約規定的重型巡洋艦都是裝有固定水下魚雷發射管,因為這是基於此前的前無畏艦的使用經驗並保存了下來,因為那時的戰列艦交火的距離還是很近的,像著名的日俄對馬海戰交戰距離都在10公里以內才進行,不過隨著海軍全重型火炮的無畏艦的出現雙方的交戰距離在不斷拉遠,在英德日德蘭海戰當中最遠交戰距離達到10公里以上,戰列艦上裝備的魚雷根本沒有作用,所以根據日德蘭海戰後總結的經驗各國開始慢慢的對主力戰列艦上的魚雷拆卸。



而在現實當中戰列艦是否有必要安裝魚雷發射管是根據歷史條件來進行經驗的總結和判斷的。而在遊戲當中戰列艦安裝魚雷發射管那簡直是不能太好了。在海戰世界遊戲裡日系重型巡洋艦可是很吃香的,不僅擁有著203的管子,而且還有些重巡還裝著不亞於驅逐艦裝備的魚雷發射管,遠距離可以用203火炮隔山打牛,近程可以像驅逐艦一樣貼身甩雷,那體驗可不是一般的爽。而且還可以進行反潛作戰壓制對方潛艇。


像提爾皮茨這樣的金幣船不僅擁有著高射程,而且還裝備著魚雷,不過在高級房裡面基本上沒有貼身甩雷的情況,都是用高射程的火炮進行遠距離狙擊,特別是像德系這樣的大射程高精度火炮。而戰列艦上的魚雷只能是在對付潛艇的時候壓制一下對方潛艇,可以遲滯一下對方潛艇或者在弱勢時敵方追擊戰列艦的腳步,這樣的操作簡直不要太爽,不然也不會賣金幣船。不過在實際運用中這樣的配置可以根據二戰時期日本的重巡作戰會發現沒什麼卵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說說遊戲裡的情況,格奈的單邊3顆魚雷起到的作用很小,即使你熱愛貼臉狗鬥,魚雷命中率也很低。這些魚雷只有3個用途:在孤注一擲衝向敵艦時使用也許可以保你不死;被驅逐艦貼臉時提供反擊機會;被耿直巡洋艦追擊時出奇制勝。使用魚雷的前提是對方不扭,畢竟魚雷少,稍微一扭就躲開了,當然貼臉除外。遇到不知道格奈有魚雷的人更是增加了魚雷命中率(魚雷雙殺我也遇到過)。格奈還是使用主炮進行輸出為主,德系的玄學散步有時可以打出一輪2-3個核心(不騙人,我已經2次打出胡德一輪3核心了)。


用戶103219747680


條約時代以及再往前主力艦還是普遍裝備魚雷的,甚至還有過魚雷戰列艦的設計概念,不過一戰開始交戰距離普遍提升,魚雷的射程跟不上,命中率也差,出於節約重量提升防護的考慮(魚雷發射管是防禦弱點),各國戰列艦多數在現代化改造時拆掉了魚雷管,條約後期新開工的戰列艦也不再裝備魚雷。二戰時只有少數沒經歷過現代化改造的老艦,比如納爾遜級,還裝備魚雷。但德國海軍是例外,因為走的是襲擊艦破交路線,其主力艦裝備了魚雷,用以快速解決商船,當然實戰中還是沒卵用,甚至解決商船的戰例也沒有——直接用副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犯不著用昂貴的魚雷。二戰中唯一戰列艦雷擊戰例是羅德尼對死狗狀態的俾斯麥實施的,自認命中——當時多條英艦都在打死靶因此是否真命中無從知曉。




前線集結地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其實除了早期的鐵甲艦之外,戰列艦並不是一種拿來依靠衝鋒玩命去攻擊敵方的軍艦,戰列艦的最主要的武備是主炮,是屬於炮戰決勝的軍艦。

至於戰列艦上的魚雷發射管,實際上從誕生開始,就不是進攻性的武器,而是一種近程自衛的兵器。

早在鐵甲艦時代,類似“定遠”那樣的軍艦,甚至包括“致遠”“吉野”之類的巡洋艦上,都安裝有魚雷發射管,但是當時的魚雷有效射程不過才幾百米,火炮的射程則在幾千、上萬。所以軍艦上的魚雷發射管,其主要的用途實際上是自衛,當遇到敵方魚雷艇高速襲來,或者遇到不要命的敵方軍艦來搞撞擊戰術時,發射魚雷將來犯之敵嚇跑(之所以用嚇跑,因為擊沉的可能性比較小)。由於鐵甲艦時代,鐵甲艦也有去搞亂戰、撞擊的可能性,在運用這種近戰戰術時,魚雷發射管才會成為一種進攻性武器。

到了無畏艦時代,魚雷的射程仍然沒有追得上火炮的射程,因而在戰列艦上,還是屬於一種近戰自衛性武器。因為魚雷發射管在戰列艦上的實用價值不大,乃至於到了20世紀20年代後,很多國家的戰列艦上乾脆取消了魚雷發射管(例如美國的“內華達”“賓夕法尼亞”“新墨西哥”級、日本的“金剛”級等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建造的戰列艦,更是從設計時就不去考慮魚雷發射管(諸如英國的“喬治五世”,美國的“北卡”,德國的“沙恩”,日本的“大和”),因為這個時期戰列艦的主炮射程已經動輒幾十公里。

到了現代,實際上繼承了主力艦地位的各國導彈驅逐艦上,雖然看起來還普遍有魚雷發射管,但是在海戰已經導彈化的時代,現代的這種魚雷發射管更是徹底的防禦型武器,只用於發射反潛的短魚雷。


海研會


戰艦世界老玩家了,我就是比較喜歡帶魚雷的提爾比茨,但戰列艦的魚雷不是拿來拼刺刀的,那是拿來封線的,比如你側後有一個海峽你可以放魚雷反正短時間內有巡洋艦摸過來偷襲,當然萬不得已也可以在近戰時放魚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