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斯考特·沃克:流行音樂最遠的跋涉

擁有斯考特·沃克(Scott Walker)的聲音,意味著只要他開口,人群就會安靜下來聆聽。然而在他以“沃克兄弟”主唱的身份活躍的短短兩年間(1965-1967),他們的現場總是爆炸到難以為繼——斯考特·沃克甫一開口,歌聲便被歌迷的尖叫湮沒。

2019年3月他去世時,當年為他瘋狂的歌迷們大都已把他淡忘。但他的作品仍設法穿越時空影響到眾多音樂家,湯姆·約克(Thom Yorke)和大衛·鮑伊(David Bowie)都是他的擁躉。

1965年,三位美國年輕人組成的“沃克兄弟”樂隊決定赴倫敦碰碰運氣的時候,他們沒想到運氣來得那麼快。當時的英國正被“披頭士狂熱”席捲,他們的單曲《Make It Easy on Yourself》仍然突破狂熱衝上排行榜的首位。1966年時,斯考特·沃克已經需要在盛名的擠壓中尋找新鮮空氣,隻身跑去懷特島學習格里高利詠歎。

纪念|斯考特·沃克:流行音乐最远的跋涉

“沃克兄弟”樂隊,右為斯考特·沃克

沃克的另一個啟蒙者是比利時歌手雅克·布雷爾(Jacques Brel)。後來他屢屢對採訪者提起第一次聽到布雷爾時的震撼。他在布雷爾的音樂裡聽到了存在的焦慮。1981年時沃克發佈了一張翻唱布雷爾作品的專輯《Scott Walker Sings Jacques Brel》,收錄1967-1969年間沃克翻唱過的布雷爾作品。在這張專輯中,沃克讓自己完美無瑕的聲音迫近懸崖邊緣,然後縱身一躍,褪去“完美”,露出筋肉和骨骼。

1967年,“沃克兄弟”解散,是斯考特·沃克主動退出。到1975年樂隊重組之前,斯考特·沃克已經獨行了很遠的距離。他的同名四部曲《Scott 1》《Scott 2》《Scott 3》《Scott 4》至今仍是流行音樂史上的另類經典。

前三張時,沃克像從前一樣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第四張卻幾乎悄無聲息。《Scott 4》的第一首歌《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來自伯格曼同名影片)後來被認為是沃克最好的歌曲之一。

這首歌裡有鐘聲陣陣和手鼓泠泠,有彩虹般的絃樂和驚鴻一瞥的管樂,淙淙的原聲吉他、潮湧般的和聲應和沃克如同吟誦的歌聲。此時他的歌詞寫作開始涉及更廣的範疇,包括他熱愛的英格瑪·伯格曼電影和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議題。專輯封面摘引了一段加繆的話:“一個人的工作無非是沿漫漫藝術之崎嶇路,去重新發現那兩三個至簡而偉大的形象。正是這些形象首次將他的心門打開。”

這四張作品有一氣呵成的統一質感,戲劇化的管絃樂純淨宏大,把沃克的男中音襯托得如同深藍夜空中的銀河般閃耀。

管絃樂配男中音是舊時代的標誌。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音樂場景劇變時,斯考特·沃克依然這樣做音樂,但是你在裡面聽不到任何過時和陳腐的感覺。

纪念|斯考特·沃克:流行音乐最远的跋涉

斯考特·沃克

斯考特·沃克相貌英俊,金髮蓬鬆,橄欖綠的瞳仁清澈。後來他常常用墨鏡把這雙眼睛遮起來。和對待天賦嗓音的態度一樣,他也沒有想過用這副好皮囊在人世掙得更多籌碼。

然而《Scott 4》商業上的失敗依然打擊到了沃克。他一度酗酒、濫用鎮靜藥物。整個1970年代,儘管很不願意重複自己,他還是做了一系列重拾成功的努力。1975年樂隊重組後,《No Regrets》再登單曲排行榜前列,沃克卻把這段時期稱為“深淵”和“壞信仰的時代”。再次成功的意義對沃克來說甚至比第一次被幸運女神親吻時更小,“唱片好賣只是為了付賬單而已”。

1967年單飛後,斯考特·沃克總共發行了15張個人專輯,三張電影配樂專輯。

越到後期,他越劍走偏鋒,但不再為名聲焦慮。《Climate of Hunter》(1984)、《Tilt》(1995)、《The Drift》(2006)、《Bish Bosch》(2012)和《Soused》(2014)是他留在實驗音樂之路上的印記。

有時候他完全放棄節奏,彷彿沐浴在天國的光輝中唱歌。有時候他讓打擊樂手敲擊奇怪的材料,比如重複擊打一塊生肉。有時候又用回傳統的鼓,任鼓點穿梭在他漫天神遊的歌聲裡。他開始使用電子,但電聲從來不是主角,只是稍稍改變空間的肌理。

沃克的音樂實驗並非漫無目的。他為自己的一系列實驗音樂作品打分,《Tilt》《The Drift》《Bish Bosch》三部曲的分數一張高過一張,漸漸接近他心中的理想境界——莊嚴肅穆,一片寂靜,夜幕降臨後,森林呈現白天不曾有的熱鬧。

他的最後一張個人專輯《Soused》是與實驗金屬樂隊Sunn O)))合作完成。他們製造難以逾越的音牆,彷彿喇嘛吹奏的銅欽低吼不止。電吉他的火舌吐信,但沃克還是那個沃克,沉鬱質密的聲音和當年那位英俊的美國男生幾無差別。只不過他用一生時間告訴我們,除了優美悅耳,音樂還有如此多的可能。

纪念|斯考特·沃克:流行音乐最远的跋涉

2018年的斯考特·沃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