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遐想:諸葛與司馬之爭01

歷史上,諸葛亮未出茅廬,先與其主劉備擬定戰略部署,史稱草廬對。但在,關羽失荊州,劉備託孤白帝城後,這一戰略即宣告流產。

在這種情況下,對蜀漢,對諸葛亮可謂致命打擊。諸葛亮本來想輔佐劉備一統天下,誰知事業進行到了一半,打擊卻接二連三。而且諸葛亮那時也並非出道時的少年,復興漢室看起來確實遙遙無期。

再看看其主劉禪,遠非劉備賢明,更可想而知劉禪手下的文臣武將如何。劉禪不勤勉,其下屬勤勉者幾?益州疲弊,並非虛言。單靠諸葛亮一人,確實挽救不了大局。這看似祥和的蜀漢背後確實危機重重。

君主不勤勉,雖然蜀地易守難攻,但發展受限。再看另兩國的情況,一味靜止僵持下去,只會使蜀漢發展越來越不利。而採取進攻,又是一次相當難以預測結果的戰爭。華髮早生,歲月疾馳,也可以碌碌終我一生,但辜負先帝重託,漢室中興無望啊。

其實,如果這麼看,諸葛亮伐魏事出於無奈。與草廬對那樣自然的曲風有些不同,帶有一些悲傷的情感。其實,在他出徵之前可能已經料定伐魏可能會不成功,因為這個戰略本身並不客觀,而是帶有相當味道的主觀氣息,並非完全依據自然規律,客觀情況制定而成。但是,出於先帝的情,復興漢室的夢,他不得不伐。以戰爭興蜀漢,雖然成敗難料,但必須孤注一擲。

其實,到這裡,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諸葛亮不伐魏,而是專心於內政,以外交手段御外是一種什麼情況。諸葛亮北伐時,內政並非無大的問題或是隱患,皇帝身邊還是有一些佞臣。並非北伐最佳時期,但是諸葛亮此時已經近中年,他也還是有建功立業的渴望,其功利心可能也導致了這場戰爭。在這裡,我確實有這樣的想法,諸葛亮有些把自己看得過重了,甚至把蜀漢的安危繫於一身,以自己的角度制定戰略,沒有長遠的打算,想在自己健在之時復興漢室,但是這樣做有可能違背了自然規律,給下屬做出不好的榜樣,後來的姜維也是伐魏,都是無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