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人退休後花費20年時間,繪製出天津河東區大直沽老地圖

前言

本文作者為@閻素,閻老師哥哥原為電力局幹部,退休後用了將近二十年時間蒐集史料繪製了1900年以前的大直沽街巷以及商鋪街景圖,但如此鉅作憑一己之力實難完成。現受閻老師委託,尋找了解大直沽歷史的老人將此圖進一步填補完善。

如果有朋友瞭解此事,請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聯繫我,也可直接聯繫閻素老師,(頭條號: )。如果您不太瞭解,也懇請您點贊或轉發,將此文章傳播一下。作為天津人,我們有義務為傳承天津歷史文化做一份貢獻,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份財富。

此文對大直沽乃至天津的歷史脈絡、民風民俗、民謠傳說等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回憶,可讀性極高,耐心讀完一定會有收穫。

致敬!老人退休後花費20年時間,繪製出天津河東區大直沽老地圖

從《畫老大直沽》,走進大直沽掌故

作者 閻素

大直沽有這麼一位老人,他不是畫家,也不是寫家,花甲之年從處長的崗位上退休後,他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收集材料、醞釀、構思,畫了一幅畫。己亥豬年是他84歲的本命年,也是這幅畫的收官之年。

致敬!老人退休後花費20年時間,繪製出天津河東區大直沽老地圖

老人繪製的大直沽地圖

當1900年以前的風塵僕僕的老大直沽的風情風物和古宅古廟從歷史畫面中悄悄走來,猶如一部緩緩打開的無聲的史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令我們耄耋老人振聾發聵,忍不住淚眼汪汪。畫境鉤沉出老大直沽在老人們心底各朝各代的往事,歷歷在目。當年,祖輩們口中水靈靈、古樸的大直沽再現眼前:"彎彎海河西南繞,匆匆漕運往如梭。隆隆火車鳴渤海,家家東窗望鹽坨。菁菁西北蒲葦蕩,處處雁鵲喜造窩。漪漪沽水接天地,泛泛漁火夜星爍。爻爻街巷門八座,鱗鱗五行又八作。深深庭院居高臺,綿綿秋雨淌田坡。棵棵國槐壽百歲,簌簌榴紅棗花落。陣陣沽酒醇香醉,餐餐飯菜魚蝦活。年年祈福天妃宮,日日瑞雲罩香火。"觸景生情,鄉愁,頓時湧上心頭。

致敬!老人退休後花費20年時間,繪製出天津河東區大直沽老地圖

鄉愁,在古老大直沽的一幅幅懸腕描繪翰墨的山高水長中;鄉愁,在一段段口耳相傳故事的口頭文學中;鄉愁,在一部部引經據典史冊的鴻篇鉅著中,噴薄而出。

老人為什麼如此執著、如此熱衷地用他那雙顫抖的手,昏花的眼、衰弱的身子,一筆一筆、一劃一劃、一年一年潛心於此,消耗他的夕陽紅?!老人們為什麼對眼前這幅黑白畫面如此傾心,如此熱淚盈眶,如此產生共鳴?!只有一條,那就是對大直沽共同的戀母情懷。

那麼大直沽有什麼壯舉值得這位耄耋之人如此嘔心瀝血、如此痴迷不悟嗎?於是,我走進老人,走進大直沽,掀開這神秘的面紗。

推本溯源

一段段津沽民間掌故傳說,在津沽老人中口耳相傳、對答如流。老人們說地處海河東岸的大直沽,在漢朝屬於北章武,大直沽後臺的玄武廟是曹操東征烏桓時所建;古廟"掛甲寺",原處大直沽地界,唐朝大將薛仁貴東征曾在這裡掛甲休息,得名"掛甲寺"。老人還說,過去大直沽有個名叫葉兆凱的農民,在一年早春,他從大直沽竇家坑挖出一把鋒利的"三股叉",把上刻著"韓昌"。韓昌是北宋時遼國元帥,大直沽是宋遼對峙的戰場,大直沽劉臺運動場(現河東體育場)是當年的練兵場。

如果說口述無憑,翻開史冊《金史.完顏佐傳》,1213年記載:"完顏佐、完顏咬柱分別任正副都統戍直沽寨。""直沽"就成了天津最早出現在史書上的地名。然而"直沽"的歷史遠非如此。在距大直沽十里的張貴莊、軍糧城曾出土了戰國時期墓葬的陶器及瑪瑙、象牙等飾物。1998年對大直沽進行了地質學考古,證實大直沽是一萬年以來形成的地質學上的高亢地勢。這就是我祖母(1884年-1966年)常說的:"大直沽三件寶,古廟、燒鍋、臺子高"其中一寶。祖母還說:"天津衛幾次發大水,只留下大直沽宮前、宮中、宮後幾條街是旱地。"大直沽這片由海河、坑塘環抱的"安全島"的自然地理優勢,決定了她的歷史文化堆積不會晚於張貴莊和軍糧城。二十多年前,在大直沽天妃宮遺址出土了大量元明清文化堆積層,和少量宋代陶器的痕跡。印證了"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作為天津的根,天津生命的源頭,大直沽的歷史可圈可點,令人追尋。

北方最早的物資集散地

即使大直沽是天津的根,那大直沽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值得一提嗎?老人們說:"當然值得一提。"《永樂大典》中的《經世大典海運篇》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和四方萬國之眾仰食於燕。"當時的"燕"捉襟見肘,元朝廷只得南糧北運。"1283年元設海運漕糧萬戶府,專管海上運輸。實行軍事管理。""海運漕糧分春夏兩運,正月集糧,二月起運,四月達直沽,五月回帆運夏糧至八月返港。""皇慶元年(1312年)瀝港成功直航直沽。""1314年劉家港運糧船1253只,由劉家港直達直沽。"清顧祖禹編著《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大直沽海河河畔這樣的記載:"地勢平衍,群流漲溢,茫無涯涘,固有大直沽之名"如此,大直沽正好是千百隻漕船停泊、百萬石漕糧倉儲和中轉地的優選之地。《天津衛志》記載:"元統四海,東南貢賦集劉家港,由海道上直沽,達燕都,舟車攸會,聚落始繁,有宮觀、有接運廳、有臨清萬戶府,皆在大直沽。"據此確定了當時大直沽是北方物資集散地、商業中心的起始地位。明《海道經》記載:"元延佑(1314-1320年)以來,每海道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二千餘石。天曆二年(1329年)每船達350萬石。"如此千餘隻漕船,每隻船運百萬石漕糧,往來停泊並倉儲在大直沽,設想當年的大直沽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氣派,對朝廷是何等的重要?!元張翥(1287-1368年)在《蛻庵詩集》中描述:"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佈滿街衙。"大直沽因漕運而興,不只是氣勢磅礴海運漕糧的碼頭,形成了碼頭文化。隨著海運,南方的陶瓷、布帛等充裕了大直沽乃至直沽的大街小巷。從此,大直沽首先形成了南北物資的集散地和商業中心,人們足不出戶,品嚐珍饈美味,享用南北特產。我母親(1912-2001年)的口頭禪:"物美價廉的物品,產地不如集散地,大直沽就是早年的集散地。"就此以往,形成津沽人的"吃鮮"和戀家情懷,也形成了在沿海城市中獨有的津沽文脈。

北方第一座媽祖廟

隨著海運漕糧的日益增長,海難頻頻發生,傷亡慘重。元臧夢解在《直沽謠》中有這樣兩句:"北風吹兒墜黑水,始知溟渤皆墓田。"駭人聽聞。為了祈禱海運漕糧的安全,元朝官府在海運漕糧的目的地大直沽,首先建起北方第一座天妃宮,大直沽人叫《娘娘宮》,請來福建湄洲《媽祖廟》"護海運有神應"的女神林墨娘娘。至元18年(1281年)忽必烈(1260-1294年)加封林墨"天妃"神號,廟稱"靈慈"。清光緒《畿輔通志》記載:"元至元(1264-1294年)於河東大直沽建《天妃靈慈宮》(東廟)。"三四十年以後,"於泰定三年(1326年)在三岔河口建西廟。"《河東大直沽天后宮碑記》中記載:"泰定間(1324-1327年)弗戒於火,福言于都漕運萬戶府,朝廷發官帑錢使更作焉。"由此表明,其一:大直沽天妃宮失火後,元朝廷出資重修;其二:表明大直沽天妃宮始建時間早於此。到了元文宗皇帝(1328年)親書《敕建天妃靈慈宮》金字牌匾,高懸宮門。每年四月漕糧運到大直沽後,五月初漕船返航前,漕臣、漕民、八方來客商賈雲集,開始"齋戒卜吉於天妃靈慈宮。"元世祖忽必烈數次派國子監到大直沽《天妃靈慈宮》祭祀天妃。元張翥在《代祀天妃次直沽》中寫道:"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氣滿宮袍。"五月初官民的隆重祭祀,這就形成了大直沽天妃宮獨有的"五月廟會"的盛況,這也是海外僑胞到天津大直沽追尋媽祖文化的原因。

大直沽童謠裡的典故

到了明朝,在"直沽"發生了一件重大戰事,至今600多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不衰,那就是老祖母講的"燕王掃北"的故事。長大了,我才知道這是燕王朱棣為奪侄子皇權以"靖難之役"發兵。史冊中"建文帝調遼兵於直沽,被燕將擊潰。"燕王"由直沽濟渡滄州"奪得大明天下,定都北京。在"1404年12月23日"於直沽設天津三衛。"到"1652年改天津三衛為天津衛"。這就是"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干戈拱北。"的故事。

在津沽民間"燕王掃北"家喻戶曉,而不是史冊上記載的"靖難之役"。童年時津沽的一支歌謠叫我求解一生,那就是老祖母哼唱的這支"搖籃曲":"噢,噢,睡覺了。狼來了,虎來了,老和尚揹著鼓來了。哪裡藏?廟裡藏。一藏藏出來個白二郎,二郎二郎趕太子。哭了一場,又一場。"七十多年來我被這支童謠深深誘發而求解,我懷疑這支童謠暗示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燕王掃北"。當年"建文帝調遼兵於直沽",燕王"由直沽濟渡滄州",在"直沽"的一場血戰、一場刻骨銘心的掃蕩,至今留下口耳相傳的"燕王掃北"。當時的史實正如這支童謠所影射:"燕王掃北,如狼似虎。建文帝聞風喪膽,披上祖父的袈裟,裝扮成和尚揹著鼓,混入人流慌忙出逃。藏進廟裡,遭遇燕王一隊又一隊人馬的追殺。弱冠的建文帝心驚膽戰輾轉逃命,一路躲藏,一路哭哭啼啼,四處逃避叔父的追殺。"這支童謠也引出了建文帝出走之謎。事件過去了600多年,至今大直沽老人,其中還有我,還用這支老掉牙的"搖籃曲"為孫夥計吟唱。

明朝停止海運漕糧,從此大直沽企足而待。然而,大直沽天妃宮依舊得到明朝廷四次撥資修繕,香火不斷。

大直沽為"西學中用"當先行

歷史步入清乾隆年間(1765年),長蘆鹽商在大直沽海河東岸,原海運漕糧的中轉地上,建起了規模宏大、豪華的《柳墅行宮》,乾隆皇帝七次策馬駐蹕《柳墅行宮》,這裡留下乾隆皇帝篇篇詩文,這裡也留下臣民兵員斑斑血跡。

中國跨入近代史,舉步維艱。中國的洋務運動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興起,大直沽一馬當先,又承載了中國"西學中用""開發區"的歷史重任。同治五年(1867年)五月,清興辦洋務,在大直沽東北建起《天津機器局》,熟稱《東局子》,李鴻章歷經30多年不斷擴建,佔地22頃30畝,耗銀達千萬兩,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艇在這裡試製。光緒六年(1881年)七月,在《東局子》旁建起《北洋水師學堂》,嚴復曾任校長,黎元洪、張伯苓等就學於此。光緒十一年(1886年)十月,在大直沽海河東岸《柳墅行宮》舊址上建起《天津武備學堂》,為袁世凱新建路軍培養出馮國璋、曹錕、段祺瑞等高級軍官。僅僅幾十年間在大直沽創辦了"開北方風氣之先,利中國兵器之本"的"兩堂一局"。加之光緒十四年(1888年)九月,修建了《津沽鐵路》。這一切均成了八國聯軍進攻大直沽的目標。1900年夏,八國聯軍從大沽口攻入大直沽,聯合天津租借地聯軍反覆燒殺、掠奪大直沽,整個大直沽村莊、《兩堂一局》連同二十幾座廟宇全部化為灰燼,大直沽成為一片廢墟,成了人間地獄。

大直沽罹難

今天痛切心髓地重新審視立於光緒二十九年,由大直沽村民撰刻的《大直沽敉亂記》碑文:"------津邑城東大直沽,距城八里,直沽村東北臨鐵路,西南隔河系租借國。庚子仲夏各國聯隊自外入者,必由直沽以迎聯軍,大直沽東西皆戰場也。廿七日(農曆五月)武衛軍奔潰,洋兵自外入者始入村焚掠,斃死數人。廿八日租借之洋兵入村,沿戶縱火,村民之逃在外邑者死於兵、死於疫、死於驚恐者又數千人------。此蓋自此村以來,千古非常之奇劫。------六月十八日天津城陷落,屍橫遍野------。勿忘離亂之苦,以見感之資云爾。"大直沽村民刻碑立傳豎立在大直沽西觀臺,以明志警示後人,有國才有家。這曠世奇劫、血海深仇大直沽人怎能忘記!

再看看入侵者摧毀《天津武備學堂》的自供狀。八國聯軍英軍隨軍記者吉普斯所著《華北作戰》記載:"在星期日(陽曆六月十七日)下午兩點,八國聯軍乘舢板過河,從河岸向武備學堂前進,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從土牆的大門處進入學堂。聯軍穿過廣場向軍火庫及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築物進攻,遭到中國學員四面八方來的毀滅性地射擊。聯軍一部分人從左邊進入四合院,圍著房子打。一夥很頑強的學員在一條狹長的廊道固守著。聯軍認為不易攻下,就決定轟炸它。從幾個點點火,引起軍火庫爆炸,全體學員戰死,武備學堂化為灰燼。"

這是強盜血洗《武備學堂》,不打自招血淋淋的罪證,燒殺掠搶後,還要割地賠款。這就是被法國作家雨果怒斥的強盜行徑。

一個任人蹂躪、強暴的中國,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家的宅院、糧店、海鮮店、家譜、七個裝滿穀物的糧倉和趕大營的駱駝全部化為灰燼。耄耋之年的老祖母含淚回憶說:"逃難三個月回來,村子沒了,家沒了,業也沒了,你老太爺把手插進糧倉的焦谷裡,焦谷還是熱的。"

水靈靈的大直沽成了被焦黑和血腥籠罩下的殘垣斷壁,成了人間地獄。自1860年天津開埠後,大直沽再一次被強盜撕裂。原本比利時永租了大直沽。1900以年後《天津機器局》成了法國的練兵場。屠殺大直沽的首惡,俄國公使喪心病狂地發密電給沙皇:"租借地擬建在我軍保衛城市時流血最多的那一部分------"虎視眈眈的沙俄在《天津武備學堂》的廢墟上建起了沙俄領事館、工部局、倉庫,還有俄國花園。祖母把《俄國花園》叫做《老毛子花園》。沙俄在中國人民的白骨堆上建起的花園裡,有一座如白雪公主宮殿般的小洋樓。據說小洋樓經常鬧鬼。人們說那是不死的靈魂。我上大學時從樓前經過,總是回頭張望這座一直空著的、陰森的"鬼樓",浮想聯翩。幾十年以後遊子回到故鄉,"鬼樓"不見了。現在只留下孤零零的沙俄領事館,早已失去往日的瘋狂。

大直沽浴火重生

大直沽被三國瓜分了,四鄉的頑童指點著大直沽惡作劇地唱著:"大直沽真缺德,一個莊子分三國。"這是當年家住河西的母親耳熟能詳的童謠。

1903年大直沽奮力擺脫俄、英、日等國都統衙門的統治,浴火重生,安土重遷。鄉親們在幾家燒鍋的帶領下,鼎力相助,重新建起鱗次櫛比、古香古色、青磚瓦房四合院的街巷,五行八作的店鋪,還集資建起大直沽《天妃靈慈宮》的大殿和南北偏殿,恢復昔日的繁華。

在祖母哼唱的:"蝴蝶飛,月餅圓,中國過來,日本完。"的童謠聲中,打敗了日本狗強盜。寒冬的一天,我和妹妹在過道等候去迎接進城解放軍的父親。隨著叩門聲傳來解放軍戰士來報喜:"大娘,天津解放了!"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949年夏天我上學了。1950年,大直沽天妃宮南偏殿的三間房屋,成了我們小學二年級上課的教室。就在1950年初夏,奶奶帶我趕娘娘宮《五月廟會》,廟會上車水馬龍,商販、工匠、技藝、雜耍、馬戲、馴獸、占卜等大薈萃。敬香的、還原的人山人海。粽葉、粽子、時令乾鮮琳琅滿目。孩子們被老虎帽、老虎鞋、老虎耷拉裝扮一新,喜氣洋洋。宮前黃土飛揚,水洩不通,至今記憶猶新。只是沒能看見祖母說的歷年的放煙火、放河燈,一直遺憾沒能看見叫做《火燒高粱地》和《火燒望海樓》的煙花。這是解放後的第一次大直沽《五月廟會》,也是最後一次。1951年破除迷信,神像被砸,大殿成了街辦工廠。到了1994年秋天,大直沽開始平房改造,從此高樓林立,舊貌換新顏。卻掩飾不住內心一種隱隱憂傷的鄉愁。

大直沽的歷史,凝聚著華夏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史和屈辱貧弱的苦難史;滋養並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脈。大直沽人,懷有深重的使命感及對華夏文化的自信和眷戀。植根於這片熱土,《畫大直沽》、《寫大直沽》、《照大直沽》,留下大直沽兒女戀母的一片深情,寄託著兒女對大直沽未來的無限希望。

在700多年前,承載著海運漕糧神聖使命起點的浙江瀝城,在中國的版圖上已不見了蹤影。北方海運漕糧終點的大直沽也只留下了鄉愁。悠悠歲月,滄海桑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