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是一種思維偷懶

國運,是一種思維偷懶

南風窗官方微信公眾號:南風窗(SouthReviews)

用國運這種充滿熱血的虛幻概念,來替代嚴肅的思考,是一種懶人思維,貽害無窮,會讓人變笨。
國運,是一種思維偷懶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聊到天下大勢的時候,會提到“國運”一詞。這種宏大敘事的風格,以及家國情懷的腔調,讓人熱血沸騰。

偌大的清朝被日本打得割地賠款,咱們國運不濟。人口上億的明朝,被不過百萬人丁的後金擊敗,同樣是國運問題。看起來,國運兩個字是人間治亂、國家興亡的終極解釋。

胡適曾批評,中國人有“差不多先生”的毛病,就是凡事只求大概與理解的爽快,並不問真正的深層原因,更不求精確的格物致知。於是,“差不多先生”害了中國上千年。

其實,動輒談國運,又何嘗不是“差不多先生”的現代版。國運,是個虛幻的東西。國家興衰的根源在於兩樣,一是技術,二是制度。技術咱們就不談,只談制度。

所謂制度,其本質即是對人(官員和老百姓)的激勵和約束,而激勵和約束所需的東西是財貨。因此,國家治理的失敗,多半可以歸結為財金治理的失敗,讓國家失去了激勵與約束的手段。

清朝被日本打敗,是清朝財金治理潰敗於先。北洋水師的武器裝備並不遜色於日本人,清朝陸軍用的武器也不是像電視劇裡面描述的那樣,用大刀長矛,而是用的世界頂級的毛瑟步槍。但清軍士氣低落,動輒棄城逃跑。為什麼?

因為國家財力跟不上,無法構建這場戰爭的正向激勵機制。北洋水師的固定資產很龐大,軍艦排水量和火力都超過日本,但艦隊的折舊和維護費用也很厲害。養艦隊的費用比打造艦隊的費用更高,而且每年都要,但國家根本拿不出來。

國運,是一種思維偷懶

慈禧太后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的故事,一直有爭議,但它一定從側面說明當時的國家財政出了大問題。執掌一個3億人口大國權柄的人,要做一個並不算特別大的土建項目,竟然還不斷被大臣反對。最後,背上“挪用軍費”,導致國家戰敗的歷史罵名,這不啻為一種悲哀和諷刺。

國家沒錢,一遇到打仗,什麼樣的懦夫行為都會出現。每一位士兵就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多重身份——兒子,丈夫和父親。當國家不能建立有效的陣亡將士家屬的撫卹制度,那麼他們戰死之後,可能是妻兒父母被侮辱和餓死。

於是,奮勇殺敵只能靠著民族大義。但問題在於,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情懷。而且,國家財力不行,後勤跟不上,士兵每天空著肚子,怎麼打仗?

中外各國,歷史上但凡戰鬥力強大的野戰軍,無不有強大的財政後盾。一是必須建立有效的陣亡家屬撫卹制度;二是強大的後勤供應。這兩樣,比購買一批武器需要的財力大得多,它對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財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國運,是一種思維偷懶

甲午戰爭發生於19世紀最後的時光,這時的清朝早已國將不國。實際上,清朝中期之後,中央政府的徵稅體系就出了大問題,政府一直靠對富人出售官位來維持財政。此外,進入19世紀後半葉,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地方勢力做大,發達地區往往不聽中央號令,中央財政更困難。

在很大程度上,甲午戰爭不過是在衰弱的中央政府的有限支持下,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以及一些有民族大義的地方軍隊在和日本打仗。日本是個新興強國,它舉全國之力來攻擊清朝,清朝怎麼打得贏?

沒有什麼國運隕落,只有國家財金治理的失敗。用國運這種充滿熱血的虛幻概念,來替代嚴肅的思考,這是一種懶人思維,貽害無窮,會讓人變笨。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譚保羅 [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編輯 | 李少威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