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企業為什麼會成功?理想與情懷的分量要遠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雖然宣佈即將在明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但馬雲似乎比從前更忙了。上個禮拜,整整一週馬雲都在非洲奔波,從10月26日到11月1日,馬雲一週內連跑四個非洲國家。

金庸去世,馬雲卻在非洲“行俠仗義”

很多人是因為金庸去世關注到馬雲遠在非洲,11月30日,金庸辭世,馬雲在微博上發佈親自撰寫的悼念文章,署名是“馬雲 10.31 非洲”。

文章是忙裡偷閒而就。因為這一週在非洲,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馬雲又幹了件大事,代表阿里阿巴巴宣佈與盧旺達共同落地非洲首個eWTP項目(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根據協議,阿里巴巴將和盧旺達政府合作,幫助盧旺達中小企業向中國消費者銷售咖啡、手工品等當地特色產品,向中國遊客推廣盧旺達旅遊,以及為盧旺達數字經濟發展培訓人才,支持盧旺達經濟發展。

盧旺達是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也是非洲現代史上最悲催的國家,其2017年GDP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很多中國人對盧旺達最深刻的印象還是發生在上世紀末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以及電影《盧旺達飯店》。但在過去二十年,盧旺達政府勵精圖治,正在追求更快的增長。

這從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對馬雲的重視可以看出。為了eWTP落地本國,剛從德國訪問歸來的卡加梅總統,經歷十小時飛行,落地稍作休息後,便趕去同馬雲會談。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這已是一年內卡加梅和馬雲的第四次會面。而對馬雲來說,也是他一年多時間內第三次到訪非洲。

一位中國企業家,一位非洲總統,中國和非洲深厚的關係,在馬雲和卡加梅身上,落為縮影。

最重視非洲中國企業家出爐,馬雲“至愛非洲”

反映國家實力的是GDP,反映阿里巴巴實力的一大指標是GMV(商品交易總額),在去非洲的同時,馬雲在美國時間10月30日發佈了一封致股東以及投資人的公開信,稱在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週年的時候,能夠實現1萬億美元的GMV。

與1萬億美元相比,盧旺達不到100億美元的GDP是在不夠看,即便整個盧旺達全部都上了阿里平臺,也不過只佔1%份額。如果在商言商談利益收益的話,阿里巴巴在非洲大力建設eWTP,至少在數年內無利可圖,屬於賠本買賣。

但馬雲卻又是中國最最重視非洲的企業家,他對非洲的重視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外國”。像馬雲這樣的“首富”,金錢其實早已沒有太大意義,對他們來說,時間花在哪兒,才是“重視”放在哪兒。

馬雲頻頻到非洲出差不說,他甚至曾告訴媒體,未來“計劃用10-15年時間,走遍非洲大陸”。

這次在盧旺達,馬雲還說,“我等待這一天有差不多20年了”。

這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卻應該是馬雲的真實想法,因為對於馬雲寄予阿里巴巴的理想,對於志在全世界的阿里巴巴,非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10月30日的公開信裡,馬雲再次強調了他的理想:“在未來20年,阿里巴巴將服務全世界20億消費者,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創造1億就業機會。”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全球電商人才-教育者計劃”學員們手持畢業證書,他們將成為非洲電商發展的種子。

非洲不是最富裕的大洲,但那裡有最大數量需要被滿足的消費者,有最大數量最需要幫助的中小企業家,有白紙般的電子貿易市場,正是阿里巴巴未來最有用武之地的地方。

企業為什麼會成功?理想與情懷的分量要遠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關於馬雲與阿里巴巴的成功,不止在中國,在全世界都已經是一個傳奇,無論是在美洲還是在非洲,有馬雲在的會場,都是人頭濟濟,聽眾爆滿。

關於馬雲和阿里巴巴為什麼會成功?可以總結出十部書的經驗不止,但其中有一點每一本書都不能忽視:阿里是一家有長期戰略目標和價值觀的公司,從20年前開始,阿里就堅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堅持為小企業、小商家提供商業機會,而20年來中國無數小商家的網絡崛起,同時也促成了阿里巴巴的巨大成功。

在市場上抓住機會成功的企業往往只能盛極一時,疆域有限;但在價值觀和戰略上成功的企業,其未來發展往往看不到邊界。

阿里巴巴就是後者,正因為從一開始就具備強烈理想的理想主義精神,所以馬雲才能創業沒幾年就登上商業週刊封面,才能“6分鐘說服孫正義獲2000萬美元投資”,才能使蔡崇信“放棄年薪600萬的工作,去18人的小公司打工”,才能使創始團隊保持穩定至今且一直具有激情和執行力。

從阿里的案例可以看出,在企業成功過程中,理想與情懷的力量,要遠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馬雲這種幾十年如一日對金庸對武俠的喜歡是很難裝出來的。金庸去世,他寫道:

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要有,也一定不會是今天這樣,幾萬人一起痴痴顛顛——創業,便要做別人做不得之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膽相照至死不渝只因先生這樣寫這樣說,我們便這樣信了,便這樣做了。一群有情有義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之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後經年,去挑戰,去抗爭,渾身是傷,屢敗屢戰,忍別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別人不願成之事,唯不願忍江湖不平正氣不彰,少年心,英雄夢,惟願我們能如先生書中俠客,以肝膽豪情行走於這天地之間。

這不止是寫金庸,更是抒發馬雲自己的理想與情懷。

在這一背景下看馬雲和阿里巴巴在非洲的所為就很好理解了。之所以對非洲這種缺乏基礎設施的市場仍進行巨大投入,其本質上就是要複製阿里巴巴當年在中國的成功。

阿里巴巴在中國就是因為幫助年輕人、小企業和農民取得了自身的巨大成功,現在,它要幫助非洲的年輕人、小企業和農民找到機會。

非洲所體現的,也是是阿里巴巴獨特的,而且是從創始至今一直堅持的做法——缺乏基礎設施,缺乏機會的地方,阿里不是捨棄,而是共同成長。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回看阿里巴巴二十年成長史,會發現其實馬雲的成功也很簡單,就是“堅持”二字,這種理念複製的案例比比皆是,阿里巴巴從來都是先給小企業、農戶,給欠發達地區創造出機會之後,自己才有機會,從最初做B2B,到後來做淘寶,再後來做支付寶,做農村淘寶,現在又為小商小販做碼商......至於阿里巴巴所提倡的全員做公益,也應該是這一價值觀下的產物。

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馬雲雖然只是個企業家,但可說是已經參悟透徹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係。真正偉大的企業,總是與國民與社會,與人類福祉共同成長,短期未必有暴利,但長期總會有超額回報。

馬雲的終極理想:非洲只是個開始

馬雲說,“如果你只想賺錢那就不要去非洲,如果你只想自己賺錢也不要去非洲,如果想短期賺錢更不要去非洲。”

馬雲在非洲是實現普惠式全球化,相對於阿里巴巴在全球的志向來說,非洲只是個開始。實際上比非洲更早的是亞洲,阿里全球首個eWTP項目是在馬來西亞落地。

馬雲不止一次表達過他的世界級理想:“我創立阿里巴巴之時,希望互聯網可以改變世界,電商可以賦能百萬小企業。如果有一天互聯網可以幫助非洲農民和企業家把他們的商品賣到全球,那才是互聯網時代真正的成功。”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這種世界級理想使馬雲在全球貿易摩擦不斷的今天,其所作所為更引人矚目,因為他幾乎是在跟逆全球化的思潮對著幹。

世界上有很多人對貿易現狀不滿,大部分人是抱怨,還有一些人不但抱怨而且開始抵制,這其中甚至包括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曾經作為全球化領導者的美國,如今決定奉行“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他們說國際貿易協議已經把美國變成一個“被他人搶劫的存錢罐”。

而馬雲卻站在了反面。馬雲認為光靠抱怨沒有用,“我們要著眼未來,建立機制,幫助世界上80%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我們要支持年輕人,小企業,讓他們可以從全球化中受益。”

讓盧旺達這樣的非洲國家分享全球化紅利,那麼全球80%的國家也能成功,全球化的問題也將通過技術和理念的進步改善,這是馬雲看待全球化的觀點,也是阿里巴巴全球化之路的行動綱領。

如果說今天的貿易保護主義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去全球化,馬雲追求的則是長遠利益,共同成長和共贏。馬雲追求普惠式全球化,並認為這將實現阿里巴巴的最終目標。

馬雲的終極理想,剛剛起步於這個非洲最悲慘的國度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Paul Krugman 說美國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美國“堅持理想” ,其“在世界上的角色永遠不僅僅關乎金錢和槍炮”。

全球化曾經是美國積極踐行的一種理想,但現在卻是馬雲這樣的中國企業家在最積極的推動。在對待全球化上,有些國家表現的像個商人,有些企業家卻體現出世界級的使命與抱負。

難怪央視會評論說,以馬雲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家正在積極推動新興全球化和普惠貿易,幫助中小企業融入全球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