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如何解決中國智庫的“跟不上”與“不適應”

3月18日,《2018中國智庫報告》(中文版)發佈會暨“中國智庫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上海社科院舉辦。2018年中國智庫影響力評價結果正式發佈。(綜合影響力50強智庫名單)

上海社科院|如何解决中国智库的“跟不上”与“不适应”

3月18日,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張道根在“中國智庫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發言。

報告對目前中國智庫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並給出了相關建議。

報告指出,智庫“跟不上”主要表現在智庫研究滯後於實踐發展、滯後於決策需求、滯後於國際趨勢,智庫發展的視野、能力和認知還不足;“不適應”則主要體現為既有的體制機制尚不能完全支撐智庫發展,包括評價體系、管理方式和傳播能力等。由此導致智庫對現實情況缺乏瞭解,特別是對國情、世情缺乏瞭解,對於瞬息萬變的國內外環境來不及做出反應,難以開展深入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中國智庫的高質量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進一步增進對國情、世情的瞭解,深化體制機制建設,提高研究能力與質量,加強決策諮詢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設。

當前中國智庫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智庫發展視野“跟不上”,缺乏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智庫的視野來自智庫人員的社會閱歷,而不只是學歷,只有閱歷豐富、經驗老到的資政者,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才能成為決策部門的“望遠鏡”。但中國智庫尤其是體制內的智庫比較看重學歷,甚至是唯學歷論,智庫人員從學校到學校,或者是從研究機構到研究機構的現象並不鮮見,再加上國際出訪手續繁瑣,還有出訪經費和出訪時間的限制,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庫從業人員的視野,使得智庫只能著眼於政府決策中的“眼下事”“手邊事”。具體表現為:總結歸納性研究多,預判前瞻性研究少;文獻整理的多,實地調研的少;學術性的論文多,可操作性的建議少;解讀政策的闡釋性研究多,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性研究少。

第二,智庫發展能力“跟不上”,成果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國內智庫建設領域存在一哄而起、扎堆研究的不良傾向,有的智庫甚至根本沒有研究領域,什麼題目熱就研究什麼,哪裡研究項目多就到那裡去,對需要長期跟蹤的現實問題缺乏瞭解與研究,特別是在“智庫熱”下湧現出一批“萬能專家”,陷入智庫之間相互搶奪課題資源的怪圈。久而久之,勢必導致智庫的低水平重複研究氾濫,在智庫建設大潮中迷失航向、喪失初心,同時這種低水平發展還會在思想市場上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嚴重破壞智庫發展的生態環境。這與國際著名智庫注重跨學科交叉研究和專業化分工存在較大差距,也與國家對智庫發展願景背道而馳。

第三,智庫發展認知“跟不上”,智庫作用發揮難副其實。近年來,智庫概念業已得到普及,但對於究竟怎樣的組織才算是智庫,智庫應當具備怎樣的基本社會職能等問題仍莫衷一是,而且全社會對智庫的作用及其重要度的認識也還存在著分歧。比如,有些地方主管部門對智庫的態度是“管起來”,而不是“用起來”,認為智庫特別是社會智庫是來給政府部門“挑刺兒的”,會給決策體系和政策過程帶來壓力和麻煩,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一些地方的智庫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政智反饋渠道缺失、社會智庫諮政通道不暢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又比如,高校中把學術研究和對策研究對立起來的觀點仍相當普遍,認為“智庫從事的對策研究不屬於學術研究,那些做不好學術研究的才會去做對策研究,而且對策研究沒有水平,只有學術研究才有價值”。正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高校智庫人員的諮政成果無法納入績效考核與職稱晉升通道,高校智庫人才評聘工作存在“真空”地帶。這些都給智庫和思想市場的成長,帶來了發展理念上的障礙。

第四,智庫評價體系“不適應”,存在“唯批示論”誤區。智庫是連接專業知識與公共政策的橋樑,多元主體參與是智庫思想市場構建的必要條件,因此智庫所追求的影響力應當具備多元屬性,智庫實現影響力的行為也是豐富多樣的,智庫發展標準不應僅侷限於決策影響力,還應以各種形式向其他任何關心政策問題的群體輸出影響力,包括社會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即使是決策影響力,也不能僅侷限於“領導批示”,還應當重視思想性的貢獻,以及智庫專家介入政策過程的廣度與深度。當前中國智庫建設中普遍存在“唯批示論”,並按照領導級別大小作為評價智庫成果唯一或最高標準的現象,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視與警惕。長此以往,或將異化智庫發展目標,用揣測決策部門意圖和獲得更多的領導批示,取代艱苦紮實的對策研究。

第五,智庫管理方式“不適應”,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遲緩。智庫應當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具備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的能力,這不僅需要智庫對突發事件具有前瞻性預判和充分的研究積累,還需要有快速反應機制。國外頂級智庫大多采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對突發事件進行集體研討,發揮組織優勢,做出一系列高質量研究。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體制內智庫機構龐雜、研究隊伍臃腫,對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比較慢,冗長的內部流程與部門協調過程,使得智庫失去了寶貴的發聲機會,加上“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的約束,智庫觀點發表有時還會受到保密紀律的約束,這是導致體制內智庫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陷入集體失語困境的原因之一。改革的核心是要減少研究禁區,增強體制內智庫的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

第六,智庫傳播方式“不適應”,國際對話難以有效溝通。我國的智庫習慣於在國內進行成果轉化與傳播,但在國際上卻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進行有效溝通,只有少數智庫具備了對外傳播的能力,極少數智庫建立了全球傳播的渠道。如今,智庫每年在國際化上花費的經費不少,但相應的收效卻不大,比如大量的海外出訪僅僅停留在互相瞭解層面,海外智庫的回訪情況卻不樂觀,更不用說聯合開展研究和傳播中國智庫觀點。這些問題產生主要原因在於,智庫傳播方式“跟不上”國際規則,語言溝通有障礙、雞同鴨講式的交流、難以在國際有影響力的媒體、論壇上發聲,等等。有的智庫把出訪作為獎勵和福利,缺乏有效的連續機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海外聯繫,由於智庫部門負責人的更換而發生改變,這些都使得國內智庫的國際化之路走的格外艱辛。

致力於解決中國智庫“跟不上”“不適應”的建議

1.進一步落實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定位與功能

2015年初發布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定位與功能已經做出了明確界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諮詢機構”,主要發揮“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的基本功能。就目前智庫建設實踐看,與《意見》精神還有一定的差距,智庫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2.加強智庫與決策部門的有效對接與互動

要使得智庫的研究更有用,首先就需要在理念認知層面逐步提升決策部門對智庫重要性的認識,在制度保障層面加快推進智庫深度介入政策過程的體制建設,尤其是要加強在政策過程的兩端與智庫對接,如在重大決策出臺之前開展預研究的方案比選,在重大決策出臺之後開展政策後評估,將智庫領軍人才參與政策過程作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同時,政府信息和數據也要更多地向智庫開放,使得智庫與決策部門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新型智庫是從事原創性知識生產的組織,與政府之間絕非依附順從的關係,而是相互依賴、相互平衡、相互促進的新型夥伴關係。

3.推動智庫與學術研究相互支撐融合發展

智庫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學術研究的理論支撐。學術研究從概念導向出發,智庫研究遵循問題導向,兩者是學和用、源和流、道和器之間的關係。學術研究為智庫研究提供理論、方法和工具,智庫研究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思想觀點和對策建議,因此,智庫是國家重器、社會重器。提升智庫發展質量,需秉承一以貫之的方法論,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只有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智庫的研究質量才能保持穩定,研究觀點也不易被利益集團裹挾。就專業型智庫而言,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須的。比如,輿情類智庫往往採用電話調查、問卷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的方法;經濟類智庫的模型庫裡總有一些定量的政策評估方法;社會類智庫需要協調公共政策的規制者和被規制者等多方利益,多方座談有助於增進理解和尋求多贏;國際關係類智庫時常借鑑策略學和博弈論的方法;防務類智庫通常採用沙盤推演的方法。此外,還有田野調查等,也都是智庫常用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4.促進智庫與媒體宣傳優勢互補精誠合作

智庫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與媒體的精誠合作。智庫要善於主動設置議題,充分發揮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還要藉助媒體渠道把思想觀點傳播出去,傳播力也是影響力,所以智庫與媒體之間是一種互相依賴、優勢互補、目標一致的夥伴關係。智庫的領先一定程度上源於議題設置能力領先,即智庫發聲貴在先聲奪人,需要掌握好時機與分寸。智庫要成為新議題、新理念的領跑者,就需要靈敏的洞察與觸覺、長期的研究與積澱,以及媒體的支持與宣傳。

5.著力提升智庫內部管理能力與運行效率

智庫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內部管理能力提升。要順應智庫發展規律,深化智庫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智庫內部管理,提高智庫運行效率。進一步深化科研考核評價體制機制改革,鼓勵智庫多元化發展,防止單一標準的量化考核;進一步深化科研經費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經費使用要把人力資本作為智庫經費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要解開傳統報銷制度對科研活力禁錮和束縛;進一步深化科研項目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研究選題、立項以及研究過程跟蹤機制、成果質量評審機制和智庫影響力渠道通達機制,形成靈活多樣的管理機制和方式,激發體制內外智庫發展的潛力與活力。

6.著力培育智庫建設人才隊伍與管理團隊

智庫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與重點是智庫領軍人物和團隊。智庫建設重點需要三類人才:領軍人才是智庫的靈魂,也是舵手,駕馭智庫前行;跨專業、跨領域的研究團隊是智庫的壓艙石,研究團隊素質體現智庫實力,決定智庫整體質量;行政管理團隊是智庫運行的粘合劑、潤滑劑,承擔大量行政事務,提高智庫運行效率。三類人才的結構配比和相應的激勵機制是智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前智庫機構普遍存在著缺少人才但又浪費人才的情況,比如讓研究人員去處理大量行政事務,智庫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在用人體制上解決智力資源錯配問題,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的智庫人才“旋轉門”機制,加強智庫人才隊伍建設等。

7.堅持開門辦庫理念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

要推動中國智庫“請進來”,開門辦智庫、開放辦智庫,通過外部聯繫、內部溝通,不斷提升資源整合能力,把智庫合作落到實處。更要推動中國智庫“走出去”,與國際頂級智庫同臺競技,逐步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智庫在“公共外交”“知識外交”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一是在國際交流中,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參加國際論壇,舉辦國際會議,並用國際通用的方式傳達中國聲音,著力提升我國各類智庫參與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議題的經驗與能力,持續提升我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體系構建能力;二是在國際合作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相互來訪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增強合作的粘性,通過聯合開展項目研究、聯合發佈研究成果、鼓勵人員跨國流動等,推動從研究理念、管理方式到工具和方法的同步更新與相互借鑑。

8.堅持規範化管理推動社會智庫健康發展

要保障社會智庫依法參與智庫產品供給,拓展社會智庫參與決策諮詢服務的有效途徑。社會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於體制內智庫,社會智庫的經費來源更加多元,運作機制更加靈活,市場意識更加強烈。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社會智庫還處在一個起步探索階段,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尤其是在經費來源的穩定性,以及決策諮詢成果報送渠道等方面。推動社會智庫健康發展,一方面要規範和引導社會智庫發展,不斷提升社會智庫服務公共決策的能力與水平;另一方面,要促進政府決策與社會智庫之間的良性互動,持續優化政策環境,落實政府購買服務政策,鼓勵社會智庫共享思想市場的發展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