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宋朝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之一,在書法上出現了以“蘇、黃、米、蔡”為代表的“宋四家”堪稱整個宋代書法的精髓,但是關於“宋四家”中的這個“蔡”,到底是蔡襄還是蔡京,卻爭論已久,莫衷一是。近日學習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發現在第十二首中,啟功討論了自古糾纏不清的關於“宋四家”中蔡襄和蔡京的問題:

筆姿京卞盡清妍,躡晉宗唐傲宋賢。

一念雲泥判德藝,遂教坡谷以人傳。

古之所謂德成者,率以其官高耳。此詩餘少作也,當時尚不悟拼湊、調換之可笑。“一念

雲泥”云云,未免能腐。

二蔡、米芾為一宗,體勢在開張中有聚散,用筆在遒勁中見姿媚。以法備態足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實稱巨擘。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啟功先生《論書絕句》

啟功先生通過書法風格的類型,判斷蔡京和蔡卞跟米芾是同一種類型,蔡京的書法在當時也確實是非常有地位的,所以說宋四家的“蘇黃米蔡”這個“蔡”應該是蔡京,而不是蔡襄。並且說古人論書法是“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是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且官職高的往往名氣更大。

關於啟功先生的這個論點,餘竊以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關於宋四家的“蔡”確實是蔡襄,古人早有論述。啟功先生在他的《論書絕句》第十一首的註解中說:

唐人楷書手寫本,莫不結體精嚴,點畫飛動,有血有肉,轉側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歐、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諸名家,並無遜色。所不及者,官耳。官位愈高,則書名愈大。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京跋《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啟功先生始終認為“官位越高,書名愈大”,如果這樣說法成立的話,我們再回頭看看蔡京,當時的蔡京可謂隻手遮天,做過太師,當了四次宰相,掌權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一人。以他的名氣和官位比蔡襄大的多啊。回頭再看看宋四家的另外幾位,蘇軾做過最大的官應該就是禮部尚書,並出任過知州,死後才被封為太師諡號。黃庭堅、米芾的官位更小了,跟蘇軾都沒法比,更別說比蔡京了。那為何“蘇、黃、米”入圍“宋四家”毫無爭議呢?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京《節夫帖》

歷史上關於蔡京與蔡襄的爭論起源,是在明初有個大畫家王紱,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圖》的作者。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書畫傳習錄》,就跟現在的文藝點評一樣的書。此書分為四卷,卷一“論書”,卷二“論畫”,卷三“書事叢談”,卷四“畫事叢談”,其中“書事叢談”是作者記錄的一些關於書法的掌故筆尖,而“蘇黃米蔡”中的“蔡”即蔡京說,就是從這出來的。

世稱宋人書,則舉蘇、黃、米、蔡。蔡者,謂京也,後世惡其為人,乃斥去之,而進端明書焉。端明在蘇、黃前,不應列元章後,其為京無疑矣——書畫傳習錄·卷三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京《跋唐玄宗鶺鴒頌卷》

王紱這樣說的理論依據是,古人排序講究長幼有序,蘇黃米三人是按歲數排的,“蔡”如果是蔡襄的話,他的歲數應該是最大的,應排在前面,而把“蔡”放到最後面,那這個“蔡”就應該是蔡京了,因為蔡京年輕啊。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再加上王紱當時在文藝界的地位很高,因此很多人就覺得老大說的對。但其實這裡面還是有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的。

第一是這個年齡的事情,蔡襄生於1012年,蘇軾生於1037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蔡京生於1047年,米芾生於1051年,如果這個蔡是蔡京的話,按長幼排序應該是“蘇黃蔡米”才對。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襄《蒙惠帖》尺牘

而可笑的是王紱寫完這部《書畫傳習錄》之後,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被無錫的一個叫嵇承鹹的人發現,嵇承鹹把這本書刊印出來傳世本來是好事,但是這位仁兄自己也想出名,於是就把原文重新編改了一下,又加了很多自己的東西,甚至明末利瑪竇的事情都添加上去了,於是原作的面目就失真了。

雖然《書畫傳習錄》有種種可疑之處,但是王紱的名氣太大了,裡面也確實有很多的真知灼見,因此大家也認可了這本書。於是後面就有了宋四家的“蔡”是蔡京的說法,而且把王紱拉來當靠山,誰敢不服?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襄《澄心堂紙帖》

那麼關於這個“蔡”到底是誰呢?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當時人的看法,首先說說宋徽宗吧,這位號稱千古藝帝的文藝青年,也是他把蔡京捧上了天。宋徽宗於書畫方面的造詣不用多說,他的評價應該還是很中肯的,那麼他對於蔡京與蔡襄的書法孰優孰劣是怎麼看的呢?

京從兄襄,深悟厥旨,其書為本朝第一。而京獨神會心契,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可與方駕,議者謂飄逸過之。——宣和書譜·卷十二

宋徽宗非常欣賞蔡京的書法,認為他的書法是本朝第一,可以與蔡襄並駕齊驅了。而蔡襄的書法之前歐陽修和蘇軾都評價為“近世第一”。由此可見,那麼欣賞蔡京的宋徽宗也認可了蔡襄的書法比蔡京強的論調。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襄《扈從帖》

到了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那也是個文藝皇帝,書法在書法史中也佔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他對蔡襄的評價是:

高宗皇帝天縱遊藝,嘗評公書為本朝諸臣之冠,且有入格律、度驊騮之褒,天監在上,誰敢措詞。——宋集珍本叢刊·周益公文集·卷四七

宋高宗認為蔡襄的書法是“諸臣之冠”,而關於蔡京的書法在靖康之難以後很少有人提及了。而南宋的朱熹朱老夫子對蔡襄的書法,更是推崇備至:

字被蘇、黃胡亂寫壞了,近見蔡君謨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朱子語類

本朝如蔡忠惠以前,皆有典則。及至米元章、黃魯直諸人出來,便不肯恁地。要之,這便是世態衰下,其為人亦然——朱子語類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襄《腳氣帖》尺牘

而第一次把蘇黃米蔡四人放到一起來評價的是南宋末年的王芝,他對四人的書法評價是:

右為蔡君謨所書《洮河石研銘》,筆力疏縱,自為一體,當時位置為四家。竊嘗評之,東坡渾灝流轉,神色最壯;涪翁瘦硬通神;襄陽縱橫變化;然皆須放筆為佳。若君謨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縱而以視三家,則中正不倚矣。字學亦有風氣,僕謂君謨之書猶歐公之詩也。繡江出示此卷遂附識之,以質之知此中三昧者,至元辛卯二月廿有四日,大梁王芝拜題於寶墨齋——蔡襄書法史料集

這時四人還沒有排排坐,沒有先後的順序。那麼排序這事是元代才開始有的:

宋人不及唐者,不獨人不專習,大抵法唐欲溯洄至晉而有未至焉。李建中後,蔡、蘇、黃、米,皆名家——跋張於湖寄馬會叔侍郎三帖.許有壬

先朝評書者,稱蘇子瞻、蔡君謨、黃魯直、米元章為四大家,並馳海內,縱橫於夷島之間——跋蔡君謨書寒蟬賦,宇文公諒

而四人的排序各種排法都有,有“蔡蘇黃米”的,有“蘇蔡黃米”的,也有“蘇黃蔡米”的,但不管如何排序,卻是始終沒有蔡京的份了。

啟功先生您錯了,辯其“宋四家”之論,“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

蔡襄尺牘《謝郎帖》

那麼如果是蔡襄的話,為何排在最後呢?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米芾的書法是非常誇張的那種“變”法,而蔡襄的書法中正平和屬於非常“正”的,因此書壇有“米蔡”並提的說法,這種說法的盛行導致了後來的排序蔡在米之後;其二就是“蘇黃米蔡”按聲調正好是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這種排序說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流傳起來比較方便。

其實不管如何排序,“宋四家”之中的“蔡”一直都是蔡襄,而非“蔡京”。所以我認為啟功先生關於這個“蔡”是“蔡京”的說法,論據並不充分,確實有誤。本人是非常喜歡啟功先生的,也是啟功先生的粉絲,而本文就事說事,並無對啟功先生不敬之處。也歡迎廣大網友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