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把鄭州劃出開封府,為何後來又劃回?

獨行客地圖帝


明朝的河南省,有八府、一州。八府是:開封府、歸德府(治今商丘)、衛輝府(治汲縣,今衛輝市)、彰德府(治今安陽)、河南府(治今洛陽)、懷慶府(治今沁陽)、南陽府、汝寧府(治今汝南)。州是指汝州直隸州。

清軍入關後,對河南的行政區劃並沒有做太大調整。順治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之後就進入了雍正時代。

雍正帝應該經常看河南地圖,他發現一個問題:河南“府”的數量有點少,而且面積大小不一。

小的府,如懷慶府,只有黃河以北的今焦作、濟源、武涉一帶。衛輝府比懷慶府還小,彰德府也不大。但是,河南也有四個大府:開封府、河南府、南陽府、汝寧府。

以開封府為例。轄境北到延津、東到杞縣、西到新密、南到項城。如果用現在的地級市來包括,含有開封、鄭州、許昌、周口、漯河等地級市,面積太大了。

汝寧府也大的“離譜”。北起今西平,南隔大別山與湖北接壤,西到今信陽市,東到金寨(今屬安徽)。

雍正二年(1724年),時任河南巡撫的石文焯上摺子,說河南的開封、汝寧、河南三個府面積過大,請朝廷酌情多置州府。

這是很好理解的。古代交通不便,不像現在有火車、公路,或是飛機、輪船。古代行政區劃面積過大,會提高行政成本,官員騎驢坐轎都要花錢,再說百姓出門,有幾個捨得騎驢坐轎?

石文焯的意思是,把開封府下轄的四個州:陳州、鄭州、禹州、許州升為直隸州。直隸州是府一級,但規模比府略小。汝寧府的光州,河南府的陝州,都應該升為直隸州。

 雍正帝和朝臣經過一番討論,認同石文焯的建議可行。

 詔下:開封府的四州升為直隸州。其中,陳州轄西華縣、項城縣、商水縣、沈邱縣;鄭州轄榮澤縣、滎陽縣、汜水縣、河陰縣;禹州轄新鄭縣、密縣;許州轄臨潁縣、郾城縣、襄城縣、長葛縣。

 即使這樣,開封府還是有點大,繼續拆,不過不是新設直隸州了。開封府位於黃河北岸的延津縣。劃給面積較小的衛輝府,原武縣劃給同樣面積小的懷慶府。

 汝寧府新劃出來的光州直隸州,轄光山縣、固始縣、商城縣、息縣。河南府新劃出來的陝州直隸州,轄靈寶縣、閿鄉縣。

 如此,河南府共有八府七州(新置的六個直隸州加汝州),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同時降低了行政成本。

但僅過了一年,雍正帝又覺得有必要再在河南的行政區劃上動動刀子。而這次調整的重點,是位於黃河北岸的衛輝府、彰德府。而受到涉及的,還有河南省的北鄰——直隸省。

河南新任巡撫田文鏡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河南境內的漕糧要運到北京,需要從衛河進運河,而這段水深不夠,還有沙石擋道。田文鏡想修浚這段河道,可這段水道不在河南境內,而隸屬於直隸大名府,在浚縣、滑縣、內黃縣之間。

田文鏡只好請雍正帝下詔,把上述三縣劃到河南,以便他好開工。雍正帝理解田文鏡的難處,要直隸總督李維鈞“割肉”。沒想到李維鈞不捨得把三縣劃給河南,拖拖拉拉。還是雍正帝和朝臣給李維鈞施壓,河南才拿到三縣。

浚縣和滑縣由衛輝府管轄,內黃縣則由贛德府管轄。田文鏡有了對三縣的管理權,可以大刀闊斧修建水利工程,確保漕糧準時安全的抵京。

直隸心疼三縣的出走,但很快,直隸也收到了一份大禮——原河南彰德府的磁州劃給直隸。

磁州處在兩省交界處,與直隸廣平府的邯鄲縣、永年縣,因滏陽河的用水分配,經常發生矛盾。怡親王允祥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四月,上摺子請將磁州劃給直隸廣平府,滏陽府就都在直隸境內,解決了二省爭一水的問題。雍正帝覺得這辦法不錯,同時又能給丟掉三縣的直隸些許安慰。

雍正帝末期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東總督(管河南、山東的黃河)王士俊認為為方便治理黃河,朝廷應該把調整相關行政區劃。

雍正帝同意後,朝廷把原屬河南府的盧氏縣劃給陝州直隸州。原來的陳州直隸州,升為陳州府,同時管轄從開封府划來的扶溝縣、太康縣。同時由直隸州升為府的,還有許州。而鄭州,考慮到治理黃河的因素,又撤銷了鄭州直隸州,所屬縣仍還隸開封府。禹州也被撤銷了直隸州的身份,併入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禹州再次劃歸開封府。

此後,河南的行政區劃沒有太大的變動。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鄭州發展起來,要感謝袁世凱。袁世凱為了不讓鐵路線從他們家(周口)過,把鐵路線從進入河南開始向西平移了200裡。鄭州是黃河南岸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因為花園口,鄭州出了名。河南自古都城或省會都在開封或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