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導演“炮擊金門”:牽著美蔣鼻子走

摘要:美蔣完全被毛主席高明策略牽著鼻子走,打炮也變成了美蔣我三方之間一種特殊的對話,一種不在談判桌上進行的談判。這真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

毛主席導演“炮擊金門”:牽著美蔣鼻子走

金門炮戰

1958年我軍炮擊金門,是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決定的。毛澤東親自點將讓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並且“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地方”的福州軍區第一政委葉飛指揮。葉飛接到命令後,“立即召開省委會議安排工作,決定江一真同志代替我主持省委日常工作,並立即組織前線指揮所”。7月19日,葉飛便和福州軍區副 司令員張翼翔、副政委劉培善一行到達廈門,迅速展開各項準備工作,並在24日前完成一切作戰部署。

7月27日,葉飛突然收到毛澤東致彭(德懷)黃(克誠)信。信中說,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中東解決,要有時日”,“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必須堅持。如你們同意,請將此信轉告葉飛,過細考慮一下,以其意見見告”。葉飛與張翼翔、劉培善商議,覺得各項準備工作比較緊張,加上福建沿海受颱風襲擊,大小橋樑數十座被沖毀;部隊疲勞過度,疾病叢生;特別是空軍進入福建前線的轉場尚未完成,海軍入閩尚在調動中,當即覆電認為推遲炮擊較有把握。這樣又得到延長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完成了地面炮火的集結和展開,以及對金門炮擊的所有目標進行測量並一一標在圖上;空軍完成了緊急的戰鬥轉場,海軍艦艇和岸炮部隊完成了入閩部署;制定了炮兵、空軍、海軍協同作戰方案。還對部隊進行了形勢任務和鬥爭方針政策的教育。

8月20日,葉飛接到中央軍委電話,要求他立即飛往北戴河。21日下午葉飛來到毛澤東的住處,“詳細彙報了炮擊金門的準備情況、炮兵的數量和部署,和實施突然襲擊的打法”。在座的有彭德懷、林彪與作戰部長王尚榮。第二天繼續開會,毛澤東說:“那好,照你們的計劃打。”並要葉飛留在北戴河指揮。“所以,炮擊金門是在北戴河指揮的”。“前線則由張翼翔、劉培善同志代我指揮”。張翼翔兼任前線指揮所參謀長。

但是,葉飛強調說:“炮擊金門也可以說是毛主席在直接指揮。”

敲山震虎 聲東擊西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發動了革命,推翻了舊的反動統治集團。美帝國主義直接出兵入侵黎巴嫩,隨後英軍入侵約旦。同時美國於7月15日宣佈其遠東地區陸海空軍進入戰備狀態。中東形勢突然緊張起來,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美英法介入後,蘇聯也有所動作。世界進步輿論都在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蔣介石集團趁機擴大事態,於7月16日宣佈所屬部隊處於“特別戒備狀態”。金門、馬祖與臺灣國民黨軍隊先後進行軍事演習,同時加強空軍對大陸偵察活動和襲擾準備。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央軍委決定炮擊金門。

炮擊金門由空戰拉開序幕。為了加強前線空軍的指揮,中央軍委把原志願軍空軍司令員聶鳳智調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7月的一天,我空軍飛臨福州上空,人民群眾歡欣鼓舞。在福建,我軍為爭奪制空權的鬥爭持續了半個月。國民黨的飛機損失50多架,我軍也損失了20多架。空戰後,制空權被我軍控制了,為大批炮兵開進廈門,為炮擊金門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海軍130岸炮部署在廈門對岸角尾。炮兵陣地從角尾到圍頭,長達30多公里,呈半圓形,大小金門及所有的港口、海面都在我炮兵的射程之內。

炮擊金門從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開始。第一次急襲,我軍所有炮兵陣地突然間同時向金門開火,1個小時密集發射了幾萬發炮彈。首戰告捷,以猛、準、狠的炮火予敵以沉重打擊,斃傷敵500餘人,斃敵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趙家驤、章傑及澎湖防衛部中將副司令吉星文,傷敵金門防衛部參謀長劉明奎及空軍系統的幕僚長,並擊傷敵運輸艦1艘。接著8月24日又予敵以再次沉重打擊。

我軍炮擊金門敲山震虎,起到聲東擊西的效果。一是警告蔣介石;二是同美帝較量,把美國的注意力吸引到遠東來,以支援中東人民的反美鬥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面對我軍大規模炮擊金門,一時弄不清我軍是要登陸金門呢,還是要大舉渡海解放臺灣,搞得3天睡不好覺;不出毛澤東所料,美國總統下令將地中海美軍第六艦隊的一半艦隻調到臺灣海峽,與第七艦隊會合,以加強第七艦隊。中東形勢由此緩和下來。

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取得重大勝利

炮擊金門是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其規模之大、炮火之烈開福建前線戰史之先河,也是我軍中外戰史上的戰爭奇觀。為實施炮擊金門,以福州軍區的炮兵為主,32個炮兵營部署在廈門、蓮河、大小嶝島及圍頭地區,從3個方向打擊料羅灣的蔣軍艦;同時廈門、蓮河地區佈防高射炮,以掩護地面炮兵的作戰行動。8月23日這一天,拂曉前各部完成射擊準備。459門大炮、80餘艘艦艇、200多架飛機瞄準了各自的打擊目標。17時20分,北京毛主席下令:“17時30分開炮!”時間一到,2600發炮彈驚天動地飛向金門,打得敵軍魂飛魄散,血肉橫飛。為擴大戰果,24日我軍又組織了全部炮兵,對金門蔣軍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炮擊。這天下午,蔣軍17艘艦艇駛向料羅灣,執行運兵員、輸送物資和搶救艦艇的任務。敵軍為掩護這些活動,便以炮兵向我廈門、蓮河地區射擊。我炮兵立即還擊,回敬了近萬發炮彈,蔣軍艦艇見勢不妙紛紛逃竄。我海軍6艘魚雷快艇在我炮火掩護下,立即從待機位置迅速出擊,進入金門海域,迎擊兩艘大型運輸艦、1艘中型運輸艦。當抵近敵艦兩鏈左右(約為400米)時施放魚雷,擊沉擊傷敵艦各1艘,取得重大勝利。我前線指揮部首長於26日頒發嘉獎令,嘉獎炮擊金門戰鬥中的有功海軍部隊。

我空軍在炮擊金門開始前,為爭奪福建前線制空權已進行過多次搏鬥。敵人8月23日、24日連遭重大打擊,在我軍25日暫停炮擊時,便出動F-86型飛機48架飛臨金門上空,企圖引誘我空軍出海。我機長劉維敏在漳州以東發現敵機4架,經過激烈空戰,他一人打下敵機兩架。我軍從8月23日開始到次年1月7日,一共進行了7次大規模的炮擊和不定期的零炮射擊,13次空戰及3次海戰,共擊落敵機34架,擊沉擊傷敵各種艦艇23艘,斃敵官兵7000餘人,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

軍事、政治、外交鬥爭交錯進行互為依傍

炮擊金門不僅是軍事鬥爭,而且是政治、外交上一場錯綜複雜的鬥爭,互為依傍。首先在軍事上沉重打擊了蔣軍交錯進行的襲擾竄犯活動,同時在政治、外交戰線等也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蔣軍連吃敗仗,於8月25日停止了海上運輸。金門守軍則緊急呼救,請求支援。27日,蔣軍改變了運輸方式,改為使用中型運輸艦,於夜間駛向料羅灣,然後再以小艦轉駁。運輸機也改為夜間對金門實施空投。26日中央軍委下令,要求我軍在地面、海上、空中嚴密封鎖,切斷蔣軍海上和空中的一切補給。到9月2日止,臺灣運送金門的各種物資不及平時的5%,致金門之敵缺彈少糧,處境日益艱難。9月中旬,敵又以中型登陸艇拖帶小型登陸艇,直接搶灘補給軍用物資;後又改變花樣,用大型運輸艦裝載水陸兩用輸送車,把物資運上岸。還以運輸機向小金門空投。我軍則針鋒相對,在海軍雷達的指引下,夜間對料羅灣進行零炮射擊,以增強封鎖效果。我炮兵先後擊傷蔣軍運輸艦7艘,擊沉水陸運送車10餘輛;海軍擊傷獵潛艦1艘;空軍又擊傷擊落敵機各1架。從10月1日起,敵每日出動運輸機百架次以上,日夜不停地空運。3日,我空軍低空高速進入,抵近攻擊,一舉擊落C—46型運輸機兩架。蔣介石遂下令停止白天空投。我炮兵總結了零炮射擊經驗,改進戰法,每日擊中目標30—50處,敵人防不勝防,軍心浮動,士氣低落。我軍完全取得了炮擊金門戰鬥的主動權。

1954年12月2日,蔣介石在華盛頓與美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蔣軍要求美軍履行條約,保護金門、馬祖。在炮擊金門的第3天晚上,艾森豪威爾在白宮與杜勒斯等人磋商,認為美國必須保住臺灣,要遏制中共的進攻。美國要動用武裝力量,必要時可考慮使用小型戰術核武器,摧毀大陸福建的軍用機場及其供應線。美軍下令第七艦隊處於緊急狀態,第六艦隊的一半艦隊調往臺灣海峽。至9月初已集結6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40餘艘驅逐艦、4艘潛艇和其他數十艘輔助船隻,以及飛機430架“聽從”毛澤東的調遣。

武戲暫停,文戲搭臺上演。毛澤東鑑於已沉重地打擊了金門蔣軍,並已減輕了美軍對中東人民的壓力,決定從9月4日起停止炮擊3天,以觀察對方動態。這時,我突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名義,向全世界發表關於中國領海的聲明。宣佈中國領海的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領海及其上空。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既是為了促進臺灣問題的解決,同時也是為了適時解決中國的領海問題。杜勒斯立即發表聲明,宣稱美國只承認3海里的範圍,“從來不承認關於12海里領海的任何要求”。並說美國會已授權總統使用美國的武裝部隊來幫助臺灣當局防守金門、馬祖,甚至叫囂:“如果不得不出面干預,就得動用一些小型原子武器。”對我國進行核訛詐。周恩來總理9月6日立即發表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中國政府完全有權對盤踞在沿海島嶼蔣介石部隊給予堅決的打擊和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任何外來的干涉,都是侵犯中國主權的罪惡行為。同時警告美國政府:美國如果把戰爭強加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必須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但是美國不顧中國政府再三警告和世界輿論的譴責,悍然決定派出軍艦為國民黨軍護航,以求恢復蔣軍的海上補給線。

9月7日,國民黨軍2艘運輸艦和5艘戰艦,在美軍第七艦隊2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護衛下駛向金門海域。14時45分至19時,有7艘美軍護航軍艦入侵金門、廈門地區中國領海內。中國外交部立即發表聲明,向美國政府提出警告。對於美軍的捲入,打還是不打?如果一起打,就有可能同美軍發生衝突。這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葉飛立即請示毛澤東。毛澤東回答說:“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葉飛又請示:如果美艦向我開火,我們是否還擊?毛澤東回答:沒有命令不準還擊。“而且要等北京命令才能開火”。於是葉飛立即向三十一軍及各炮群傳達了毛澤東的命令,同時也將情況通報了空軍、海軍。但9月7日沒有接到北京的開炮命令。8日,毛澤東接到福建前線報告,美蔣聯合編隊再次駛向金門海域。蔣艦到料羅灣碼頭卸貨補給物資,美軍兩艘軍艦停在附近海面助威。美軍已公開介入,但介入有多深?毛澤東決定探它一探。當即命令按預定作戰方案開炮,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我全線炮兵突然猛烈開火,把蔣艦美樂號擊沉,美珍號擊傷逃竄。不可一世的美艦一見大勢不好,立即丟下蔣艦掉頭撤至12海里處觀望,始終未敢妄動。金門守軍和蔣艦官兵一見美艦逃跑,大罵“美國人混蛋”,並向蔣介石告急。11日,4艘美艦再次出動掩護蔣軍4艘運輸艦、7艘作戰艦向金門進發。11時19分起4艘美艦又入侵金門、廈門海域。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我前線部隊立即開炮嚴懲,結果與8日出現的場面一樣,美艦丟下蔣艦逃離戰區退向外海。通過兩次中美大較量,毛澤東摸清了美軍的戰略底牌,美軍在臺海問題上及早從金門、馬祖脫身,重點保臺;同時也摸清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帝貌似強大,在全世界橫行霸道,不可一世,但其實也是一隻紙老虎。

莫斯科站在中國一邊華盛頓多了一層顧忌

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與布爾加寧來中國訪問。毛澤東接待了赫魯曉夫。這時中蘇之間已經發生了分歧,對方不同意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政策;中國拒絕了赫魯曉夫提出的組建聯合艦隊的建議,更不同意蘇聯艦隊在中國港口停泊;在如何評價斯大林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分歧。

在赫魯曉夫離開中國之後,中國宣佈為了回擊蔣幫挑釁而採取的懲罰性措施,並從8月23日開始了炮擊金門。基於炮擊金門是在赫魯曉夫訪華以後發生的,世界上許多人都認為炮擊金門得到了莫斯科的默認,但事實上中國並未向蘇通報。蘇方認為中國這樣做違背了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所承擔的義務。

炮擊開始後,中美兩國軍隊在臺灣海峽形成對峙局面。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向赫報告:遊弋在臺灣海峽的美國第七艦隊的航母已由4艘增加到6艘,空軍戰機也達到715架。美軍還準備從沖繩再向臺灣調動3個海軍陸戰師。但是毛澤東橫下一條心,決意頂下去。9月2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飛抵北京,奉命要求中方就炮擊事件作出解釋。毛澤東對葛說:“當前國際緊張局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較為有利,而不利於帝國主義。”儘管華盛頓已著手討論動用核武器問題,毛對葛說:中國不怕核訛詐,如果美國實施核打擊,中國政府將撤到延安,繼續鬥爭。此時,毛澤東甚至詩興大發說:“我們將在哪裡建社會主義世界的首都呢?”他自問自答:“我們將在太平洋中間堆起一個大島,至時我們就把世界之都建在這個大島子上!”這些話使葛如墜五里霧中。

美國在臺海炫耀武力,嚴格地講這隻對毛澤東有利。這迫使蘇聯領導人作出種種讓步,藉以顯示同中國的團結。這次葛羅米柯帶來了蘇方事先起草好的聲明,特徵求中國領導人的意見。中國稍加修改便欣然同意了。這個聲明實際上是1958年9月7日蘇聯政府首腦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一封信。信中呼籲美國要理智,不要採取任何引起無法挽回的後果的行動,並特別強調,蘇聯將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犯視為對它自己的侵犯。9月19日,莫斯科的口氣更加強硬。它警告美國政府說,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遭受核襲擊,它將立即以同樣手段對侵略者予以反擊。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機器已全力開動,很快進入相應的戒備狀態。

毛澤東對莫斯科所採取的上述行動比較滿意,他向蘇聯領導人發出了感謝信。毛澤東曾對身邊的人說:“金門和馬祖——這是兩支‘神笛’。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艾森豪威爾,他們都踏著這支‘神笛’的樂曲跳舞,不過這政治舞蹈的節律和動作完全是由我們確定的。”

在中國大陸、臺灣與美國兩國三方爭鬥中巧妙應對贏得主動

由於美軍介入,臺灣海峽鬥爭變得尖銳複雜。我打蔣避美;美軍也極力避免與中共發生直接衝突;蔣介石則費盡苦心拉美軍下水造成中美交鋒以坐收漁利。毛澤東在軍事上打蔣不讓步。我軍由於多次大打和持續不斷地進行零炮射擊,切斷了蔣軍海上與空中補給線,成功地實現了對金門的封鎖,使金門蔣軍陷入絕境。前線指戰員們以為下一步就要登陸金門島了;但沒想到毛澤東卻又突出奇招:決定停止炮擊,呼籲和平解決國共爭端。在外交上我方利用美蔣矛盾,倡導中美坐下來進行談判。美軍見對中國政府訛詐政策無效,擔心在臺海越陷越深,為求儘快脫身,轉而要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等島嶼,企謀以此孤立臺灣,實現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美國務卿杜勒斯公開宣稱蔣駐軍金馬是“愚蠢”的。而蔣介石各懷鬼胎,基於自身利益而拒撤金馬,並揚言“反攻大陸”,妄圖把美國拖入中國內戰。毛澤東有鑑於此,決定改變封鎖金門政策,讓金門留在蔣手中,以擴大美蔣矛盾,粉碎美國企圖實現“臺灣獨立”的陰謀。便指示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實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政策。並指出:“在目前宜減輕對金、馬的軍事壓力,使他能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當然又要使其處於緊張狀態,拖住美國不得脫身,必要時,仍可組織大打。總之,臨機應變,主動在我,以利統一解決臺、澎、金、馬問題。”這個戰略的核心是把金門、馬祖變成套在美國人脖子上的絞索。據此精神,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寫了《告臺灣同胞書》。正式宣佈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你們與我們之間的戰爭,30年了,尚未結束,這是不好的,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美國侵佔臺灣與臺灣海峽,這是中美雙方有關的問題,應當由兩國舉行談判解決,目前正在華沙舉行”。美國人宣佈8日起暫停護航。蔣介石不同意美軍撤出護航,而於10月10日國民黨雙十節這天,指示空軍飛機起飛44批182架次前往大陸挑釁。有6架次飛抵福建龍田機場上空,被我空軍擊落2架,地面高炮部隊又擊落1架。停止炮擊時間一到,臺灣又緊張起來。10月13日,我國防部命令“金境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但“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18日,美國宣佈杜勒斯21日到臺灣與蔣介石會談。美國軍艦“橡林山”號、“麥克凱恩”號、“渴馬邀”號、“柯格斯威爾”號竟敢放肆地入侵金門海域,為蔣艦護航。我軍在10月20日16時恢復炮擊,8000餘發炮彈直飛金門,山呼海嘯般地擊中蔣軍運輸艦4艘、大型貨船1艘、C—46型運輸機1架。杜勒斯來到臺灣勸說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妄圖託管臺灣;蔣介石則表示“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

後來炮擊金門逐步發展為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10月25日我軍又宣佈:每雙日我軍不打炮,逢單日為我軍炮擊日。此後,軍事鬥爭形式又演變為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半停半打。1959年1月3日,金門敵炮兵突然向大嶝島開炮,使山頭村託兒所被打死31人,傷17人。毛澤東得知後大為震怒,下令對金門守軍實施第7次大規模炮擊。7日下午2時我前線炮兵全部開火,共發炮彈2.6萬餘發,擊中對方炮陣地12個,觀察所15個,斃傷敵100餘人,嚴懲了蔣軍。

自1958年9月7日以後,我國政府對美國侵犯我國領海、領空不斷髮出嚴重警告。到1960年5月25日,我國外交部已提出第100次警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置之不理,還決定在6月17日跑到臺灣來支持蔣介石。中央軍委決定在6月17日和6月19日艾森豪威爾到達臺灣前夕和離開臺灣的兩個時節進行炮擊示威,炮轟瘟神。1961年8月以後,為了穩定臺灣形勢,我軍不主動炮擊金門了,只打一些宣傳彈。至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美國政府與臺灣斷交併撤軍。我國防部長徐向前當天發表聲明,決定停止對大小金門的一切炮擊。炮擊金門這場戰鬥,從開始重拳出擊,到“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再到雙日不打單日打,停停打打,半停半打,一直都是由毛澤東親自決策、導演、指揮的,甚至《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命令都出自毛澤東的大手筆。最高統帥巧妙地將軍事鬥爭、政治鬥爭與外交鬥爭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成功地把握了戰爭的發展方向,穩操戰爭主動權,既嚴懲了蔣軍,又挫敗了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捍衛了國家的主權與尊嚴。擔任福建前線指揮員的葉飛上將讚揚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說:“美蔣完全被毛主席高明策略牽著鼻子走,打炮也變成了美蔣我三方之間一種特殊的對話,一種不在談判桌上進行的談判。這真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又說:“毛主席決定不拿下金門,現在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留下一個‘對話’的渠道,後來講‘三通’,其實福建前線和金門間早就用多種特殊的形式‘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