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曾說過:“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裡就拖到哪裡。”

可見他人給的恩惠和好處,並不是白拿的。

博大精深的中文,也把“人情”稱作“債”——收了別人的人情,都是要還,而且要加倍還的。

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會受了別人的恩惠而不安,甚至心裡常常在想如何回報,發表在《經濟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把這種微妙的情緒稱為:互惠焦慮。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01 互惠焦慮來自對邊界的敏感。


面對超市裡熱情的導購、愛拉家常的髮型師、餐館裡照顧周到的服務員,很多人說“謝謝”,心裡卻在默唸“不要理我,讓我自己待著”。

那種不適感來自於感受到個人空間被侵犯,並不是自己要求的“被照顧”,卻不得不接受。

邊界感是生來就有的一種感知,只是每個人的認知、經歷不同,造成對邊界感的敏感度不同。

在《歡樂頌》中,曲筱綃自作主張幫助邱瑩瑩測驗她男友人品如何,出發點是為了不讓邱瑩瑩吃虧。

但邱瑩瑩覺得自己被冒犯,和曲筱綃大吵一架。


是的,現代人並不期望別人主動幫忙,不願意被別人的熱心腸衝破了界限。

讓人焦慮的恩惠,另一個越界的地方在於,它往往限制了我們選擇的自由。

鄰里之間互相關照本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是過多的主動幫助,也會給人造成心理壓力,限制人選擇的自由。

隔壁的王奶奶特別熱心快腸,我們下班回來晚了,她聽見我們的開門聲,就招呼我:“這麼晚回來,還沒吃飯吧?來我們家一起吃吧。”

我推辭都沒用,她連拖帶拉把我按在她家餐桌前。

更不要說她隔三差五地送好吃的來我家,主動幫我們看孩子了。

我常常覺得接受她那麼多幫助,卻“無以為報”。所以只要有機會“回報”她,我都毫不猶豫。

王奶奶的兒子做安利銷售,兒媳是XX保險公司員工,這些年,我一直找他兒子買保健品和保潔用品,在她兒媳手上買保險。

老公有時會嘀咕: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吃那些保健品啊,保險明明也有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我有點無奈,接受了別人的饋贈,哪裡好意思虧欠人家啊?

寧願放棄更好更多的選擇,也要還了“人情債”啊。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02 如何緩解互惠焦慮?


相信還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內心害怕“虧欠”了別人,總是儘可能地回報別人,即使那些回報會給自己造成一些困擾。

坦率地說,我有時候很想擺脫這種困擾,畢竟如果沒有互惠焦慮,自己能有更多自由的選擇。

後來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並且尋找了一些方法來解決自己的焦慮,我把方法總結出來,希望對有同樣困惑的朋友有幫助:

1、坦然接受。

羅伯特·特里弗斯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了互惠利他主義理論,指出了互惠利他不是無條件的。

當受到他人幫助時,個體必須報答利他主義行為,如果不這樣做,通常會導致原來的利他主義者在未來撤消利他主義行為。

這也指出了打破互惠焦慮、“人情債”循環的辦法,那就是坦然接受別人的恩惠,如果不回報,對方必然不再給予恩惠。

接受恩惠而不回報,可能被人指責“情商低”,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互惠焦慮,相對於被必須回報的“義務感”綁架,打破“必須”的執念,會更輕鬆一些。

的確是這樣,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必須回報鄰居好意”的想法,不再買自己並不需要的保健品。

他們對我的熱情並沒有減少,態度依然是禮貌的,只是不再強拉我去他家吃飯,但這樣的相處方式反而是我喜歡的。

言情小說家皎皎,在她的《為你打開時間的門》裡寫道:“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意,就是一種感激。”

當我們遇到別人主動的幫助和恩惠時,坦然接受、表達感激,把對方的幫助當做不計回報的行為,我們內心的虧欠感會少很多,也不會一心去想回報。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2、放下顧慮,對越界的行為說“不”。

雖然禮尚往來有利於促進感情,但對於我們無力“回報”的禮物和幫助,我們完全可以禮貌拒絕;對熱情的推銷員,我們也可以說“謝謝,我不需要”;對愛拉家常的髮型師,試試微笑卻不回應。

拒絕了越界的幫助和人情之後,我們一定會感受到渾身輕鬆。

越多人瞭解邊界意識,越少人受困擾。

有邊界意識的人,既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照顧自己。

我們並不需要害怕自己不被認可和接納,放下拒絕的罪惡感,應付不來的人情只會產生內耗,讓我們內疚而不安。

拋開需要得到別人認可的念頭,敢說“不”,互惠焦慮會減輕很多。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3、把關注點從對別人感受的揣測轉移到解決自身情緒。

互惠焦慮的來源,其實是自由感的失去,是擔心自己如果不做……,就會被人非議、背後指責,我們對他人感受的揣測,讓自己不安。

但別人說的這些,如果我們不在意,怎麼會引起焦慮呢?

我們沒法控制別人的行為,沒法讓別人不要給予我們幫助和恩惠,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應對,要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我們可以從分析情緒的來源做起:

我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我非常在意這個人、這件事,這種情緒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我不能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大師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在《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寫道,人生中大多數的痛苦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遭受到兩支箭的攻擊:

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本身;

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就是問題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第一支箭對我們的傷害並不大,僅僅是外傷而已;第二支箭則會深入內心,給我們造成內傷,我們的負面情緒會傷害自己,越是掙扎,這支箭就會在我們的心中陷得越深。

我們要做的是拔出第二支箭,中止內心的糾結與對抗,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想辦法改變行為,做理性的決定。


欠了人情,你想要加倍償還嗎?互惠焦慮瞭解一下


03 如果你自認為有互惠焦慮,不妨做個小測試。


如果你自認為有互惠焦慮,並且對互惠焦慮量表有興趣,可以測測看:

(每道題請按“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打分,加總除以題目數算出平均分,分數越高表示互惠關係給你帶來的焦慮感越高。)

1.如非必要,我不會請求幫助,以免虧欠別人。

2.通常我不接受幫助,除非我確信我能很快還清所有的人情。

3.一個人如果不能償還相應的人情,就不該向朋友尋求幫助。

4.如果我不能報答別人的幫助,我就避免請求幫助。

5.當有人提出幫助我時,如果我不能償還相應的人情,我通常會拒絕接受幫助。

6.我不願意請求幫助,因為那樣我就不需要考慮我能給什麼回報。

7.當我收到別人的幫助時,我擔心該如何報答他們。

8.我常常害怕我不能及時回報別人的幫助。

9.我擔心如果我沒有回報別人的幫助,人們會怎麼想我。

10.有時候,我覺得我太過關注如何報答別人的幫助了。

11.當我欠了人情的時候,我感到焦躁不安。

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得分是3.325分,如果你的得分高於這個數值,互惠焦慮可能已經對你造成了一定困擾,你可以試試我的方法,但願能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