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人的認識過程,符合螺旋式上升的規律。

如果我告訴大家:別浪費時間了,不要去做預測。你不可能有能力做出持續正確的預測。與其在這上面浪費精力和青春,還不如鍛鍊身體,好好工作,多陪陪老婆孩子。

很多人肯定不甘心。他們會說:你沒看很多大V說,行情是可以預測的麼?波段分析、定投、基本面分析,這些都能幫助我們預測行情啊。你沒看到巴菲特、索羅斯麼?再不濟,知乎和雪球上這麼多大V,不都是投資和預測大師麼?

讀者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因此,他們應該做的,是身體力行,自己去動手試一下。

在試的過程中,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嚴格記錄自己的交易記錄,並精確計算自己的投資回報。

要想精確計算自己的投資回報,並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統計知識,並且有良好的習慣,記錄所有的交易細節。

我給大家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假設你在年初時,往股市裡投了100萬。過了1年以後,股市上漲10%。你感到非常開心,於是又往股市裡加了50萬。再過了一年,你的賬戶餘額變170萬。

請問,你的年投資回報是多少?有沒有戰勝市場?大家不妨在有空時算一下。正確答案在本文末尾。

2)投資結果,是充滿隨機性的。因此對於自己的投資記錄,需要長期堅持跟蹤,最好至少5年以上。

3)在試過了幾年之後,再來思考這個問題,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還有一種情況,是投資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預測能力有限,無法戰勝市場。但是投資者被很多大V的宣傳所吸引,感覺大V有預測能力,因此把錢交給大V投資,或者尾隨大V跟投。

那麼如何確認大V確實有預測能力,而不是忽悠自己呢?我們一樣可以遵循“證據主義原則”,只依靠數據和事實來做判斷。

1)檢驗一下,看大V有沒有可信賴的投資回報記錄。

這裡的投資回報記錄,至少需要有第三方審計出具的確認報告。同時,回報記錄至少3年以上,長一點更好。

2)根據大V的業績回報,再做進一步的科學統計分析。

比如大V的資金管理規模是多少,買的哪些重倉股,最大回撤,基準是什麼,和基準相比有沒有創造超額回報,有沒有擇時能力,等等。只有經過這些科學的分析,我們才能判斷大V有沒有預測能力。

最後,附上一篇我以前寫的老文章,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200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Philip Tetlock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叫做《專家對於政治事件的判斷力有多好》(Expert political judgement: how good is it? How can we know)。在書中,Tetlock援引了他做過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實驗。

Tetlock和他的團隊收集了在1984-2003年間,284個專家做過的28,000個預測。這些預測來自於各行各業的專家:包括記者,教授,分析師等等,覆蓋了那個時代主要的一些政治和宏觀預測。

在對這些預測做了詳細的檢驗後,作者得出結論:

這些專家的預測準確率,只是比投硬幣靠運氣猜測稍微好一丁點而已。並不是說這些專家都是白痴:他們的預測準確度確實比門外漢(控制組:一群大學生)要稍微準確一些,但是更準確的幅度非常小。同時,Tetlock和他的團隊發現:一旦有了一定的基本知識,那麼更深的行業知識對於提高預測的準確率沒有任何幫助。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加拿大專家和一個俄羅斯專家,在對關於俄羅斯問題的預測準確度基本一樣,沒有實質性區別。

事實上即使對於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做出了正確預測,投資者也未必就能夠從中獲得投資回報。

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出乎意料擊敗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當時的美國智庫Macroeconomic Advisers做出預測:如果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美國股市(標準普爾500指數)會大跌7%。

事實上,從2016年11月8號算起,截止2017年1月31日,標準普爾500指數不跌反升,上漲了6.6%。

像Macroeconomic Advisers這樣的“磚家”被打臉的情況,遠非個別案例。在Larry Swedroe寫的《2016年的經驗教訓》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下面這些“預測烏龍”。

1)2016年1月,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警告投資者們2016年將是充滿風險的一年,股票可能會下跌20%,石油價格可能會跌到每桶16美元。

事實: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16年上漲了8.6%。WTI原油價格從2016年年初的38美元上漲到年末的53美元,漲幅為39.4%

2)2016年5月,美國銀行美林證券(BOA Merrill Lynch)美國股票策略部門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宣稱,美國股市受到“大選年”的影響,很可能會發生暴跌,標準普爾會下跌到1850點低位。

事實:標準普爾500指數從5月到年末上漲了8.4%。在2016年12月29號,標準普爾500指數收於2249點。

3)2016年8月,瑞銀(UBS)向投資者發出警告,指出標準普爾500指數將面臨大跌的壓力。

事實:從2016年8月初到年末,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3.1%。

專家們發生的預測錯誤,絕不僅限於2016年。事實上這些所謂“預測烏龍”有悠久的歷史。

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上圖顯示的是2000-2016年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上圖黑線)價格歷史和當時市場專業人士對於國債利率的預測(上圖紅線)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16年,美國國債利率基本是一個下行曲線(越來越低),但是每一次,市場上專家們的共識都是,接下來利率會上漲(上圖的紅線都向上翹起)。如果從2000年開始就賣空美國國債,投資者的投資損失將是非常驚人的。對於美國國債利率做出預測的那些專家們,用“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來形容他們再恰當不過。

很多時候,我們的專家在做出投資推薦的時候,口口聲聲說在預測未來,事實上只不過在重述過去而已

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上圖顯示的是1985-2005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盈利(上圖實線)和同期金融行業分析員們對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盈利的預測(上圖虛線)。照道理說,預測應該領先於實際盈利。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相反的情形:預測往往滯後於實際盈利,顯示這些所謂的預測只不過是受了“近因效應”的影響而在重述過去發生的情況而已。

上面這些例子告訴我們:

1)要想準確的預測未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輕易的聽信那些“專家”對未來做出的預測,並基於這些預測去做出自己的投資決策,那麼投資者就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2)有時候某些專家因為做出過一兩次正確的預測就名聲大噪。但是我們很難判斷,這是因為他/她確實有獨到的見解,還是隻是運氣好撞上了狗屎運。如果沒有證據顯示該專家有長期預測準確的能力,那麼去盲信他/她的投資建議就是非常危險的。

3)很多時候世界和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也意味著去做預測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黑天鵝”事件的定義,就是它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突然事件。如果大家都預料到了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那麼各國政府和央行就會提前做出反應,而危機也就不會發生了。

4)預測導致的錯誤,可能會為投資者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預測是很困難的

小測試

年初時往股市裡投了100萬。過了1年以後,股市上漲10%,投資者追加50萬。再過了一年,賬戶餘額變170萬。年投資回報為多少?

答案:先算時間加權回報。第一年回報為10%。第二年從160萬漲到170萬,回報為6%。因此,時間加權回報為((1+10%)*(1+6%))^0.5-1=8.11%。

但是投資者真正拿到手的,並不是時間加權回報,而是資金加權回報。計算方法如下:

交易中,對未來的行情預測還是不預測?

在Excel中輸入現金流,-100(投入100萬),-50(追加50萬),170(期末淨值)。用公式IRR可以算出,資金加權回報率為每年7.76%。投資者跑輸大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