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看電影衝著評分買票入場的,我想決不止我一個,只不過,看《流浪地球》的時候,糾結多於期待。

都說這部電影的特效牛掰,但我對牛掰的特效向來敬而遠之。不光是因為之前的魔幻片、武俠片對3d特效的濫用而產生的不適,還因為科幻這種類型的影片一向是美國人的專屬,而國產的科幻片,就算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不過亦步亦趨、東施效顰而已。

但結果卻是意外的被嚴重打臉。

《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人類拯救地球的故事。兩個小時的觀影時間裡,星際的迷幻和災難的升級使得整個視聽體驗始終處於震撼之中。當初看《2012》的感受也不過如此。

後期製作的確很牛掰,5000萬美金的費用也的確物有所值,不過,依我對這類科幻類型片的理解,影片的成功,絕不是僅僅因為花掉足夠多的後期費用那麼簡單。因為,科幻類作品最難的地方不在特效,也不在有否被所謂的前衛科學理論所驗證,而是在於故事背後的邏輯是否為普通觀眾所接受,在於電影的敘事框架中,能否將星際旅行、天文災難、人類處境的巨大反差,以及人性、親情和生存意志等這些炫目的元素,妥妥地集合在一起。

《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只有穩固的敘事框架和每個衝突節點的邏輯認同,天才的想象力和聳人炸裂的特效才能真正刺激到人的視聽感觀,並由此帶動情感的昇華。

說到這裡有些疑惑,也不知上面這些敘述能否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還是讓我們從《流浪地球》故事本身做簡要分析。

冰山融化,全球變暖,曾經作為生命必需的溫暖的太陽,不知何時一下變得面目猙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它將毀滅地球,最終擴張到我們太陽系的大小。問題在於,我們無法建造足夠的空間站來拯救人類,也不能殖民另一個星球,因為它們都將被摧毀。但是,如果我們在地球上的關鍵地點建造了數千個巨大的火箭推進器,並將整個星球從太陽系發射出去,然後在2500年的旅程之外,進入類似太陽系的星 系,結果會怎樣呢?

《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這個就是影片故事的框架,且有四根柱子做為支撐——危機與逃離、災難與拯救。

太陽是麻煩製造者,生存危機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它摸得著也看得見,而且,在人類歷史上,有關太陽的許多荒誕的想法,甚至會出現在各民族的傳說中,因此,這個假定的危機,有著足夠的“群眾基礎”。

逃離是人類在大難臨頭時的本能反應。在人們的認知裡,地球雖然質量巨大,但只要有足夠的推力和安全的軌道,是完全可以找到一個新的家園,畢竟,星際旅行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

至於災難與拯救,不過是宏觀假定下的微觀表達。

《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兩個小時的觀影時間,講故事,尤其是講科幻故事的人,要想使每一分鐘的視聽講述都能夠牽動人心,就必須打造一個能令觀眾迅速進入狀態的故事盒子,而且,這盒子的穩固性和密封性越好,影片的效果越佳。

很顯然,《流浪地球》的故事盒子就具備這些條件,所以,儘管影片在許多細節方面有瑕疵,但恰當和震撼的後期製作,使得影片仍然不失為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鴻篇鉅製。

《流浪地球》牛掰的不是特效,而是那隻裝得下宇宙的盒子

說到瑕疵,相信就在於演員似乎並沒有真正融入故事的情境。那些拗口的專業術語從演員的臺詞中蹦出來,不僅顯得生硬,而且有些拙笨。讓吳京去演星際大咖,怎麼說都有點強人所難。雖然也有不少煽情而令人淚奔的橋段,但貌似都與電影宏大的主題無關,因而顯得較為膚淺。

影片所表達出的主題是非常純淨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生命共同體。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把上海、杭州作為改變人類命運的出發地,看得人心情激盪。

此外,該片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還因為近些年來中國航空科技的崛起。這也是為什麼原著發表已近二十年之久才搬上銀幕的原因。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此宏大的有關太空有關人類未來的宏大構思,才能真正在中國落地。生逢其時,適逢其會,所以才會點燃人們的科幻熱情。

相信未來幾年,類似的國產科幻大作將會不斷湧現。理由有三個:一是《流浪地球》的大賣;二是資本的風口跟進,三就像之前的武俠片一樣,內容題材更容易過審。

不過,即便如此,中國的科幻電影依然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其主要原因還是在原創的稀缺。這幾年,隨著電影工業的日益全球化,從資本和技術端來看,特效和特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問題。重點和難點還是在原創故事的邏輯性、豐富性和直指人心的關聯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