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當兵的時候連幹正職都是上過越戰的。連長曾講過他們撤回時,守衛高平大橋時對越軍特工人員的身手有很深的印象……

連副上沒上過戰場記憶不太清楚了,倒是他體工大隊的出身印象十分深刻。偶爾帶隊操練時,涉及軍事動作教學示範,那可是相當的敏捷、利落,透著一份矯健自信,當然的軍事裡手形象,頓時圈粉無數。

還愛音樂,會樂器識譜。城市兵,身材勻稱,白淨臉,愛笑,也有人稱其:笑面虎。

當然也愛“武”,身手不俗,遠近有名。

聽說我會點“太極拳”,就好奇地瞭解一下,可能是沒接觸過這種拳種,顯得“禮賢下士”。其實吧,自己也是入伍前一年才學了套拳架和基本推手動作,沒有什麼心得,也是皮毛。就把知道的四正手推手,兩個人一起搭了撘手,來回走了幾圈。不過,看得出來,他還是很有興趣;我呢也有些成就感,就是象他們說的“那地方的人哪能不會點武?!”有點不虛家鄉之名似的,這讓我們有了更多點的溝通和好感。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外國朋友也會兩下太極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還能詠春搭手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七娘山上

有天,他忽然找我,說一起去鎮上老鄉家“玩玩”。

街上有兩個30多歲的漢子在門口等著,熱情地招呼進了一個土牆院落人家。倒茶絮叨,彼此寒暄的西北話後,就來到院子裡,兩兩作對,撘起手來。

看樣子,連副的當地交往人緣不錯,人家也知道他的專長,經常切磋?

正想著,發現和我搭手的老鄉其實還不太擅長這個“推手”,一來一往,有點硬頂起來,心裡一時還沒了主意。抬眼瞅一眼連副,只見他掛著笑臉舉重若輕,步態靈活應對,讓我安下心,留意起對手的路子。

顯然看不出對方是練什麼的,但時間一長,其想用力勝的感覺還是通過手臂的傳遞過來。不知這是個什麼場面,是試試玩還是要進一步動作?

正左右為難時,只見那邊“咕咚”一聲,老鄉被放倒在地……

我一看好麼,照來吧,別這麼僵持不下了。於是手製腳鎖,上下借力,“撲騰”一聲,對方也跌倒在地……

這下子,大家都笑了起來,雖然他兩個有點狼狽尷尬,也總算是交流結束了……

當然,隨後老鄉是一陣的謙卑恭維和客氣讓連副很是開心……

我也看出連副動作好靈活,不頂牛,順著其挪動步伐,也算是推手中的“活步”了,確實是實戰經驗豐富,活學活用的高手。而自己確實是比較沒有經驗,變通不夠,不頂不丟,順其自然都做的都不夠。

據說這次鎮上“比武”之事在幹部中流傳開來,最後又傳到士兵裡面,豐富了新兵連的江湖話題。對我而言是一次有趣經歷。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公園裡練起來了

題外話說幾句:現在市面上太極拳似乎很流行,但和我們那時學的好像有些不一樣了?哪裡不同呢?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人練太極拳的人多,但是推手的人幾乎看不見了!過去拳架過後就要結合著練應用的招——“推手”啊。

衣服越來越飄逸,人也越來越有範了,但是沒推過手?這是怎麼了?那些“大師傳人”好像被崇拜應酬的如眾星拱月一般,“朝拜”過後,也都是上場表演拳架,顯示“正宗”;然後也無瑕教教和比試一下“推手”,好像用不著了一樣,眾弟子卻都已經“嗨翻”……

當年在西北的四十里鋪,用太極拳和老鄉“比武”的經歷

若干年以後,說起當時的拳,有知道的說我學的是“新架”。還記得當年教我們的老師30多歲,是市裡面有名的拳師,本長拳類出身,後在鄭州進修學的太極。

還親眼看過一位有“大成拳”底子的同學用大成拳所謂爆炸力和老師試招;只見老師迎面撘住來手,突然卸力側身,那位動作剛硬的同學,收不住身子,幾欲撲空跌倒……不甘心幾次,結果都是這樣,而且動作越大,其失勢越嚴重越狼狽。交手很快,在霎那間。老師說自己還只是卸力還沒有加勁……

說明什麼?說明太極拳絕對是有實戰能力的拳種,親眼所見。只是現在武道不興,學藝不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