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題記:“二戰”讓法蘭西的驕傲掉落在地,讓大不列顛“夕陽西下”

作為“戴高樂和法國重新站起”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這個題記有些長了,但如果您把這個題記看做兩萬字長文的題記也就不覺得長了。當然,兩萬字我怎麼也得照英國那兩萬多字分六篇吧。您慢慢看,我也慢慢寫。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

“二戰”是世界人民的災難,它被日本軍國主義點燃;經過德國民眾從上到下的集體瘋狂、復仇情緒被希特勒等人點燃後,終於成為世界悲劇,它差點兒將世界燒成灰燼。

“二戰”的主因緣於世界老牌帝國英法與新興的帝國德日間,因瓜分世界而引發的矛盾而起,是“一戰”的延續。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丘吉爾和他的“一環”盟友

災難中孕育著閃光,但閃光主要是因為每個弱者的自強,感恩災難的製造者只是一種香臭不分的觀念。但有些人卻對此樂而不疲,例如有人感恩英國帶來了文明、感恩《馬關條約》帶來了民族資本主義崛起、感恩“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感恩美國的庚子賠款等等。這感情過於氾濫,必然導致敵友不分、因果不明、香臭難辨。

正如在“一戰”中,戰爭的鍛鍊和時機,加強了一些殖民地國家反抗英、法、美、日、意等列強的實力一樣。“二戰”的後果更讓世界上的大部分殖民國家,逐漸擺脫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有些人又開始感情氾濫了。

然而,“二戰”最大的得利者是那個擁有“鷹眼”般邪惡目光的國家。戰前,美國藉助自身強大的實力,讓戰爭的雙方爭相示好,以便得到美國的武器和物資。美國國內因為“經濟大蕭條”所造成的工業能力大衰退得以復甦,在戰爭中得到了繁榮。戰後更是藉助英法衰落之際,徹底得到了“世界秩序的主導權”。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法國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將怎麼辦?英國面臨著如何“維持自己國際地位的局面”,法國更難,面對著如何洗刷恥辱、如何重新站在世人面前。

(1)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互不信任首先是英法間的不信任,進而是丘吉爾傷害了法蘭西精神的代表戴高樂的“高傲”的心

2019年3月23日,英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抗議遊行活動爆發,百萬人的要求只有一個“進行第二次脫歐(盟)公投”。網上24小時內,就有430萬人簽名請願要求“二次公投”。如今,英國正面臨著一場抉擇。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戴高樂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申請

其實,這個抉擇和1948年的丘吉爾有著密切關係。

2016年的那次公投,最終獲得通過。其實,1975年,英國也進行過一次“脫歐(共體)公投”,不過那次失敗了。歐共體正是歐盟的前身。

許多人對英國人的行為表示難以理解,進而是一種蔑視。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對於這一問題,我已經用了2.1萬字的篇幅,通過六篇文章進行了介紹。在此沒有辦法詳述了。

“脫歐”的原因就是英國和歐洲大陸從古至今的“互不信任”,因為宗教信仰、因為民族尊嚴、因為物質利益。近者就是丘吉爾的“三環外交”。“三環外交”的根本目的就是“阻止英帝國的衰敗速度,維護英帝國殘餘的影響力”,影響力就是物質利益的保障。

1948年,丘吉爾制定了“三環外交”思想,其中“一環”有所變化,由最早的英帝國變成了英美並重,再到“美規英隨”;“三環”則一直是歐洲大陸。脫歐問題其實就是“一環”和“三環”的利益衝突。

那麼?英國和歐洲大陸為何千年來互不信任?歷史原因我在“英國脫歐”系列六篇長文中已經介紹了。這是古代的,近代的則是丘吉爾和戴高樂間的個人衝突。英國在1975年加入“歐共體”之前,曾被戴高樂兩次否決加入申請。戴高樂對英國能在“歐共體”內部起什麼作用表示嚴重懷疑,他更怕英國加入是受美國指使。

而這些,都是從“二戰”期間,英美兩國對戴高樂和法國地諸多“侮辱”中遺傳下來的後遺症。

丘吉爾對於戴高樂並不比羅斯福友好,用後來的英國首相、時任內閣大臣兼英國駐北非特使麥克米倫的話說,戴高樂只是“我們在馬廄裡餵養和訓練的賽馬”。意思很明顯:我們讓你怎麼做,你就該怎麼做。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麥克米倫

但可惜,戴高樂並非是傀儡。丘吉爾扶植起來的,他心目中的未來幫手、英國的跟班兒戴高樂,是一位一心要將法蘭西光榮重新樹立的倔強且高傲的高個子兒。

特別是作為天主教教徒的戴高樂,因為歷史原因也並不信任英國。因為,列強間幾百年的歷史證明:朋友是不存在的,虛弱法蘭西那廣袤的殖民地成為“列強朋友們”眼饞的肥肉!

(2)丘吉爾曾經的“馬仔”戴高樂卻帶領法國走了另外一條路

英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最著名的就是“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和拿破崙戰爭。雖然,德國崛起後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比較熱絡,但實際上直到1900年之後,因為威廉二世大力發展海軍才引起英國注意,將德國作為最主要的競爭對誰。因此,英法之間的關係,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好。

自從1940年6月2日,法國宣佈投降納粹德國以後,“兩個法國”就出現了,一個是維希政府,一個是“自由法國”運動。那時的法國成為當時乃至今天都被“恥笑”的時期。毫不客氣地說,法國曆史上最為“恥辱”的時期就是維希政府時期,國土被佔領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成為德國納粹的“幫兇”“臣服者”。

然而,以戴高樂為首的少數法國政壇軍界精英卻選擇了抵抗。戴高樂生於1890年,屬於在軍隊中大器晚成的人物。直到50歲時才成為坦克師師長,准將軍銜。

1940年6月6日,之前的舊識、總理雷諾,任命其為陸軍部次長,在短短的10天裡,他見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16日雷諾辭職,戴高樂曾經的老上司被當元帥成為總理開始與德國和談。

戴高樂見狀,立刻前往倫敦與丘吉爾商量對策,18日,戴高樂次長在英國電臺發表“繼續獨立、戰鬥”的講話。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22日,法國投降並與德國實現和平;25日,又與意大利停戰。

按照停戰協議:包括巴黎在內的的北部三分之二領土為德國佔領區;剩餘三分之一領土和所有殖民地為自由土地,法國軍隊除了少部分地區和殖民地駐軍外全部附院。法國政府遷到了維希城,這就是維希政府的由來。在統治區內,實行軍官,建立法西斯體制。

維希政府見戴高樂公開“反叛”便判處戴高樂死刑、一切財產都充公。

(3)羅斯福和丘吉爾有求於維希政府,都對戴高樂採取“抑制”政策,為此,戴高樂選擇了“三樓安全”戰略。戰後,也因此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因為貝當的號召力,因為法國對德國當時的強大產生了膽懼心理,大部分法國精英都選擇逆來順受,對祖國曾經的榮耀和歷史毫無可惜地拋棄了。寧肯跪著活也不希望有尊嚴地戰死。然而,索性戴高樂等人以及勇敢的抵抗者們選擇了“繼續戰鬥”。

因為貝當控制著三分之一國土,以及大部分殖民地。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實力非常差,在創立之初,其武裝人數不足7000人,其海軍只有三艘艦艇。殖民地也只有熱帶非洲、太平洋的幾個小殖民地宣佈支持戴高樂。像在北非、西非、中南半島(印度支那)、中東(近東)等法國大殖民地都歸順維希政府。

在流亡的軍隊將領中,戴高樂准將和海軍中將米塞利埃軍銜是將軍,其他級別都比較低。隊伍內也沒有什麼大企業家。

因此,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為為了讓維希政府的北非、西非的殖民地不支持納粹德國,有必要限制“自由法國”的勢力發展。在這點上,羅斯福認為:法國即使獲得最終勝利,如果想回到曾經的強大也很難,幾乎不可能。對於戴高樂根本沒有必要給予重視,而且,經過情報人員的彙報。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戴高樂是一個法西斯分子、保皇黨分子、共產黨員、咯古爾分子、共濟會會員、潛在的獨裁者。

總之,所有美國人討厭的詞彙,都被戴在了戴高樂的頭上。羅斯福掐半拉眼角兒也看不上他。因此,從1940年到1944年間,羅斯福數次希望推翻戴高樂對“自由法國”“戰鬥法國”的領導。

英國雖然一直支持戴高樂,但戴高樂認為:英國之所以幫助法國,其根本原因就在覬覦法國的海外領地。

戴高樂也認為:誰能幫助法國恢復本土並回復法蘭西帝國的疆界,就是他的朋友。

由此,戴高樂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只要能讓法蘭西帝國復興,就是他的朋友。作為美英之外的另一個強國蘇聯很早就進入他的視野。只不過,戴高樂一方面因為英美的“管束”,一方面也因對蘇聯意圖難以把握。只是非常小心地試探,希望蘇聯能承認“自由法國”的合法性。

這時,希特勒幫了一個大忙。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9月26日,蘇聯承認“自由法國”和合法性以及戴高樂的領袖地位,並答應對其進行支持。

其後,英國就捲入了“自由法國”內部奪權鬥爭中,袒護戴高樂的反對者要將戴高樂架空。

在此情況下,戴高樂決定加深與蘇聯的關係,並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在“美蘇英”下如何讓法國自強的戰略。他的戰略和丘吉爾的“三環外交”非常相似,可以說只不過是兩種說法而已,實際是一個意思。

1944年11月,在見到斯大林時,他提出了自己的“三層樓理論”:法蘇關係是法國安全的第一層樓;法英關係是第二層樓;法美關係則是第三層樓。

由此,形成如下格局:

基本上,蘇聯對法國的支持較多;英國基本支持法國;法國和美國間的矛盾較多,但也沒在公開場合撕咬過。由此,在英國和蘇聯地支持下,美國也就只好同意法國進入戰後成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由此,奠定了未來法國崛起的基礎。

後續

戴高樂在戰後,其實也和英國的“三環外交”一樣,也在隨時變化。

戴高樂三樓觀點促法成五常,丘吉爾三環外交保英戰後發展

第一層樓是與西德等國產生廣泛的深度的經濟聯繫,逐漸歐洲一體化,確保法國的經濟。同時,讓自己在軍事力量上獨立發展;

第二層樓是與英國和蘇聯、美國保持基本友好態度;

第三層樓則是與更多的國家取得聯繫,用以增強自身在“美蘇之外”的獨立地位。

“英國為什麼脫歐系列談六篇”,內附五文:5英國的二環國家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槍聲背後日益美國化;4英國地抉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與美國永久精神聯盟;3“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2戴高樂兩次拒絕英國入盟申請,45年曆史證明他是睿眼識國;1大英的驕傲與恐懼:從國名變更看“日不落”與島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