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南部城市達拉斯,肯尼迪攜夫人傑奎琳在為下一屆總統選舉進行造勢活動,他們沿途受到民眾夾道熱烈歡迎。12時30分,當總統車隊經過一個街角拐彎處,突然傳來幾聲槍響,肯尼迪立刻倒在血泊之中。隨即肯尼迪被送往醫院搶救,13時醫院宣佈,肯尼迪總統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消息傳出,舉世震驚。誰是刺殺肯尼迪的兇手?誰是幕後主使?

美國公眾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肯尼迪總統竟然在聯邦調查局特工的嚴密保護下,在光天化日、大庭廣眾之下連中數槍而身亡。

當時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繼任總統後,下令成立一個總統特別委員會,負責肯尼迪被殺事件的調查。經過近10個月的調查,有關方面尋訪了552位證人和25000位其他人員。1965年9月25日總統特別委員會作出一份912頁上百萬字的調查報告,向美國人民披露肯尼迪總統被殺真相。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刺殺肯尼迪總統的兇手奧斯瓦爾德

調查報告宣稱,是一個名叫奧斯瓦爾德的精神病患者刺殺了肯尼迪,他在總統車隊經過時,從總統身後開了三槍。這是一個孤立事件,兇手沒有政治動機。

該調查報告一出,就遭到廣泛質疑,認為這是一個漏洞百出的調查報告。

首先,關於兇手發射子彈數目及方向有疑點。當天,為了保證總統出行安全,警方在總統座駕上安裝了麥克風,以便對現場錄音。根據錄音帶中聽到的槍聲判斷,一共有4聲槍響。其中3槍是奧斯瓦爾德射出的,比較清晰。但是在這3槍之前不到0.5秒鐘,又聽到一聲槍響。

而正是這一槍與肯尼迪中彈時間非常吻合。因此專家推斷,當時至少有兩個兇手,在不同位置向肯尼迪總統射擊。由於缺乏實際證據支持,總統特別委員會否定了這個推斷。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已被兇手鎖定

其次,關於肯尼迪總統遺體檢查中的疑點。負責遺體解剖的美國海軍醫療中心的X光攝影師稱,他在給總統遺體拍照後,聯邦調查局特工堅持要親自顯影,拿走了全部膠捲和底片。後來他發現很多底片失蹤了,或者被“曝光”,剩下的只是一些模糊難辨的底片。他懷疑有人處理和調換了底片,有可能是為了掩蓋總統被槍擊的真實情況。

根據彈道專家的分析,中彈部位證明,肯尼迪總統並不是被來自後方的子彈射中,而是被來自右前方的子彈擊中。但這些存放在國家檔案館的分析資料和肯尼迪總統腦部解剖標本,全都不翼而飛。

再次,為什麼那麼多重要證人先後喪命?在肯尼迪總統遇刺不久,被指認為開槍兇手的奧斯瓦爾德被人殺死。接著在幾年內,居然有183名與此案有關的重要證人先後喪命。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多名證人莫名其妙地死亡

在這些證人中,有現場目擊者,有采訪過證人的記者。有的證人剛接到總統特別委員會的臨訊通知,便突然死亡;

還有的證人因警察手槍“走火”死於非命。眾多證人離奇死亡,難免使人懷疑,肯尼迪總統遇刺案背景複雜,可能與政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正因為調查報告疑點重重,關於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種種猜測不脛而走,各種稀奇古怪的說法甚囂塵上。有人說行兇者奧斯瓦爾德是古巴革命的同情者,瘋狂崇拜菲德爾.卡斯特羅。他要槍殺肯尼迪,是向古巴卡斯特羅表忠心;也有人說奧斯瓦爾德有蘇聯生活背景,是蘇聯克格勃特工;

還有人說因為肯尼迪總統與聯邦調查局局長鬍弗有矛盾,胡弗長期擔任局長,掌握美國政界許多要人的隱私,對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但肯尼迪年輕氣盛,不買胡弗的賬,甚至準備撤換胡弗,因此聯邦調查局是刺殺肯尼迪的主謀。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和聯邦調查局局長鬍弗長期不和

還有人說是越南人所為,因為1963年11月,肯尼迪總統為了挽回越戰敗局,策動了南越軍事政變,打死了南越總統吳庭豔。這是吳庭豔餘黨的報復行動。

由於調查報告漏洞百出,理所當然地被美國參議院否決。但參議院也沒有深究幕後真正的兇手,而是欲蓋彌彰地決定2038年以後才能公佈肯尼迪遇刺案件的所有檔案。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一些內部材料的曝光,有關肯尼迪遇刺的說法,似乎漸漸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當時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就是此次刺殺的幕後主謀。

直至肯尼迪總統遇刺40年後的2003年,美國出版的《肯尼迪,最後的證人》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該書由法國記者威廉.雷蒙和一名自稱是肯尼迪遇刺案最後證人的美國商人比利.索爾.埃斯蒂斯合著。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的競選搭檔,時任副總統約翰遜

書中引用大量翔實材料證實:刺殺肯尼迪總統的幕後主使人就是肯尼迪競選合作搭檔、當時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

來自得克薩斯州的林登.約翰遜在擔任副總統之前,曾被選為參議院議長,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其背後還有得州利益集團的支持,該書作者之一億比爾.索爾.埃斯蒂斯就是得州億萬富豪,他與約翰遜的關係非同一般。

副總統約翰遜與總統肯尼迪因政見不同,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在下一屆競選連任中,肯尼迪準備更換他的競選搭檔。同時肯尼迪已掌握約翰遜的貪汙劣跡,準備進行財政改革。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維護得州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約翰遜決心除掉肯尼迪。

約翰遜找到政治盟友、聯邦調查局局長鬍弗。胡弗本來就與肯尼迪有過節,二人一拍即合。正是由於聯邦調查局的密切配合,不但刺殺肯尼迪總統的密謀得以順利實施,而且事發後幫助銷燬罪證,幹掉知情證人,使案情的調查無果而終。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副總統約翰遜與聯邦調查局局長鬍弗一拍即合

除了埃斯蒂斯以外,還有一位非常重要證人,也在2001年透露了一些驚人秘密,直接證明了約翰遜就是幕後主使人。這名證人就是約翰遜的情婦馬德萊娜。據馬德萊娜透露,刺殺肯尼迪是得克薩斯州的石油大亨哈羅德森出錢,約翰遜具體策劃和幕後指揮。

馬德萊娜23歲就成為約翰遜的情婦,他們的關係保持了20年之久,倆人還有一個私生子。馬德萊娜知道約翰遜很多隱私,但多年以來一直守口如瓶。直到約翰遜去世了,他們的私生子也因病去世,已到遲暮之年的馬德萊娜再也沒有什麼好顧慮的,她於是站出來為這個震驚世界的大案作證。

馬德萊娜講述了約翰遜與肯尼迪發生分歧的起源,1960年約翰遜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敗給肯尼迪後,就對肯尼迪恨之入骨,雖然肯尼迪讓他當了競選合作搭檔,提名他作為副總統,但是約翰遜心裡明白,由於他與許多醜聞有關,在1964年下一屆總統選舉中,肯尼迪肯定不會讓他再做副總統了。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刺殺案事發現場

1963年11月21日,也就是刺殺肯尼迪的前一天晚上,馬德萊娜隨約翰遜參加了一個晚會。她看見約翰遜與幾個人在一個小房間裡密談。約翰遜在會後對馬德萊娜說:“從明天起那個該死的肯尼迪就不會再妨礙我了。這不是威脅,說到做到。”結果第二天就發生了肯尼迪總統遇刺事件。

肯尼迪這次達拉斯之行就是約翰遜精心策劃安排的。在刺殺案發生前5個月,肯尼迪曾與約翰遜、得克薩斯州州長康納利在華盛頓一家飯店開會。在會上,他們設法讓肯尼迪許諾秋天去達拉斯的行程安排。總統的行程安排,只有他們2個人知道。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的車隊按照州長康納利安排的行車路線行駛。在車隊出發前,聯邦調查局秘密警察突然改變原定的護駕安排,護送總統的摩托車減少了一半,原來在總統座駕之前的新聞攝影車也被安排在車隊最後。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肯尼迪總統在發表就職演說

當總統車隊行至埃爾姆街拐彎處減速行駛時,預先埋伏在指定位置的兇手向肯尼迪射出罪惡的子彈。在槍擊發生瞬間,現場警力不足以保護總統免遭傷害,也沒有一個記者在事發現場進行拍照,未能留下任何影像記錄。這一切都是約翰遜有意安排的。

案發後,肯尼迪還在醫院搶救時,約翰遜就下令清洗總統座駕,並下令銷燬其它證據。肯尼迪死後幾天的白宮電話錄音證明,約翰遜利用其權力和影響,策劃安排總統特別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並叮囑首席大法官沃倫絕不要去追查事件真相。

肯尼迪總統遇害40年後,真相大於白天下:他竟被他的競選搭檔謀殺

美國參議院否決了總統特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

至此,震驚世界的刺殺肯尼迪總統大案真相大白,約翰遜正是真正的主謀無疑。但是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政府為何遲遲不肯公佈真相,美國參議院為何決定要到2038年才公佈肯尼迪刺殺案的全部檔案?

由此人們不難推斷,這其中反映出美國兩黨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出不同利益集團的激烈博弈。相信總有一天,肯尼迪總統遇刺真相會公佈於世,人們會知道肯尼迪總統也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