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是中國的歷史證據,任何企圖分裂我國土的行為都不能得逞


續琉球國志略 1808年,齊鯤時任翰林院編修,任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費錫章時任工科給事中,任冊封琉球王國副使,隨齊鯤一同出使琉球。齊鯤、費錫章共同編著的《續琉球國志略》記載,“十三日天明見釣魚臺,從山南過,仍辰卯針行船二更,午刻見赤尾嶼。又行船四更五,過溝祭海。”

使琉球記 1800年,李鼎元時任內閣中書舍人,任冊封琉球副使,奉命隨趙文楷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記》以日記體裁,詳記出使始末。書中對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進行了記述。

中山傳信錄 1718年,徐葆光任冊封琉球副使,奉命出使琉球。康熙皇帝為了進一步弄清中琉的疆域劃分,特命徐葆光帶天文生往琉球測海圖,後在《中山傳信錄》附圖中準確標明琉球諸島名稱和位置,並特意註明:“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徐葆光的這一疆域劃分的意義在於這是中琉雙方共同認定的疆域劃分。


使琉球雜錄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時任翰林院檢討,任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雜錄》記載,“……乙卯針四更船彭佳山,單卯針十更船取釣魚嶼,又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黃尾嶼,又用單卯針五更船取赤嶼,用單卯針五更船取枯米山,又乙卯針六更船取馬齒山直到琉球。”

使琉球記 1663年(清康熙二年),張學禮任冊封琉球正使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記》以日記形式記載了出使始末。書中對琉球航路的中外之界有清楚的記載:“水色有異,深青如藍。舟子曰:入大洋矣。頃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舟子曰:過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使琉球錄 1606年,夏子陽任冊封琉球王國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錄》中記載,“午後,過釣魚嶼。次日,過黃尾嶼。是夜,風急浪狂,舵牙連折”、“水離黑入滄,必是中國之界”。

使琉球錄 1579年,蕭崇業時任戶科給事中,任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謝傑時任行人,任冊封琉球副使,隨蕭崇業一同出使琉球。蕭崇業、謝傑共同編著《使琉球錄》,其中“使事紀”中記載,“三十日,過黃茅。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古米山矣。” 這段文字也清楚地表明:赤嶼是中國與琉球的分界。

籌海圖編 1561年,明朝駐防東南沿海的最高將領胡宗憲主持、地理學家鄭若曾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標明瞭明朝海防管轄的沿海島嶼,其中卷一之《福建沿海山沙圖》明確將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編入其中,表明這些島嶼在明朝就已經納入中國海防管轄範圍之內。

使琉球錄 1561年,郭汝霖時任刑科給事中,任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李際春時任行人司行人,任冊封琉球副使,隨郭汝霖同使琉球。郭汝霖、李際春共同編著《使琉球錄》,其中“使事記”中記載,“閏五月初一日過釣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姑米山矣。”這段文字表明:赤嶼是中國與琉球的分界。


日本一鑑 1556年,鄭舜功受明朝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撰寫了《日本一鑑》。書中繪製的“滄海津鏡”圖中有釣魚嶼。

使琉球錄 1534年,陳侃時任吏科左給事中,任冊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其所著《使琉球錄》中記載,“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這段文字清楚表明,到古米山才入琉球境內,釣魚島不屬於琉球。

順風相送 《順風相送》成書於明朝初期,書中明確記載了釣魚島。永樂年間,中國官員根據下西洋的航海實踐,累次校正古本傳抄。現藏於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的《順風相送》,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傳抄本。該書記載了中國海上航線及途經島嶼,其中明確記載了釣魚嶼、赤坎嶼等島嶼名稱。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紀中國就已經發現並命名了釣魚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