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第一輛勞斯萊斯擁有者,禍福相依和人生起伏慈善家李春平

中國大陸第一輛勞斯萊斯擁有者,禍福相依和人生起伏慈善家李春平
中國大陸第一輛勞斯萊斯擁有者,禍福相依和人生起伏慈善家李春平

常理我們不應該妄議他人的人生之路,只是作為觀察者瞭解他的生活!

因為他這俊朗的外形,

使得許多女人迷上了他,

這一度成為他的災難,

又變成他的幸運。

李春平1949年出生於一個革命幹部家庭,

他當過兵,

退伍後到北影廠工作。

在他28歲那年因與情敵打鬥而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並被送到農場勞教三年。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這樣的身份是很難被社會所包容的,

因此李春平搬出家門,

過起了窮困潦倒的生活,

同時還感染了肝炎。

就在李春平生活的最低谷時,

他被一位部隊歌舞團的女演員看上,

很快兩個人開始熱戀,

女孩用自己每月僅有的57元養活著李春平。

正是因為兩個人身份的懸殊,

李春平的自卑心理讓他萌生了出國的想法,

於是,

他選擇了一種獨特的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

他每天精心打扮後坐在北京飯店的咖啡廳裡靜靜等待,

因為他知道,

容貌是自己唯一的武器,

能夠憑它出國,

憑它改變生存軌跡。

1979年9月,

一位年屆花甲的好萊塢女影星在夢中得到啟示

—— 她將在中國遇到上帝賜予的最後情人,

於是,她來到了北京。

在北京飯店,

她邂逅了李春平。

這個落魄的中國小夥子像極了她的初戀情人,

她見到李春平即想帶他回美國。

最初的階段,

李春平沒有直接答應老太太赤裸裸的要求,

因為覺得與老太太之間根本沒有所謂的愛情。

後來是在一對英國夫婦的幫助下去了英國,

並在那裡打工。

在英國的時候,

某天被出租車撞傷,

司機停也沒停就開走了。

醫生一看他是個窮人,

就隨便給他包紮一下,

無奈之下李春平拄著雙柺飛回了中國,

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那位老太仍在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打聽他的消息,

最終李春平以兒子和情人的雙重身份,

跟隨好萊塢巨星前往了美國。

因為兩個人年紀相差30多歲,

所以李春平一直像對待媽媽一樣看待這個女人。

初到美國,

老太太為他準備了一場豪華晚宴,

他第一次見到許多美國好萊塢的明星,

老太太向所有人介紹李春平是她的戀人,

併為了他定了一整層的總統套房,

還送給他一個非常珍貴的禮物 ── 綠卡。

李春平和老太太共同生活的第9年,

老太太查出癌症,

她希望李春平對她不離不棄,

她不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孤獨的死去。

特別是在老太太生命的最後階段,

她總是對李春平又打又罵,

李春平堅守諾言,

對老太太始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

因為在他最痛苦的階段,

是老太太收留了他。

在老太太去世前半年,

李春平滿足了老太太的願望,

和她領了結婚證。

老人死後,

李春平繼承了她絕大多數遺產,

擁有三輛頂級勞斯萊斯房車;

一座仿白金漢宮設計、價值8,000萬的豪宅;

另外在美國曼哈頓和北京華僑村還擁有大量不動產;

凡高和畢加索的四幅油畫,

其中一幅已經估價到1億至1.5億美元了。

李春平在某節目中坦言:

她很愛我,可我對她沒有愛情,

只有報恩之心。

剛跟她在一起時,

我就跟她講得很清楚,

你讓我有飯吃,

有份工作,

我會報恩的。

你活一天,

我就照顧你一天。

而李春平也以他的善良,

感動了這位大他30多歲的愛人兼恩人。

最終獲得價值連城的遺產。

所以,

連他自己都說,

他的人生,

興也女人,

敗也女人。

中國大陸第一輛勞斯萊斯擁有者,禍福相依和人生起伏慈善家李春平

李春平算不算慈善家

中國大陸第一輛勞斯萊斯擁有者,禍福相依和人生起伏慈善家李春平

李春平一生的經歷令人感嘆。

某種程度上講,

他是一個特別善良純真的人,

也正如此,

才贏得人生中不期而至的,

意外財富,

他並沒將這些財富據為己有,

而是大方散去,

被稱為“慈善家”。

慈善家未必都是超級富豪,

但是,

其社會責任感、

使命感必定超越眾人,

對時代與社會有著更清醒、

更深刻的認識。

慈善家關注社會問題,

解決社會問題,

思考如何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而非專注於個人財富的無限增長和享樂。

也非簡單無謂的散財。

如清末的武訓,

原本是一文不名的乞丐,

卻把辦義學作為終生目標,

乞討一生,

成功創辦三所義學,

雖然窮困潦倒,

卻成為後人所敬重的“平民慈善家”。

慈善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再分配或散財的過程,

實際上,

現代慈善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財富本身。

富豪要完成向慈善家的轉變,

就要探尋出一條大道,

這個道就是

為善之道、

善財之道。

為善之道,

就是善用財富,

兼濟天下、造福社會;

善財之道,

就是引領財富向善,

開拓創新、傳承精神。

這條道的探索,

是超越私慾、超越物慾的昇華之道,

是洞察社會問題、

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入世之道。

面對鉅富,

需要有駕馭財富的能力,

還需要有造福社會的理念。

否則,

財富不但不是福音,

還會成為禍水。

從梅豔芳到賭王,

再到李春平,

爭奪財產的鬧劇不是第一次,

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美國鉅富卡內基和洛克菲勒,

就是善道的開創者。

在人生的後半段,

他們將鉅額財富回饋社會,

成為偉大的慈善家。

100多年前,

卡內基為保證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

而設立紐約卡內基基金會,

奠定了現代慈善事業的基礎。

“在鉅富中死去是可恥的”,

他的這句座右銘,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富豪。

富可敵國的老洛克菲勒,

堅持“授人以漁”理念,

慈善事業遍及全球,

成為家族慈善傳承的典範,

其家族富過六代,

對當今世界依然產生著深遠影響。

他們以戰略性慈善聞名於世,

成為美國現代慈善的奠基人。

成為慈善家不易,

成為偉大的慈善家更難。

一個偉大的慈善家,

必然是慈善精神乃至時代精神的引領者,

是財富社會價值的創造者,

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從這種意義上講,

李春平確實是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大度的人,

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他的這些行為,

對於現代太多自私功利的人相比較,

還是顯得十分可愛和可貴。

只是李春平稍稍缺乏一些善良的智慧。

比如他沒有系統的造福和散財的方法。

慈善捐助顯得隨心所欲。

而他自己的生活,

也是空虛和混亂的。

為了填補自己單身的寂寞,

也為了用富貴武裝自己,

他請了幾十人陪伴自己。

僅為了他的私人生活,

身邊就有40人左右,

每天的開銷難以計數。

連他的保姆、服務生都大讚他可愛,

李春平對他們很好。

但他從沒計劃過如何真正把自己的錢財用在“度人上”,

也從沒計劃過假若有一天,

他自己沒有行為能力的時候,

如何管理和支配他這些財富。

天有不測風雲,

或許他還沒意識到自己已老,

阿爾茲海默症就來了,

又或許正是因為他的不拘小節,

和毫無掩藏的天真大度,

讓身邊人有了私心及貪婪,

許多的不明原因和種種非議,

正在證明他的病情和現狀,

遠非正常。

人世滄桑,

世態炎涼。

中年曾風光無限,

受盡尊重與崇拜,

暮年卻到達無行為能力,

並眼見親屬與身邊人的搶奪大戰,

稍有清醒,

他都該有無盡的悲涼與憤怒吧?

他早年行善時曾說過一句,

我待他們不薄,

將來我需要時,

他們可能也會對我好吧?

如今,

晚年李春平的生活現狀,

卻是十分寒涼的結局。

好罷,

作為李春平的擁躉,

盼他病情能好轉,

盼他親人對他有愛一些,

盼他身邊工作人員對他好一點。

看在他幫了所有這些人的分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