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還有一些格調不高

趣味庸俗的影片,如《幽谷戀歌》、《客從何來》也出現了。”——《中國電影史》

很多時候,一部影片遭受非議並不代表它一無是處。就比如,上海電影製片廠吳海燕主演的那部被稱作“編造虛假、追求離奇”的《白蓮花》,就是一個兼具娛樂性與藝術性的代表。

於是帶著好奇,觀看了這部之前從未看過的《幽谷戀歌》。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幽谷戀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主演的陳寶國林芳兵當時正值青春年華,尤其是林芳兵當初僅僅是十五六歲,尚且帶著嬰兒肥。

電影講述瞭解放初期的廣西,女戰士阿鷹為了親近壯家寨主,化身蘭區長公子吸引寨主女兒達麗。最終通過達麗的幫助和平解放了壯家寨。

格調不高趣味庸俗?

雖然電影延續了17年電影(1949-1966)的某些傳統,例如諜戰元素、邊疆元素及以多次出現的對劇情有推動作用的歌曲,但劇情上卻存在很大的紕漏。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達麗(林芳兵)為何不喜歡英俊的同寨小夥特羅(陳寶國)卻唯獨鍾情相貌清秀的異裝女戰士阿鷹(張百爽)?為何得知阿鷹真實性別後又與特羅不計前嫌地交好?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這些離奇的劇情、充滿漏洞的情節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例如同期的《黃英姑》,為了傳奇的效果,一味製造衝突。

反映的審美傾向

荒誕情節背後仍舊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為何選擇阿鷹不選特羅?

這個問題或許放在80年代的環境下更容易理解。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在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姑娘不再喜歡傳統的“能幹活、會賣力”的小夥(片中以陳寶國為代表的特羅亦是如此,本分、樸實、一身的牛勁兒,卻難得林芳兵的芳心)。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與此同時,“懂知識、有文化”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的青年人成為姑娘中意的對象(這也是巧珍為何獨中意加林的原因)。

80年代的中國電影中不僅有像劉信義這樣符合傳統社會審美模式下“男性該有的樣子”的硬漢式男演員,亦有奶油小生唐國強和周裡京、許亞軍這類文儒型男星。他們深受年輕女性的喜愛。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而本片中,阿鷹(張百爽)清秀大方,符合現代文明社會的審美準則,所以他輕鬆取得女主林芳兵的青睞。

電影是當代人思維的滲透工具。

反面教科書式電影,鮮肉時期的陳寶國,搭檔不到18歲的「楊貴妃」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作為寨主妻的女主媽媽不僅沒有一點傳統電影中的“黑五類”氣質,反而是更像“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鬧劇老旦。她的臺詞“現在是文明社會”也不太像是尚未解放的邊陲地區女寨主該說的話。

如此看來,《中國電影史》給予的8字批判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創作過程中體現的時代審美特色仍舊是值得玩味的。

如今社會,清秀男性爺們壯漢,哪個更受歡迎呢?

下方附上年輕時陳寶國的另一部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