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古詩與中國古典園林

昨天,看了一檔關於設計師如何設計庭院的節目,庭院設計風格別緻,頗有“枯山水”的味道,但是最後設計師又將這種風格和中國古典園林風格混在一起總結,總是讓人感覺不太對勁。遂想起來,以前看過得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一些論述,古詩,繪畫,音律往往與中國古典園林想聯繫,古典園林呈現出來的“神”難以模仿或者說如果刻意去分析,模仿,或是風格雜糅,中國古典園林的“形”可能在,“神”已經灰飛煙滅了。

田園古詩與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田園古詩,詩句雖短,但傳達的意境深遠,給人的畫面感很強。有了畫面感與意境,文人就可以依此造園,當然這可能只是造園的一種臆想。比如說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詩詞就能讓人浮想聯翩,依據此詩句造一處小的庭院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兩句詩描寫的是初秋的傍晚,從這兩句看出詩人此時恬靜,空靈的心境。似乎詩人與此情此景融為一體,享受其中。所以假設造一方庭院,得透出“靜”與“空”這兩點。明月在天上透過鬆的間隙,是視覺,說明此時詩人的關注點在天空。清泉與石都在地上,詩人只能通過流水拍打石塊的聲音察覺。這其實給設計師一個提醒,如果將庭院內周圍布階梯水道營造流水的聲音,那麼在一定的時間可能會顯得很有意境,當然也可以造假山石塊與水流等等。讓體驗者只聞其聲不見其景。

田園古詩與中國古典園林

而從“明月松間照”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可能不是直接覺察到明月,而是在婆娑的樹影之中看到了月光。給人以一種隱晦不直接的感覺。這就給予設計師一個啟示,這個庭院的重點可能不能讓體驗者直接察覺。如果設計可在庭院內設計一小平臺名曰“觀月臺”,在庭院入口以植物或其他障掩,以一種相對曲折的形式入臺。這可能就是對這兩句詩的詮釋,當然這只是一個設計思路,具體設計還需細化。

當然,現在園林的設計已經日趨和景觀設計相結合,具體有些要服務於建築,但是現在很多建築形式歐化西化,日益使這種中式園林脫離主流。是啊,詩詞雖在,但神已經毀了,雖被傳頌,只留其形。詩毀園亦要亡,也許跟不上潮流,就要被遺棄,惜哉痛哉。

田園古詩與中國古典園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