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天人合一理念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天人合一理念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調研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圖為安吉竹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集中體現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人與客觀世界的本原進行了詮釋,認為物質性的氣是人與客觀世界的最初本原。《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二氣構成了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陰陽二氣的發展變化規律是人類社會與客觀世界發展變化的重要規律之一。氣化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物質基礎。陰陽二氣的此消彼長形成了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特別是大自然四季輪迴的轉換規律,以及事物由量變的積累而引發質變的質量互變規律。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們已經發現了這一規律,並意識到這一規律的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並由此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有意識地去遵循、效法大自然的規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大自然生生不息、永不停歇的氣勢和精神使孔子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老子則明確提出了效法自然的思想,《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即效法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莊子更是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先秦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認為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不之惡遼遠也輟廣。”既然大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麼只要掌握了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就可以利用其規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幫助。根據此,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制天命而用之”的具體方法就是“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在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在宋明理學時期形成了人與萬物渾然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北宋時期的程顥給予高度讚揚,他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聖人之心,純亦不已也。”程子的點撥實質上開啟了以道體詮釋心體、以道心詮釋人心的儒學體證路徑。此外,孟子提出的“仁民及物”的理論對宋明理學也有深遠的影響。以孟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張“愛有等差”,仁學作為“人”的學問,是以孝悌觀念為倫理基礎,由親親之情、惻隱之心所呈發端的仁、善之情漸次擴充而達致聖人人格。唯有從親親之情出發,從真實的情感體驗出發,由近及遠,漸次擴充,仁學的內涵方才是真實的,方能在此親親之情、惻隱之心的基礎上構建龐大的儒學理論體系。孟子說:“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在《孟子·盡心》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仁民而愛物”是從人的主體地位的視角關注、關愛萬事萬物,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和精神,為儒學的天人關係奠定了基本的基調。宋明時期的諸位大儒就是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以人文主義精神詮釋人與物的關係,即將人之“小我”置於大自然中審視,要“以物待物”,而非“以我待物”,平等、中正地對待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

北宋的儒家學者張載在孟子“仁民愛物”的基礎上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理論。張載《西銘》曰:“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與萬事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從宇宙的“大我”來看,人是“小我”,因而人應當公平、公正、平等地看待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很顯然,張載繼承了孟子天人關係的人文主義精神。北宋時期的二程更進一步,從氣化論的角度詮釋了人與物同根同源的“一本”理論。周敦頤是儒學氣化論的提出者,《太極圖說》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二”指陰陽二氣,“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人與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化生而成,此即人與萬物“一本”的物質基礎。作為周敦頤的學生,二程繼承了氣化論的宇宙生成理論,以之作為物質基礎構建了新儒學體系。程顥曰:“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一本”即人與物同根同源,並由此引申出心與理、人心與道心、心體與道體相互貫通的理論體系。程顥曰:“道,一本也。或謂以心包誠,不若以誠包心;以至誠參天地,不若以至誠體人物,是二本也。知不二本,便是篤恭而天下平之道。”“一本”論是人與物相貫通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修身養性的工夫祛除私慾,就能做到“渾然與物同體”(《二程集》)。

張載與二程的理論對明代心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代心學一個重要境界就是達致“以物待物”,尊重客觀事物,公平、公正看待萬事萬物,達到人與物渾然同體的天人合一境界。明代心學的開創者陳白沙在人與物“一本”的基礎上,實現了心體與道體的貫通,他說:“夫心也者天地之心,道也者天地之理也。天地之理,非他,即吾心中正而純粹精焉者也。是故曰中,曰極,曰一貫,曰仁、義、禮、智,曰孔顏樂處,曰渾然與天地為一體。”陳白沙認為“惟仁與物同體”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在《大學問》中提出“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陽明學及陽明後學在明代中晚期興盛一時,將儒家文化以人與萬物渾然同體的天人合一理論體系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當今社會,人的健康發展與環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作者系五邑大學校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