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對很多休閒農莊來講,其營業收入不單單是由餐飲、觀光門票構成,農莊自營產品銷售在運營規劃中也佔了較大的份額。但現實往往是,遊客在農莊中玩的盡興,對農副商品卻興致缺缺。“

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眼光,並引導其消費”是值得新農人思考的重要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鄰國日本的一些著名農莊在產品運營上取得的成功。比如北海道的富田農場,主打花卉觀賞,沒有門票售賣,更沒有強制性消費,但它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九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五千四百萬)。這跟它為遊客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將產品帶入到一個富有情感的消費環境中有著很大的關聯。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消費動機:由需要到喜歡

農莊是一個露天、開放性的場地。客觀來講,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銷售農產品,更具優勢。像日本富田農場主打的花卉景觀,雖然並沒有設置門票,但農場主仍然很用心地做好花海的視覺效果,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花卉種植。這樣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拉動了客流量。

在大片的薰衣草花海中,遊客盡情地拍照,而在花海旁邊的商店,正是農場的“核心”。各類薰衣草產品,精油、香氛、零食……農場自有的產品,自然而然的帶動了“二次消費”,絕非“淘寶爆款”之輩,加上農場中會有花卉的說明、功效解釋,又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誘惑”?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同時,富田農場中還有著日本最大的乾花展示空間。農場主邀請的國外著名花卉設計師進行整體設計,在充滿香氣的花海中,一把不會凋謝的乾花在顧客眼中就是裝飾的絕好物件,喜愛之情湧上心頭,消費也就形成了。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抓住味蕾:是好奇心不是味道

雖說,農莊的發展不能光靠“吃”,但是沒有餐飲業的輔助也是萬萬不行的。我們一直在強調“特色”,因為人們總是會對沒接觸過的東西抱有好奇,並由此引發消費。農場中的食物的確是要追求美味,但反過來想,與外面飯店同樣菜色的“美味”,必然會讓顧客缺少興致。所以要注意運用農場材料,最大限度突出當地特色,做到差異最大化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富田農場的薰衣草冰淇淋、各類鮮花零食,不知有多少人會慕名前來,只為感受一下之前沒接觸過的味道。暫不論味道是有多麼美味,至少它帶動了人們在農場的消費。在後續完善中,不停地推出“限時”美味,讓遊客在經典與獨特中作出選擇。

正如前一陣網上大火的“史上最難喝的五種飲料”,其實也並沒有難喝到無法下嚥,但就是這麼一個噱頭,讓網民們躍躍欲試,銷售量也隨之迅猛增長。

當農場類型相似、環境條件相仿,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吸引消費者的體驗與產品,一個強有力的消費場景建立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商品為道具,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使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口、耳、鼻、眼、心同時感受到“情感共振”式的體驗,激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進產品的銷售。

值得注意的事,消費場景是建立在消費者需求之上,不同的產品自身也有不同特點,在消費場景打造時,

要注意結合農場本身的特色以及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來打造,這樣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大休閒時代悄然而至,各方大佬紛紛出手佈局農業,從誕生起就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的休閒農業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大江南北,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拐點,也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和途徑。根據像以上這種成功案例的經驗總結,想要做好休閒農業、主題農莊千萬不要踩下面這7種雷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1.做系統,忌傲慢無知

休閒農業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包含了資金、成本、管理、人才、團隊、營銷、產品、推廣、策劃、規劃、建設施工等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項目乃至企業的運營。只有搭建了健全的系統,才能有效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效益,彰顯價值

單個項目是園區的平臺,在平臺的基礎上要做系統,用系統的工程去解決項目每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才能維持項目的正常運作和長遠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注重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和運用,在該視角下多方面運營,無疑給整個平臺打下良好基礎。

做休閒農業如果沒有系統的大格局、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項目還沒落定,就難以為繼了。許多經營者和投資者往往自以為是,自認為見多識廣,既不策劃,也不規劃,天馬行空,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結果可想而知,竹籃打水一場空,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2. 做陽光,忌偷樑換柱

休閒農業本來就是生態、綠色的光明的產業,因此作為經營主或投資者首先得存良心、有良知,甘於做陽光下的產業。無論是休閒農業項目還是產品都需要在誠信、守法、安全的範圍內進行,要像大樹一樣,紮根土地,力求向上,吸取更多的陽光和雨露,這樣的企業和項目才有可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如果一個企業在項目操作上李代桃僵,掛羊頭賣狗肉,打著休閒農業的旗子,走著跑馬圈地的路子;或者在產品生產上以次充好,以假代真;這樣即使一時拿下了項目,或者獲得了短期的收益,但由於老闆人品不高,心術不正,只能是誤國殃民,禍害當地老百姓,最終將受到唾棄。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3. 做內質,忌表面功夫

內容是王道,品質制勝,這是市場亙古不變的真理。如何瞄準目標客戶群,將項目和產品的內容做到出奇、出新、出彩、出色至關重要。注重客戶體驗,物超所值,其實是對品質的更高要求。

對於休閒農業項目而言,優勢產業直接關係到整個項目盈利以及可持續發展。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需從自身優勢產業著手,樹立自己的強勢品牌,建立核心競爭力,並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農業產業是其發展壯大的基石,旅遊、服務等產業是其價值提升的關鍵。

沒有產業支撐的項目,或只是為了中看而去做產業的項目,都是很危險的。一般來說,一個農業園區內如果有10個項目,至少6-7個項目要盈利,其他2-3個可做公共配套,如果低於6個,那整體項目風險就很大。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4. 做模式,忌拿來主義

在做休閒農業項目之前,首先得結合資源條件、區位交通、人文歷史等多種因素綜合考量,儘可能科學、合理的制定好戰略策劃與規劃設計,尤其是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推廣模式等需要重點思考,做到心有成竹,溝壑分明。

休閒農業是一種體驗經濟,遊客的滿意度直接關係到項目的盈利能力,因此,一切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能力為導向,鎖定高端顧客,腹部減肥,才能提升企業的利潤。只有找準市場機遇點,正確預判市場走向,將農業、旅遊、文化、創意等元素有機融合,才能有的放矢,走向成功。只要在機制、模式、創意上不斷創新,在跨界整合上下功夫,通過一產聯動二三產,才能脫穎而出

仔細甄辨資源差異、文脈差異、地域差異產品差異以及同質項目優劣勢,在差異化上做足文章,做到比同類項目別出心裁,與同類項目互相補充,這才是品位,才是境界。切忌跟風,別人做什麼,自己跟著做什麼,這樣只有死路一條,不是在同質化中淹死,就是在激烈競爭中拖死。

只要有賺錢的地兒,就有商業模式的存在。那麼休閒農業到底怎樣盈利?賺誰的錢?怎麼樣才能賺錢?就是每一個企業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決定企業存活的關鍵。但是由於定位不同、地域不同、資源稟賦不同、歷史人文不同、民俗文化不同,每個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就會不同。各個企業的處境不同、底蘊不一樣,具體的管理模式也就不盡相同。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5. 做長線,忌鼠目寸光

農業是典型的慢熱型產業,投入大,比較效益低,回報週期長。因此,註定做農業必須“風物長宜放眼量”,經營者必須有高格局,有大氣量,有長遠的目光與投資打算。

一個成熟農業產業的培育,譬如種植業,短則2-3年,長則5-10年。因此需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毅的意志,紮根基礎產業,不斷堅持,才能迎來豐收的喜悅。如果投資者心浮氣躁,只想著2-3年要豐厚的回報,或者僅僅是衝著國家政策扶持的項目而去,那麼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被套牢,或者壓根就成不了氣候。

6. 做減法,忌貪大求全

休閒農業是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邊際效益的產業,產業是基點,生態是看點,文化和服務是賣點,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例如上述薰衣草項目,既可做現成的裝飾品,又可做精油、護膚品、美容品等深加工產品,也可以打造成農業景觀,把產品做精緻,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出路。

而目前很多休閒農莊總是貪大求全,這也種一點,那也養一點,看起來繁華似錦,但是因為盤子太散,無力駕馭,做出來後要規模沒規模,要特色沒特色。

因此,在做休閒農業項目時,一定要簡約化,做精品,刪除一切可有可無的項目,刪除一切無關緊要的裝點,特色也就顯露出來了

民宿主借鑑:年銷售額過9億的農莊怎麼做到的?

7. 做團隊,忌單打獨鬥

在開放、包容、融合的大經濟環境下,單打獨鬥的個人主義已經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團隊合作成為休閒農業企業和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農業合夥人的概念和思維,抱團取暖,整合資源、資本、知識、技術等相關要素,在合作中共存、共榮、共贏,從而規避風險,獲得安全感、歸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